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年华

傲雪

<h3>  五十年前的1969年1月30日,我们这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16—18岁),走出校门,坐上同一辆车,从成都来到仁寿县钟祥区青石公社一大队插队落户,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 </h3><h3>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我们首次相约来到了当年的下乡地。</h3> <h3>我们计划到原来的公社处下车,然后各自回原插队的生产队,最后在公社集合去附近的曹家乡看梨花。</h3> <h3>  因我们三人所在的生产队离得较近,所以我们们三人一起,先从我当年所在的一大队五小队走起。</h3><h3> </h3> <h3>边走边欣赏沿途风景,感觉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当年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h3> <h3>  经过跳蹬河,这是当年到钟祥赶场为抄近路走过的地方,全是用石头搭起的便道,现在看来由于道路及交通的改善,这条近路应该不存在了。</h3><h3><br></h3> <h3>  约走了一里多路,来到了当年生产队唯一的一个晒坝,就是当年晒公粮、棉花、花生的地方,也是生产队开会的地方。现在这里安装了健身器材,应该是村民活动的地方。</h3> <h3>顺着这条路去看看当年我们住的茅草房还在吗?</h3> <h3>幸运,还在。泥巴墙,只是原来的茅草屋顶去年盖了瓦,但里面的格局还是50前一样。房子已经卖给了村民,如今一个老年人住在这里。</h3> <h3>曾经住过的地方留个影</h3> <h3>  这家人的女儿还记得当年成都知青的名字,我说我就是,她非常高兴,她告诉我她现在住成都,因老母亲生病回去照顾。 </h3><h3> 这里的村民还象原来一样非常热情,时隔50年虽然见面互不认识,但他们一直记得曾经有二个成都知青当年下乡到了他们那里,并且一直记着她们的名字。</h3> <h3>  原来的冬水田和坡地现在全部巳种上果树。</h3> <h3>美丽乡村</h3> <h3>  这里巳实现村村通公路,全是水泥路面,确实进步了很多。顺着这条路可以通向当年的四小队和六小队。为了赶时间,我们又兵分两路,当年下到六小队的同学一个人去了自己的生产队,我和另一个同学来到她们当年下乡的四小队。</h3> <h3>看得出来这些果树是才种的</h3> <h3>  我们来到四小队找她们当年住过的房子,没找着。这时正好过来一位村民,只有上前打听,结果一问才知道此人正是她们下乡初期的房东,房东告知当年的知青房子早已拆了,原址盖成了楼房。房东热情的挽留我们,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停留了一会。</h3><h3> 与房东留个影</h3><h3> </h3> <h3>还是在原址上留个影</h3> <h3>  他们俩是三小队的知青,他们离公路很近,在问路的时候也是正好问到当年的房东</h3> <h3>与房东及乡亲合影。</h3><h3><br></h3> <h3>一大队知青合影。</h3><h3> 这次重返下乡地感觉农村变化还是很大的。我们一行十几人中有的下了两年,最长的8年多。我们的青春,我们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h3><h3> </h3> <h3>仁寿曹家万亩梨园盛开的梨花</h3> <h3>盛开的梨花</h3> <h1>梨花树下合个影</h1> <h3>初68.4班的同学</h3> <h3>当年姐弟俩下在十小队。姐弟俩与弟弟的战友合影。</h3> <h3>初68.3班的同学合影</h3> 亲情、友情、同学情<br><h3><br></h3> <h3>  半个世纪弹指挥间,青春巳逝,夕阳无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