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一节 突触链接理论</h3><h3>突触链接理论,会让你明白怎样努力才会更聪明。</h3><h3>一、什么是突触(synapse)?</h3><h3>突触是脑细胞之间相互链接并交换信息的一种组织。synapse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接触”或“接点”。</h3><h3>最新脑科学在教学中的应用</h3><h3>突触链接</h3><h3>信息是通过突触,从一个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脑细胞的。或者说: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h3><h3>近代脑科学的研究有以下发现:</h3><h3>脑突触链接的数量越多,人就越聪明。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聪明程度不取决于脑细胞的数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脑细胞数量几乎相差无几;也不取决于突触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突触链接率的多少。</h3><h3>突触链接的数量越多,人脑的反应速度越快,人就越聪明。</h3><h3>十年前,我们可能认为人的大脑相当于一台最好的计算机,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比喻实在是太可笑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认识有了更新的认识,现在看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亿台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每一个脑细胞就相当于一台计算机。有众多电脑联网的计算机群要比单台电脑的运算速度快得多,所以,突触链接的数量越多,就相当于联网的计算机数越多,人脑的运算速度就越快,反应越敏捷,人就越聪明。</h3><h3>那么,如何让突触链接得更多更快呢!</h3><h3>二、突触链接的必要条件:</h3><h3>1、刺激大脑细胞。有两种刺激方式:一种是感官刺激,其中手指指尖刺激是最有效的刺激。手,号称是人的第二大脑,手的反应区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最大达1/3。另一种刺激是单纯的大脑记忆,例如大量地死记硬背。科学家发现手指尖的刺激比死记硬背更有效。采用指尖击打键盘,就是一种很好的健脑方式。</h3><h3>2、重复刺激,反复刺激,不间断地持续刺激。“重复”是指小循环记忆,重复的周期以秒和分钟为单位。“反复”的周期是小时或天。“持续”的周期是周或月。</h3><h3>这三种刺激方式缺一不可。常见的练习过程缺乏“重复”和“持续”的较多。</h3><h3>例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学速录的学生想从现在的每分钟100字的速度提到每分钟120字,选的文章长度3000字,该学生非常投入地练习,反复练习,每次都是从头打到尾,废寝忘食地练习,七天后,仍是不见效果,问题在哪里?</h3><h3>分析:该学生选3000字的文章,每分钟100字,则需要30分钟,即文章的每句话需30分钟才能循环一次,也就是每一句的练习周期是30分钟,诊断结果是该学生的练习过程没有“重复”只有“反复”和“持续”,突触达不到链接条件。所以达不到练习效果。</h3><h3>背诵大块文章比较费力,但是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背诵就容易多了。每一小段控制到3-5分钟,每天背诵2-3次,每周或每月坚持背到熟练的程度,就会终身不忘。</h3><h3>3、突触的链接需要生物介质的参与。即“专注”、“投入”、“ 激情”和“信心”会加速突触的链接。脑科学家研究发现,突触链接是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的。美国生物学教授Jamese E.zull明确指出,在控制情绪因素的化学介质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突触的变化是不会发生的。这些化学介质如:肾上腺素、复合胺、多巴胺等。只有在这些介质参与并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突触的链接才会激活、修复和链接。如果学习不够专注,没有激情,没有信心, 那么在缺乏这些控制情绪的化学介质的条件下,就不会发生突触的链接,因此,有些人尽管花了许多时间练习,由于不够专注,没有激情,没有信心,仍不会明显进步。</h3><h3>这些生物介质正常人都不缺乏,缺乏的是环境、激励、关爱和激发。对学习不够专注,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的人批评、惩罚和人格侮辱只能适得其反。</h3><h3>4、好的睡眠(深度睡眠)会加速突触的链接。</h3><h3>在对果蝇的实验中,睡眠不足会减弱甚至破坏存在脑中的突触,而好的睡眠会加速突触的链接。大脑借由这些突触,将记忆与学习译成密码,把讯息传递到遍布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h3><h3>突触链接是在良好的睡眠中进行的,像孩子长个子一样。没有好的睡眠,会影响突触的链接。因此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是不科学的。</h3><h3>随着年龄增长,连接神经元的树状突触会逐渐消失,突触少了,脑功能就会减弱。脑研究的有关数据显示手指的运动尤其是指尖对大脑的不断刺激可以阻止脑力走下坡,甚至能增强记忆力。</h3><h3>掌握这四个必要条件,会使我们的突触链接更多更快。</h3><h3>一个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把重点放在神经元和突触上,虽然神经元和突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心智现象:记忆、情绪、感官知觉等。但有些问题,神经元无法给出解释,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不能速成,而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人们对动作的记忆那么持久,甚至是终身不忘?为什么对非动作记忆那么容易忘记?为什么养成的旧习惯不容易纠正?</h3><h3>髓鞘质的发现,解开了这个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