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9年的一张录取通知书让我和一个叫“昆明85号信箱”的研究所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为涉密,单位有武警部队驻守,外人看起来有些神秘。当时的科研、生产试制都严格按照计划要求执行。研究所对外联系,包括私人信件都使用统一的信箱代号。从不打广告、也不挂招牌。</p>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十名17、8岁的青涩少年就此成为该研究所技工学校的学员。</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学习内容不仅涉及数、理、化、英语、马哲,还有高等数学、电工学、机械制图、湿法冶金、分析化学、金属学等等...课教老师除了一部分来自本单位的专家学者,也有一些是从其它大学外聘的。</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记得学校对英语的教学抓得尤其紧,要求学员每天早起晨读,然后才是早餐。据说情报室有大量的外文资料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需要查阅。许多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过去都是学俄语的,现在也需要学习英语。但多数人只能看,不能说,只能算“哑巴英语”。</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由于国内没有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更没有可以选用的专业教材,许多专业课程都是通过自编讲义的办法授课。</p>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校长大约五十岁左右,操一口东北普通话,常年梳一个精悍的短发,有时穿一件有些发白的“列宁装”,给人以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幻觉。她对学生就像母亲一样慈祥、细致、体贴、周到、不厌其烦...</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络照片</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为学校实行全日制教学,几十个学员的生活起居、教学工作都被她管理得像部队一样井井有条。单位还为学校配备了单独的小食堂,每月发给17.5元的生活补贴,伙食费基本上够了。学校规定:周六下午放学后可以回家,但周日晚上必须回学校报到收假。</p></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来才知道,我们这批学员是该研究所建所四十年来招收的唯一一批学员。而且报经当时的冶金工业部备案获批、属事业单位编制。目的是为了补充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断裂,以满足科研、试制工作中劳动力青黄不接的需要。</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虽然1978年国家已经全面恢复高考,但第一批大学生还没有毕业。</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批复文件</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两年的学习生活过得异常紧张、充实而又无忧无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努力中一起成长。1981年毕业以后,全部同学被分配到各个研究室、扩试车间、机关等部门实习。</p></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课余时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郊游</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研究所里,知识分子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学历和科研成果都是缺一不可的。老所长经常挂在嘴边说:研究所就是要为国家出成果、出人才。</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学科学、学文化知识成为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学习氛围相当浓厚。社会上各种补习学校、电大、夜大如雨后春笋般如火如荼,人们对知识、对新生活的渴望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新华书店经常排着长队...</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来,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参加了各种社会大学的学习。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都达到了“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认证。<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工作岗位上,在研究室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帮助下,同学们经过不懈的努力、钻研,这批学员已经成为各研究室、专业领域或部门的骨干。也有的成为教授、高工、工程师,有的还代研究生、也有的成为领导,也有同学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下海经商办企业,用自己的方式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贡献社会、造就自己的生活。</p>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今年是我们来到这个研究所四十周年的日子,女生基本上已经全部退休了。大家都盼望着纪念一下。</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于是,我和程勇专程去拜访老校长。</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她于1988年离休,今年已经是86岁的耄耋老人了。看起来精神矍铄、身体依然硬朗,听力、视力都还不错,尤其记忆力非常好,只是血压有点高。聊天过程中意外地知道了她平凡的一生竟然和中国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想把它写成一篇短文,介绍给大家。告诉同学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多么光荣、值得可歌可泣、可敬又可爱的老校长啊。</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对大家说起过......</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老P去家访</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为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跟党一辈子的那份忠诚与执着。</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她就是被同学们私下里称做“马列主义老太太”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老校长叫田琪,1933年2月27日出生在东北伪满洲国的黑龙江省阿城县(属于南满)。她的父亲是一位手工业者,靠着打零工养活一家人。她家里有兄妹四人,她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成立了伪满洲国。用她的话来说,自己从小就是个亡国奴。但她很小的时候就有一颗替父从军当花木兰的心。</p><p class="ql-block">1941年,在一位邻居(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老师)的善意资助下,她进入日本人办的天锡学校读小学,直到1949年离开黑龙江省第二师范学校去参军。所以,那时她能说一口地道的日语。</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她还没出生,东北已经沦陷为“满洲国”,生长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四岁的时候爆发了抗日战争,东北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后勤补给基地;八岁她刚刚上一年级,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上学期间随着苏联红军攻入东北,日本人投降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随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军队迅速进入东北,形成多种军事力量的聚集。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解放战争就爆发了(1946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3年在伪满洲国读三年级(一排左5)</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冬于哈尔滨</h3> <p class="ql-block">北平刚刚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的那一年2月26日,也就是她十六岁生日的前一天(当时规定16岁才能参军),她在家乡黑龙江阿城兴高采烈地报名参军,加入东北野战军(同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投身革命,开始了她的第一段军旅生涯。终于实现了花木兰从军梦想的她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被派往沈阳,参加东北军区机要训练队第四期的培训,结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司令部机要科从事译电员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参军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1949年全军整编,东北野战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2军。她当时是42军的第一位女译电员。</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部队名称、番号、任务都在不断调整之中。</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42军奉调到东北齐齐哈尔从事生产建设任务,它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共和国的成立,虽然南方局部地区依然在剿匪,但和平的曙光已经开启。</p><p class="ql-block">接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又爆发了。年轻的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由南向北推进的速度太快,为了阻止东西两路敌军达成会师合围的目的,彭德怀制定了“东防西攻”的第一次战役计划。同时,紧急抽调42军随13兵团作为最早入朝的志愿军先头部队,于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投入到东线以阻击美军第十军为首的战斗。</p><p class="ql-block">司令部是部队的首脑机关,机要科就是它的神经网络。它们都秘密地隐蔽在大山深处、在防空洞里运筹帷幄。天空就是他们的战场,电波就是他们的子弹,密电码就是他们的生命。记忆中42军司令部一直没有遭遇过特别重大的战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h3> <p class="ql-block">军长是出身于红四方面军的“瘸子”名将吴瑞林。42军主动防御,打得英勇灵活,将美军牢牢地顶在原地13天。直到11月7日,志愿军西线战斗已经达成战役目的,42军才奉命撤出东线的黄草岭地区。</p><p class="ql-block">她还记得在朝鲜的坑道里,在战斗的间隙,志愿军司令部的指战员们跳舞的情形。</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瑞林将军(网络照片)</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2年春在朝鲜唐建(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朝参战2年,42军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打出了军威。1951年5月下旬,党中央、中央军委邀请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率第一批入朝作战的38军、39军、40军、42军四位军长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吴瑞林军长被毛主席单独召见谈兵论战三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42军奉命回国。回国前金日成主席亲自设宴为该军送行。这在参战部队中也是不多见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2年12月从朝鲜回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鲜人民军颁发的入朝纪念章、证</h3> <p class="ql-block">从朝鲜回来后,42军被直接调防华南地区,驻广东惠州,为解放台湾作准备。一个在中国野战军序列中的二流部队经过抗美援朝血与火的洗礼后能够脱颖而出,在我军后来的多次裁军整编中番号得以保留并被称为“岭南雄师”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一个奇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42军军史)</p> <p class="ql-block">1953年4月6日她和机要科的战友徐达同志在广东惠州结为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徐达同志也是一位老革命。生于1926年,江苏常熟人,1945年7月参加梅福区人民政府工作,同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3年4月6日在广东惠州结婚</h3> <p class="ql-block">1953年10月19日几经战火考验的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说,我们都是按照《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来检验自己平时的工作与言行。</p> <p class="ql-block">1953年他们夫妻双双被调入空军郑州19歼击航空兵师,随后又调入空军柳州26特种航空兵师。徐达同志任机要科科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她以娴熟的工作能力,以收发报速度和译电的准确性超过中央军委规定的标准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机要科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丽华出生了。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更是一名21岁的战士。</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4年机要科荣立集体三等功</h3> <h3>1954年徐达同志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5周年观礼(大尉军衔)</h3> <p class="ql-block">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5年部队安排她转业回家当家属、做太太、带孩子。她坚决不去。用她的话来说:我是来干革命的。后来,组织把她分配到柳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是她第一次从部队转业到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地方工作,除了认真统计、上报、保管干部档案,还要防敌、防特、防匪,保持敌情观念。工作地点常常是在寺庙或收缴的地主恶霸的院子里办公。</p><p class="ql-block">来到地方工作的1956年,她家的第二个孩子*江滨出生了。</p><p class="ql-block">带着两个孩子的她在1958年11月获得柳州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获得柳州市炼钢积极分子的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州市炼钢积极分子</h3> <p class="ql-block">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一声令下:“我们要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用自己制造的原子弹、氢弹、导弹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垄断格局……”</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中国秘密组建综合导弹试验靶场(0029部队)。</p><p class="ql-block">她的爱人徐达同志于1958年4月被选调到北京培训,随后被派往大西北第二十训练基地14号任实验大队政委。</p> <p class="ql-block">1958年,带着两个孩子的她,再一次从柳州调往北京市第二建筑公司人事科工作。为了庆祝国庆十周年,全国人民都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她还光荣的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这一年也是她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十年后第一次回家探望父母。回到东北老家,母亲居然没有把她认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h3>人民大会堂(网络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安门广场劳动(网络照片)</h3> <p class="ql-block">1958年她被抽调到北京朝阳区左家庄12号院的合作总社大院培训(当时被第二十训练试验基地借用)。</p><p class="ql-block">由于平日的工作表现和业务能力,1959年她有幸被组织选派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游行活动。</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她被选调到大会秘书处参与审理人民代表发言稿的整理和出版工作。</p> <p class="ql-block">1960年8月15日苏联专家正式撤离,中苏关系破裂。</p><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核,她被正式调往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第二十训练试验基地14号(也叫大树里)。开始了她的第二段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飞天地黑,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这一对革命夫妻终于团圆了。两个幼小的孩子也跟随母亲一起来到了戈壁滩。开始了她们一段隐名埋姓的“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为了保密,部队统一对外的联系地址:兰州市邮电局第27支局。</p><p class="ql-block">在14号,她是基地幼儿园和小学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为基地指战员、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由于基地建设工作十分繁忙,基地的孩子们都暂住在学校里。当时又遇三年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都异常的艰苦。</p><p class="ql-block">1962年她家的老三*惠军出生在基地十号513医院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她和三个子女在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029部队身份证</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5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去印度尼西亚和缅甸访问后专程到基地慰问广大指战员。</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为苏联专家修建的招待所就在14号,离小学校很近。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当天就住在这里。得到这个消息,她就跑到招待所去跟周总理说:总理,孩子们都想见见您?总理非常平易近人而又高兴地说:好嘛,好嘛!于是,第二天基地组织师生和广大指战员在机场为总理送行。学校还安排她的女儿*丽华给总理献花,周总理愉快地给孩子们打拍子、一起唱《少先队员之歌》、拍照,然后就乘飞机回北京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年6月9日周恩来访问14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1周总理、右2秘书罗青长、右3田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年6月9日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和政委栗在山(少将)和子弟学校的师生们合影(一排左1田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旁边的孩子就是女儿*丽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她和献花的孩子们</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其间,她亲历见证了中国“P-1”、“P-2”导弹和“两弹结合”实验的成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无核”的帽子,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与封锁下挺起了自己坚实的脊梁。为中国的两弹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P-1(网络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P-2(网络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P-2(网络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射准备(网络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年3月离开二十基地前和战友合影</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直到1966年4月转业离开部队,组织安排他们夫妻来到云南。</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6年她被分配到“昆明85号信箱”从事纪检、党务工作。</p>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9年她被调任“昆明85号信箱”技工学校校长。我们也才有机会认识这位具有传奇故事的老校长。五十个孩子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p></h3> <h3>部分老师(左起:李德辉、李吾清、田琪、罗奉德、黄玉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分老师(左起:陈佩霞、黄玉屏、田琪、罗奉德)</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2年任第六研究室党支部书记。</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7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公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8年获有色昆明公司优秀纪检工作者荣誉称号。</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8年光荣离休。</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离休后依然积极参加离退休党支部的学习活动。时刻关心着单位的发展与改革。</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离休二十年后的2018年她又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集团公司优秀党员</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跟党七十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一位老共产党员就这样为祖国、为单位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中年和老年。离休了思想也时刻跟着党...</p></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采访时的照片</h3> <h3>后记:为了举办这次同学40周年纪念活动,我和程勇为了写这篇介绍田校长的短文,多次到她家里采访。从最初的不愿意到后来的积极配合,并提供大量照片,讲故事给我们听,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她作为一名老党员对名誉、利益淡泊的崇高境界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h3><h3>更可敬的是为了报答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培养与热爱,2017年在征得子女的同意后,在单位组织的见证下,再一次把自己完整地、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的遗体无条件捐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出自己——最后的一切...…</h3><h3>这就是我们的老校长,一位从小参加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巾帼不让须眉的小姑娘,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少女,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校长、母亲,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最后一切的老革命、老党员...<br></h3><h3><br></h3><h3>文中的照片除了几幅来自网络外,其余的都是田校长亲自提供的。此外,这篇短文的后期制作得到了程勇同学的大力帮助和精心编排,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同时,也再次祝福老校长幸福快乐、健康长寿。</h3><h3>祝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好减法,放下某些身份标签,安康、喜乐地安度晚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本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必究!</p> <p>补记:2020年适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向曾经参战超过一年且还健在的老战士颁发了纪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