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 烟花三月下杭州 。 挽着孩子,漫步西子湖畔,十里柔情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柳树高,绿丝绦,是风中曼妙轻舞的精灵,玉兰如杯盏盛满春风春阳,兀自醉红了脸颊,湖面清波微漾,透过重重杨柳织成的帘幕望去,船儿悠游画中,远山静静地,温情地看护着这一方水土与子民。已在杭州就读半年许的孩子说,偶尔得闲会独自来湖边走走“杭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很高兴 ,他喜欢这座城。也因为他,这座曾来过多次的城,于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存在,而是爱是牵挂更是祝福。</h3><h3><br></h3> <h3> 入住灵隐周边,无意得知“天竺三寺”亦近在咫尺,据说相比灵隐更清静,去往的虔诚香客胜过游客。遂决定走遍三寺祈福,为孩子为自己也为所有的亲人。</h3><h3> 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h3><h3> 法喜寺:后晋天福四年(939),僧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为上天竺开山祖师。清乾隆时赐名“法喜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1985年、1991年进行了两次大修。现寺规模为三天竺之冠。</h3><h3> 法净寺:由宝掌禅师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明代改称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寺院遭遇火灾,损失巨大,现已恢复原样。</h3><h3> 法镜寺:位于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建。现为西湖唯一之 尼众寺院。</h3> <h3>近百操着江浙口音的老人,在等待一场预定的佛事</h3> <h3>因为做佛事僧众要做准备,刚才开放的大殿暂时禁止旁人进入,善男信女们只能在门外拜佛了。</h3> <h3>又来一大批信士,来这参拜的多是江浙口音,很是虔诚,相比灵隐,的确游人不多。</h3> <h3>为佛事做准备的信士们,很认真地折着纸,因语言不通,虽问了一旁的阿婆,究竟没弄懂她们这是在干什么。</h3><h3><br></h3> <h3>不知在干什么,也是专心致志地在念经、折纸,不好打搅相问。</h3><h3>又想,何必懂呢?各个地方的善男信女们想必自有不同的参佛仪式,共同的只有一颗向佛的心,善良并仁慈着,就好。</h3> <h3>寺庙依山而建,又遥望青山。风景独好。</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心念佛,世界和平”</h3> <h3>三月的杭州,玉兰开得满树满城,而此处的,更显清雅。</h3> <h3>祈祷满满,祝福多多……</h3><h3>法喜寺相比去过的很多寺院,真的是清净许多。人不多,门票10元,禁止自带香烛入内,仅每人赠香三支,大殿有僧人,但都是你不言他便不语,功德箱自然是有,除那,这种开过光的祈福红绸是唯一可以的“消费”,100元一条,如果要求给其他物件开光,“要去找办公室”。寺庙一侧专门有家购物店,但,店员和僧人一样,你不问她便无语。很好的感觉。</h3> <h3>购物店里才有的祈福香包,萌萌哒是不是?</h3> <h3>5元一人,购票吃斋,10点到12点……</h3> <h3>包菜加少许蘑菇青豆,还有紫菜汤,白米饭,不够再添,管饱。</h3> <h3>吃斋的人很多</h3> <h3>路过的寺庙一角,安静而美丽的存在着</h3> <h3>艳丽的海棠,红得很美</h3> <h3>信众在做义工</h3> <h3>出门时看见一大群香客进来,在一个人的领唱之下,大声地用江浙口音整齐地唱着什么,唱了很久,在我听来,有点象越剧但又有种别样的感觉,很是好听,虽然只听得懂无数个“阿弥陀佛”……</h3> <h3>沿着法喜寺右边的小路上山,前往中三竺——法净寺</h3> <h3>回望法喜</h3> <h3>门上的对联写得贴得都很随意,但很是美很是喜欢:“呵手折梅春自暖,拈花入墨笔生香”。此时写来,想起之后在龙门镇看到的另一副美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偶遇带来的欣喜,往往刻骨铭心。</h3> <h3>路旁一垄盛开的油菜花,蝶儿翩翩流连……</h3> <h3>极爱这条从法喜寺到法净寺的山野小径,远山含黛,两旁茂林修竹,山木盎然,丛丛茶树吐着新芽,玉兰桃花等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随意地沿路开放,行人极少,鸟儿在鸣叫着飞来飞去,小松鼠在丛林欢跳,风吹树叶沙沙作响,隐隐的钟鼓之声自山中传来,行走林间,真真是唯有满心欢喜……</h3> <h3>一片被围的茶园,眺望着远山</h3> <h3>发现竹栅栏被开了一个仅容一人蹲身可过的小洞,钻进茶园,收获美景。</h3> <h3>顺着山道,蓦然间发现了一处建筑,原来是杭州佛学院 。坐落在山林中的它,得鸟语花香、茶林古树、蓝天白云、清风碧水、远远近近的钟罄声为伴,何止是一个美字!简直是仙!好是欣赏这选址者和设计者,也好是羡慕在这里学习佛理的僧众们。</h3> <h3>坐拥天地的感觉。黄,似乎是此处最适合的颜色……</h3> <h3>又见玉兰,芳香四溢</h3> <h3>出了佛学院,没几步,来到了安缦法云——一一处高档酒店。位于法云古村,此处原本就是个古村落,而今从外表看,依然就是个美丽的村庄,村居以夯土墙和木头为承重结构、白墙灰瓦,是杭州民居的代表。两层坡顶的建筑,黄泥、秸秆夯筑的土墙,上覆层层棕片。据说,在这山林间,隐藏了47栋独立的院落,每个院落都在门帘处标有自己的名字,乐陶、清泉、芳兰、逍遥、若水疗、吟香阁等等,它们或是客房,或是餐厅,或者茶室。古建的外观和朴素艺术品互称,产生了典雅不侈的隐士文化气氛。但,仅仅是一条主干道是可以游览的,客房区域禁止游人入内,每个路口都有禁止入内的牌子和服务生把守。入住此处,价格自是不菲,一日4000多到10000多。</h3> <h3>此为网络借图。这个入口不准游客进入,彼时只记得问路,忘记了拍照 。呃……</h3> <h3>无法入内参观,从网上随意借几张图供欣赏……</h3> <h3>入口处的丛林迎客纵队</h3> <h3>自安缦法云出来继续前行不多远,一抹黄让我以为到了法净寺,其实不是……</h3> <h3>往山里边再行几百米,法净在望</h3> <h3> 法净寺:由宝掌禅师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明代改称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寺院遭遇火灾,损失巨大,现已恢复原样。<br></h3><h3><br></h3> <h3>也许已是下午了,很安静</h3> <h3>供奉的佛不同寻常</h3> <h3>不知道在举行什么仪式,着装很靚。此刻忽然才发现,僧人们的衣服颜色原来和环境搭得这么好!</h3> <h3>仪式继续进行中</h3> <h3>寺庙依然是依山而建,站在上一层看风景,举行完仪式的三个年轻僧人走下面经过,听得一个最胖最高的开心地说“晚上去饭店吃好的去”其他两个跟着笑。我也噗嗤笑了。后来我出庙后在门外百米远的小店铺里吃素面,和在包素饺子的老板娘聊天,说起这个胖和尚,她笑着说:“就是到我这里来吃啊,这附近就我这一家饭店。他来了好几年了,是最胖的。他一直很开心”。忽然,好想他马上就出现,想知道他会吃什么,更想问问他,出家,又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爱还是只当是个职业?</h3> <h3>阳光和树绘就的作品</h3> <h3>今天这一路走来,看到了很多这种龟,大大小小的,有的在水里游,也不是很慢很慢啦,只是感觉特悠闲自在特享受满足的样子,让人想到一个“无欲无求”,和看鱼儿游的感觉全然不同;有的就是图中这样静静地呆着,也许是现在正午的太阳较大很暖和,很多龟伸出了脖子一动不动地抬头望天,我左右是今天把时间给了“三竺寺”,就和它们一起享受阳光吧,好奇地趴在护栏上看它们会保持多久这种姿势,结果,我看它们,它们看天,就这样看着看着,我都快趴累了它们竟然依然保持着那不变的姿势——伸长脖子并且是抬着的!它们的脖子不酸吗?怎么炼成这神功的?!故意朝它们咳嗽一声,终于,有一只有了点反应,缓缓地移动了一下脖子,然后继续“打坐”了……听一个僧人说,养它在家里,主人回来了它就会出来迎接。忽然想,是不是也去养一只呢?</h3> <h3>法净寺出来,不多时就到了法镜寺。大门关了,侧门进入。</h3><h3>法镜寺:位于西湖区灵隐天竺路旁,西傍飞来峰,东临月桂峰。清乾隆时改名法镜寺。清咸丰十一年(1861)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再次重建。现为西湖唯一之尼众寺院。</h3> <h3>不知不觉,今日徒步2万余步,竟不觉辛苦,更惊讶地发现,从不识方位的我,跟着感觉走,竟走回到了离客栈仅仅几百步的地方。这不就是“缘”吗?!今日这一行,姑且便算随缘行吧!回到客栈,门外的玉兰在阳光下喜人地摇曳着和我打着招呼,房间阳台坐下,一壶茶一本书一个人,阳光洒落,树枝轻摇,山风吹,鸟儿鸣,如此,真好……</h3> <h3>注:此中照片除已注明的酒店内部的网络借图,全部为华为手机p10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