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锅盖面(2012.3.11)(副本)

田园钟声

<h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h3><h3> </h3><h3> 恰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我站在王安石名篇中的京口,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h3><h3> 2012年的中国南方普降甘霖,阴雨连绵自元旦起就一直没停,哈哈哈,这还是甘霖吗?这老天哪怕下累了,稍停一会也是一副别人欠了二百吊的脸,阴沉沉,冷飕飕,一眼望去,树木萧杀,阴霾迷江,水那边的瓜洲只能在想象中存在。</h3><h3> 也许我们的运气好,也是带我们来游玩的小舅舅、舅妈的福报深,尽管天气阴冷,但此时无雨,风也不大,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大幸福!</h3><h3> 我们的游览之处是镇江著名的风景区西津古渡。镇江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渡则是原来过往扬州的主要码头,江对岸就是瓜洲,隶属扬州市。随着江淤的抬高,老码头已被淹没在地下,想要看看老码头的真面目,只能像管中窥豹一样,看看罩在玻璃罩底下一小段古码头的发掘现场。看着那块“一眼看千年” 的标语性说明,只能让人感叹沧海桑田!</h3><h3> 渡口自来就是商贾交集的地方。这里作为游览胜地,除了古代时的老建筑、新旧交替洋建筑、现代仿古建筑和现代民居搅在一起,错落交杂,鳞次栉比的构成养眼画图之外,多的就是买卖,小吃、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充斥其间,别一番热闹。</h3><h3> 本人一直有个观点,到一个新的地方旅游,参观名胜景点之外,一定要吃当地的特色小吃,当地的特色小吃也是名胜。</h3><h3> 吃是最原生态的文化焦点,多深的文化都从吃开始,甜酸苦辣咸这五味的调和,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起点,因为,人要吃饱了才能劳务差作,歌舞吟唱。</h3><h3> 一日之计在于晨,吃也是从早晨开始,晨起的早点,往往都是当地最传统的小吃,那可是集合了当地人祖祖辈辈的味道。所以吃了当地的小吃,你会更有准备的去接受在这个起点上建立起来的当地文化!这可不是谬论,你不信可自去品味。</h3><h3> 所以,在走到“镇江锅盖面品鉴馆”时,我的腿迈不动了。舅舅曾给我介绍过,镇江的食品有三怪,“香醋摆不坏,煮面放锅盖,肴肉不当菜”,这里就是锅盖面的演示场所。</h3><h3> 悠悠的推门进去,里面是三间互通透明的门脸,中间是收钱的柜台,嘿嘿,这玩意儿哪儿都是放在最主要的门脸上,一是接客人,二是接客人的钱。左边一间是餐厅,11点钟左右,客人还没饿,所以灯光恍惚中,影影绰绰的只有三两个人影。</h3><h3> 右边一间灯火通明,推门进去是几个雕塑,有面桌,吃面的人,有图有画。最有趣儿的是一老者坐在条凳上嘬着嘴为小孙孙吹面条的雕塑,爷爷撩起一筷子面,对天嘘嘘嘘的吹着,小孙孙撅着嘴猴急猴急的表情,着实让人忍俊不住。</h3><h3> 雕塑只占了进门的一长条空间,大部分空间展示的却是真实的食品操作过程,主要是下面的过程,哈哈,是下面条的过程。</h3><h3> 中间的大锅里面汤鼎沸,热气腾腾,比门外冰冷缓慢的长江要惹人爱的多。最引人注目的是,锅里漂着一只小锅盖,像一只无主的小木排被沸腾的面汤拨来搡去的,看着很无奈。锅里同时煮着几份面,分散在小锅盖的四周。</h3><h3>这小锅盖就是中国农村很普遍的大灶旁盛热水的小灶上的盖子,材质是我们江西叫杉木的木头,没有神马的。但为什么要放它在面锅里煮,倒是一时无解,风俗?陋习?还是迷信?还是这锅盖是特殊木头,有助香味?实在是想不出来。</h3><h3> 于是乎,我问煮面的小嫂,这锅盖在面汤里煮是为了哪桩?谁知她不肯说,倒推着后面几位大嫂来回答,看起来她们对如何说还有顾虑。最后一位大嫂走上前来说,锅盖的木头有香味,煮得面条味道鲜美。</h3><h3> 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么简单的事儿,明显的是骗人。我们来自江西,江西出杉木,遍地都是,江西人也不傻,就没有人拿这玩意儿当香料使的。所以,我又追问这杉木头锅盖会有什香味?谁知道,大嫂说了一句,不相信拉到,一甩手走人,不再搭理我了。</h3><h3> 嘿,我这郁闷大了,感情这就是个糊弄人的事儿,也就是说没啥名堂,扯个景,弄个玄虚,小锅盖子丢锅里玩的。这时,妻在画墙边上叫我,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锅盖面的传说,于是我认真的看了起来。</h3><h3> 说是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镇江,听说镇江的伙面好吃,想尝尝味道,于是和手下微服私访,找到一家传说中以好吃有名的张嫂夫妻伙面馆(原来是夫妻伙里,推想伙面馆的意思也许就是家庭中搭伙开的面馆)。</h3><h3> 话说乾隆一行来到张嫂面馆,但见大锅里热气沸腾,却在等面下锅,生意太好,跳面的来不及了。</h3><h3> 此处说的跳面也是正是伙面的讲究,跳面就是北方人说的擀面,在这儿是用一根很长很粗的面棍,一头固定在案子的另一边,一头压在擀面师傅的屁股底下,单腿儿一跳一跳,用体重来擀面的,所以这儿的擀面叫跳面。</h3><h3> 我想皇帝出行,就算微服私访,怕也有起码的动静。所以,煮面的张嫂看到一伙人神秘的头脸人物进来吃面,而此时丈夫的面还未跳好心里就有点慌,忙拎起小锅盖,从小锅向大锅舀热水,以延长等待时间。心急忙慌的一不留神,小锅盖掉入大锅,张嫂急切想捞时,丈夫却把跳好的面端出来了,就只好就着小锅盖一起把面先下了。所以乾隆看到的是,小锅盖和面在一起欢呼跳跃,就差没喊万岁了。</h3><h3> 乾隆吃完面,感觉味道鲜美,龙颜大喜,但却疑问这锅盖放在里面煮是什么意思,于是乎问张嫂,张嫂急智的说,这是因为锅盖的木头有香味,所以面就格外的鲜美。于是镇江的锅盖面诞生了!</h3><h3> 看到这里,不禁猴颜大喜(我和妻同属猴相),原来刚才错怪那位大嫂了,人家可是原滋原味的当了回张嫂,给我们一个原滋原味的回答,我们则不知不觉还原了当年的乾隆逸事,当了回皇帝。不过有句名言,顾客就是皇帝,好像是上帝,嘿嘿,一回事儿。</h3><h3> 非吃不可!我们四位加起来也二百五六十岁了,叠上去恰好也就是乾隆年间了。</h3><h3> 吃锅盖面也像其他地方的面条食品一样有众多的花样,红汤白汤,牛肉猪肉,素面荤面等等。我一看水牌,有肴肉的,就要了肴肉的(肴肉的传说在别处说吧,据传与硝盐有关)。</h3><h3> 面上来了,没想到在这里,镇江食品三怪全部凑齐,一碟子雪里蕻咸菜,一碟子肴肉,一碟子镇江香醋,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锅盖面。天老爷!这一顿面吃完,真是暖心暖肺,鲜口鲜胃。把个镇江之行,来了个天凉心热,酸中带甜,硝出美味的开头!</h3><h3> 这正是:古镇数千年,小吃一二三。春风锅盖面,明月定会还。</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