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的手擀面</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康斌</h3><h3> 山西人以面食为主,各种面条更是数其不尽。有大同的手工刀削面、有兰州拉面、平陆的油泼面、机器压成的龙须面等等,在旅途中吃过的炸酱面、担担面。每当在吃面吃得津津有味时,最想的还是母亲的手擀面,唯独这口能激起一种舌尖上的美味。</h3> <h3> 母亲做的手擀面,简单又复杂,劲道耐人寻味。</h3> <h3> 记得13、4岁的年纪。有天中午,淘气的我对做面条充满着好奇,用和面盆盛了些面,然后兑水开始和面。模仿着母亲和面的工序开始做起来,可是做到一半就不成型了,面因掺水多揉着软,怎么使劲也弄不到一起,然后不停地往盆里掺面粉,终于揉好了,准备开始用擀面杖开始做。但是和出的面软硬度不够,做起来总是粘粘的。怎么擀也不像母亲做起来得心应手。母亲见到后,然后唠叨了几句,给我讲了和面的要领。说和面要讲究做到三光,即手光、面光、盆光。只见母亲把面粉放进面盆后,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一点点地加水。水要尽量加的少点。水加好了,母亲用力揉合,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母亲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母亲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面。母亲的手擀面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工序,学会了传统的手工做法,是稚嫩到成熟的一种磨练。</h3> <h3> 母亲做的手擀面,传递着祖孙三代亲情所在,是一种爱的关怀。<br></h3><h3> 我们家人吃面有个习惯,吃面不喝汤。也许是母亲做的面条太好吃了,只想感受呲溜一下爽口的美妙,来不及去感受喝汤的美味了。母亲做的面种类是多样化的,祖父在时最爱妈做的西红柿鸡蛋面,把面做成棱角形的,配上西红柿和鸡蛋炒,做出的面薄且劲道而又爽口。父亲最爱妈做的燃面,把面从热锅盛出后,用凉水过一下,然后配上各种蔬菜,配上鲜红的辣椒面,用热油泼一下,吃起来别提有多美了。我最爱吃妈做的酸汤面,把面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煮熟用简单的调料调好后,咬起来真是有劲,吃起来特别美味。随着外甥女的出生,母亲更是对做面有了研究,有细如头发丝的龙须面,有爽到可口的菠菜面,有咬到嘴里即化的软面。每逢暑期来临,地里的蔬菜也到了丰盛季节,外甥女唯独喜欢母亲做的西红柿鸡蛋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在外边遇到困惑和不如意时,回味的还是妈做酸汤面。人生的酸甜苦辣,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面吐下肚,仿佛一切就烟消云散了。</h3><h3> 母亲的手擀面让我从中悟出了太多的道理,抑或是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面,抑或是热气腾腾的酸汤面,抑或是入口即化的软面,都有着她揉进去爱的关怀,揉进去的是她真心付出的点滴情怀。无论在何方,无论在何地,想起母亲的手擀面,去除一切世俗的烦恼,脚踏实地的去干好每一件事。生活如做面一样,不要只看光滑的一面,要想着做面的方法,拓展美好生活每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