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共同生活 幼儿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

美友55976837

<h1><b>第五章 与家庭-社区共育的保育</b></h1> <h3><b>一、幼儿园与家庭共育</b></h3><h3>幼儿园教育是为了谁的教育呢?</h3><h3>幼儿教育不应该这么浮华和急功近利,而应该是通过确保充实的生活来进行。</h3><h3><ol><li>家长与教师的愿望的分歧。</li></ol>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孩子社会性培养方面,诸如遵守集体规则,能够和所有的同伴一起玩等。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是成人的标准的好孩子,是善于交往孩子,这种期待似乎过高。</h3><h3>2.在环境的变化中失去的东西。</h3><h3>过度保护或过度干预的育儿方式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而缺乏得到接纳与认可的快乐体验的孩子为数不少,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h3><h3>3.母亲的重要性。</h3><h3>有的母亲甚至产生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盘委托给教育机构,这种放弃育儿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是第一所学校,是其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h3><h3>4.家庭的作用。</h3><h3>家庭是孩子初次接触的单一化的社会组织机构,是真实的生活场。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比任何完备完善的教育机构都重要,是孩子学习作为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基本生活生存的场所。</h3><h3>5.孩子、家长、教师的相互作用</h3><h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应该携起手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受教育者不仅仅是孩子,教师、家长也应该与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h3><h3><br></h3><h3><br></h3> <h3><b>二、幼儿园与社区共育</b></h3><h3>1.在多样性与异质性中的孤立。</h3><h3>幼儿园应该清楚自己是在面对这家长和社会来开展教育活动的。</h3><h3>2.作为社区中的幼儿园。</h3><h3>幼儿园若要办成“社区中的幼儿园”,就必须打破围墙,敞开胸怀,主动地与社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共存共荣的联合体与友好的邻居。</h3><h3>3.与社区共生。</h3><h3>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就像人与自然的关系。</h3><h3>我们与社区的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着。要靠我们自己来开创适合我们生活的社区环境。</h3><h3>4.从日常生活的状况出发。</h3><h3>为了在社区中更好的生活,就应该了解社区,亲近社区。这样,社区的居民才能够共同来关心我们的幼儿园,关爱我们的孩子。</h3><h3>5.来自社区的要求。</h3><h3>三方面的期待:</h3><h3>第一培养幼儿发自内心的热爱社区的情感,引导他们热爱社区的自然与文化,并立志将来创建新的社区。</h3><h3>第二幼儿园作为公共设施,应该对外开放,扩大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活动,开创心灵丰富的生活。</h3><h3>第三幼儿园要发挥其社区中心的功能,甚至跨越社区,发展为网络组织系统。</h3><h3><ul><li>走进社区。</li><li>扩大游戏活动,扩大家长的活动。</li></ul></h3> <h1><b>第六章 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教师的成长</b></h1><h3><br></h3><h3><b>一、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b></h3><h3>关注孩子活动过程就必须要与孩子共有活动的过程,应该让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同频共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专业性,应该首先应当从这个做起。</h3><h3>2.指导技术。</h3><h3>教师这一职业,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要素,那就是教育孩子。教师每天都在与孩子接触,与孩子共同生活应当直面孩子的发展。</h3><h3>3.关于理念与技术的问题。</h3><h3>教师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儿童观、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指导。仅仅掌握理念犹如画饼充饥,更需要掌握与幼儿共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h3><h3>4.与幼儿进行相应的保育。</h3><h3>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帮助幼儿获得成长所必须的有益的经验。<br></h3><h3><ul><li>使幼儿能够情绪安定,充分的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li><li>实施与幼儿自发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性指导。</li><li>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li></ul>5.幼儿教师为什么要掌握咨询技法?</h3><h3>咨询不是指心理疗法本身,而是说教师在保育活动中应该采取心理咨询所应有的基本态度,即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能够真诚地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引导来访者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h3><h3>6.集体共育的援助。</h3><h3>教师应该自觉地参与幼儿的发展过程,敏锐的识别幼儿的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所必需的有益经验,以便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与援助。</h3><h3>7.与家长共育。</h3><h3>在新的学力观的指引下,改革幼儿园教育,把幼儿园办成向社区开放的公共设施。</h3><h3>8.开放的胸怀。</h3><h3>教师应该能够同时接纳自我与他人,应该以热情与灵活性去体验发现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h3><h3><br></h3><h3><br></h3><h3><br></h3> <h3><b>二、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教师?</b></h3><h3>教育工作不能计较利害得失,不能追求回报。它需要倾注全身心的热情与干劲,尤其是需要教师拥有爱心。</h3><h3>1.被幼儿教的教师。</h3><h3>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时,才会发生。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开展活动、自我成长的环境条件,并给幼儿以适时的援助。</h3><h3>2.无愿望的孩子们。</h3><h3>孩子的需求遭到了遏制,周围环境没有给他们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他们自我封闭,自我退缩。</h3><h3>3.保育的误区。</h3><h3><ul><li>理解幼儿</li></ul></h3><h3>第一是为什么而记录的问题,即记录的目的性问题。</h3><h3>第二是以理解幼儿为名,给幼儿乱贴标签的问题,也就是说将幼儿定格为某种类型的孩子。</h3><h3>第三教师不以理解幼儿自居。</h3><h3><ul><li>对游戏的理解与指导。</li></ul>在保育活动结束后,及时回忆一天的保育情况并加以记录,是从对幼儿的爱而出发的行为,也是指导计划。</h3><h3>4.幼儿喜爱什么样的教师?</h3><h3>幼儿喜爱多样化的教师,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注,渴望与教师共同生活,并开创新的世界。</h3><h3><br></h3> <h3><b>三、与同事共同成长的园本教研</b></h3><h3>1.园本教研</h3><h3>园长应该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认真反思自己每天的保育活动,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h3><h3>2.追求有趣味的保育活动</h3><h3><ul><li>保育活动的改变</li><li>幼儿生活的变化</li><li>接受新的建议</li><li>团体教育的引入</li><li>关于加强幼小衔接的问题</li><li>关于加强幼儿园与保育所合作的问题</li></ul></h3><h3><br></h3>

幼儿

社区

教师

幼儿园

孩子

保育

教育

应该

共育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