<p> 一、闲话</p><p> 有位高人曾经给坏妞儿出过一个谜语:“山在虚无飘渺间”,打一字。只容坏妞儿沉思些许,那高人说:不必猜了,告诉你谜底,你只要说出为什么是这个谜底就行,谜底这个字是“四”。</p><p> 坏妞儿又沉思些许,说出了其中道理,那人便赞不绝口:悟性很好。</p><p><br></p><p> 二、神话</p><p> 记忆中第一次欣赏国画是上幼儿园时,作品印在幼儿园传达室老爷爷的搪磁杯上,几笔淡墨勾勒出桂林山水的轮廓,尽管那杯子已残破得多处掉磁,却无妨吸引一个正在等候妈妈来接的孩子全部的想像力。那隐约的山,飘渺的云缭绕其间;山顶似有一个小亭,一条窄径绵延崎岖通向那小亭子。一切都在纱雾一样淡薄的水烟之中若隐若现,坏妞儿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非常肯定地知道那小亭子里有个仙女,那环绕山间的蒙蒙轻雾就是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那薄雾那么隐约那么神秘,给了一个孩子最美好的遐想。</p><p> 长大后坏妞儿知道了,那疏漏空白处表现的云雾,就是国画中的留白。</p><p><br></p> <p> 三、痴话</p><p> 大学时上的是中文系,记得老师讲到小说等文字作品与电影、戏剧等影视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它们虽然在故事的发生发展,人物景物的刻画等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小说留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叫“再创作”,不同的人读同一部小说,主人公的相貌、故事所处的特定环境等等,在每个读者脑海里形成的“再创作”形象都是不同的,而戏剧影视作品则给出了固定的形象,一切被导演主宰规定,观众被剥夺了漫想的自由。</p><p> 于是坏妞儿明白了,为什么看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永远觉得不如原著,那便是自己脑海里早已再创作出了特定的形象,这是导演无从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科技发展得多么先进,影视作品被发展到何种地步,小说等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作品也将永远不可替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使读进去的人恍恍然如醉如痴,那是因为它给人们形象思维中留有充分的留白。</p><p><br></p><p> 四、无话</p><p> 老爸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工作了一辈子,65岁退休后终于和老妈一起去北戴河渡过一生中第一次休假。从海边回来时,两个人带着太阳和大海的颜色,那么健康,那么愉快,似乎恩爱夫妻的日子刚刚开始。</p><p> 然而两天后,老爸突发心肌梗塞,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里,老爸无限感慨,一生中奔波劳碌,没有停歇没有喘息,直到最终躺在病榻上才明白生命的软弱,才悟出关于生命的真谛;然而,生命没有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竟抛下他兀自去了。</p><p> 之后的那段日子,坏妞儿的脑海里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在空白中慢慢浮出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命过程中需要有缓冲,拼搏竞争里也要有适当的留白。</p><p><br></p><p> 五、废话</p><p> 留白,是若有中的若无,是若隐中的若现;留白,是热闹后的清静,是紧张中的偷闲;留白,是亲密中的距离;是对弈中的活眼;留白,是生命中的驿站,是钢筋水泥中的桃花源。</p><p><br></p><p> 留白就是这样一种空间,它既不太大也不太远,它萦绕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之中,有了它,我们便有了真正的充实。</p><p><br></p><p> 六、多余的话:</p><p> 现在回到前面那个谜语,谜面谜底都告诉你了,猜的是“求证过程”。</p><p> 谜面“山在虚无飘渺间”,谜底“四”。为什么是“四”?</p><p> ……答案:“山”在“四”的留白处。</p> <h3>文字写于 2001.1.28 北京家中</h3><h3>图片摄于 2019.3 北京颐和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