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浙江省衢州市航埠镇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距衢州市区10公里,杭金衢、黄衢南高速、320国道、衢景九铁路和常山港横贯全境,是浙、闽、赣、皖四省通衢之咽喉。因地处常山港下游航运埠头得名。1930年置溪西镇,1936年改名航埠镇,1946年废镇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为乡,1985年复置航埠镇。</h3><h3> 公元1636年秋,徐霞客第四次途经衢州,“风正帆悬,又二里,过花椒山……又十里,转而北行。又五里,为黄埠街。”徐霞客所说的黄埠街又名石塘、篁步,但真正广为人知的地名就是航埠。正是钱塘江上游发达的水运和商贸,造就了“航埠”的名号。</h3> <h3>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读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走路两个多小时到航埠阿姨家玩,觉得航埠好大好大、街市非常热闹繁华。以后在航埠中学读书、工作、结婚、生女,一直至1998年5月离开。航埠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回忆,航埠橘、航埠街、航埠鸟……久久不能忘怀。</h3> <h3> 好长时间没有到航埠街去过了。今年春节期间,我走了江山清湖、常山招贤、衢江杜泽、衢江后溪几个古镇,写了几篇小文。有几位航埠的好友、同事说,航埠镇文化底蕴深厚,面貌变化很大,你又在航埠工作过,为什么不去航埠走走,写写航埠呢?</h3><h3> 是啊! 是应该到航埠去走走了。</h3><h3> 近日,我到了航埠,首先来到常山港边的望江亭。放眼江边的航江路,三种感觉马上跳出来,一是整洁漂亮,二是有文化味,三是乡土气息浓。</h3> <h3> 三个纤夫的铜像在埠头上非常显眼,可以想见,想当年,常山港上帆樯如云,舟楫若林,那是一番何等热闹的景象啊! 埠头上的几颗老樟树见证着一切。</h3><h3> 交通不便的古代,渡口是最繁华的地方,聚集的人多了便成了镇。这是衢州最古老的埠头之一,无数的人在这里流转、生活、停靠,渡人,渡心,渡春风。</h3> <h3> <b><font color="#ed2308"> 闻名遐迩的航埠橘</font></b></h3><h3> 在航江路上边走边看,咦,三座铜像群都和橘子有关,这充分说明,橘子在航埠人的心中份量有多重,橘子是航埠人心中的图腾。</h3><h3> 据《徐霞客游记》,他到了航埠,首先看到的是“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于是他就买了些橘子解馋。无独有偶,明代的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也说:“衢州航埠相近沿溪三十里,夹岸橘树,花朝香雪弥空,果熟金星缀碧。”</h3><h3> 可想而知,橘子就是航埠古代商贸最重要的大宗物品之一,每年秋后,都会引得商贾云集,舟辑如梭。</h3><h3> 其实,橘子之于航埠,不仅仅是种水果,而是文化图腾,是旧时入诗最多的航埠风物。清代的朱彝尊在《篁步桥》一诗中就写道:“江皋有篁步,地似果园坊。渐远鱼虾市,真成橘柚乡。”</h3><h3> 苏轼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写于元祐五年 (1090),是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在苏轼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我想,或许是苏轼路过航埠时,看见夹岸橘树的美丽景色,有感而发写下的吧!</h3> <h3> 而普通百姓,则把橘子编进了戏文。在航埠,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家喻户晓,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航埠因摘了几个橘子被放牛娃看见,罚了戏。皇帝甘愿受罚,顺便把航埠产的衢橘御封为“七点红”,又说“七钱红”。看,这组铜像群说的就是“乾隆罚戏”的故事。</h3><h3> 不管传说是否真实可信,但航埠的橘文化借助传说广为人知。它悄悄地告诉人们,正是橘子,吸引了800多年的历史目光,航埠由此开埠,闪耀在钱塘江的上游!</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航埠人视橘树为摇钱树。清楚的记得,我月工资只有一两百元的时候,每年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时候,航埠的橘子上门收购价是一元多,一颗橘树的收入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有几位老师家里一年橘子的收入一两万元,而工资收入一年也就两三千元。有一种说法,航埠人招待客人,宁愿烧三个鸡蛋,舍不得给你一个橘子吃,是有一定道理的。</h3><h3> 当时航埠中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半边户”,丈夫当老师,妻子是农业户口,在家里管理橘树。家里橘子挺多的,工作之余要参与家里的橘树管理,治虫、施肥、整枝……我在学校会议上反复强调,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工作和家里橘树管理的关系,绝不容许因为管理橘树而影响学校工作。多数老师是好的,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校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参与橘树管理。清楚的记得,有个别老师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影响学校工作的,我对其提出严肃批评并予以一定的处理。</h3><h3> 当时,所有航埠区的中小学校,一年放一次农忙假,都是在11月份立冬前后,橘子成熟的时候放假一周,热火朝天地剪橘子。</h3><h3> 哎,现如今,我们的年工资收入十多万了,航埠橘子的收购价竟然一元不到。反差是何等的强烈,世事无常啊! </h3><h3> </h3><h3> </h3> <h3> <b><font color="#ed2308">历史悠久的航埠街</font></b></h3><h3> 从望江亭进入老街,由北向南走在老街上。</h3><h3> 老街充满着神奇和诱惑,两旁的古建筑上,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每幢老屋都是满满的历史感。</h3><h3> 古色古香的店铺,诗风雅韵的民居,别具特色的作坊……无不引发我美好的回忆。</h3> <h3> 这幢房子40年前是一家面馆,我来过多次,一角两分钱一碗的面条,至今难忘。</h3> <h3> 老街南北向不长,200米不到吧,前面就右拐,老街往西走了。</h3> <h3> 回头一看,是老街药店,我曾经来买过8分钱一包的伤湿止痛膏,门关着,大概药店也不开了吧。</h3> <h3> 这儿以前是家茶馆,喝茶的人可多了,聊天说地,热闹非凡。房子怎么这么破烂呢? 喝茶的人,你们现在去哪里了?</h3> <h3> 卸古饭店到了,这可是航埠老街上一家品牌老饭店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这里吃饭那是无数次了,品牌菜是猪大肠,现在想想都好吃。</h3><h3> 自从1998年离开航埠中学后,再也没有到卸古饭店吃过饭了。我走进店内,和店老板卸古聊天。他70多了,精神不错,记忆力真好,20多年过去,一望见我,就脱口而出,你是航埠中学校长朱云福,佩服佩服,老人家好记性。饭店现在还正常营业,生意不错,老顾客挺多的。</h3> <h3> 地面上有一摊子橘皮,橘皮酱是航埠人非常爱吃的好菜,晒干的橘皮放在炖肉里,既可以冲淡肉的腥味又多添了一份鲜美,再好不过了。</h3> <h3> 前面就是航埠供销社了,抬脚跨上门前的台阶,那厚厚的青苔告诉我,这里许久未有主人了。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何等的热闹啊!我到这里买过鞋子、衣服、糕点、白糖等物品,那个时候物品短缺,供销社工作人员牛哄哄的。</h3><h3> 在供销社里站柜台的全是居民户口,吃着皇粮,领着工资。当时,老师的地位不高。女服务员年轻漂亮,身材好,打扮时髦,一般来说还不大看得起老师,愿意嫁给老师的非常之少。</h3><h3> </h3> <h3> 再往前走,就要走出老街到大桥路上了。航埠老街并不长,南北东西一个“7”字型,也就四五百米长吧,街面很窄 ,大约三四米,房屋有新有旧,旧的占多数,有的木头结构,有的砖瓦结构,窄窄的街道仿佛象一条线将各个店铺、住家串联起来。</h3> <h3> 悉数的过往和岁月,都像是被时光好好的封存了起来,安静而隐蔽地定格在了这狭窄的四五百米老街上,这些老房子在安静地诉说着过去的繁荣和气派。</h3> <h3> 民国《衢县志》记载,“宋宝祐间(1253—1259)陈能来衢探亲,因家焉”,这是航埠有案可查的最早居民。随后,有许多姓氏也纷纷迁来。保存完好的《叶氏宗谱》有载:元末明初曾经“襄办海运”的叶明道“卜居航埠”,成为叶氏始祖,航埠叶氏慢慢发展为衢州的豪门大族。</h3> <h3> 由于航埠物产丰茂、水运发达,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古村落就有了集镇的属性。除了民宅、祠堂、牌坊、庙宇,还兴起了商业街,建起了驿站会馆,如江西会馆、徽州会馆。自古以来,航埠一直是个人口大村,以陈姓,叶姓,徐姓,梁姓,程姓五大姓为多。</h3> <h3> 要离开老街了,回头再看一眼。</h3> <h3> <b><font color="#ed2308">聪明能干的“航埠鸟”</font></b></h3><h3> 在大桥路上由北往南走,不久就看见了航埠小平鸭头店,名气蛮大的。许多外地人驱车赶往航埠就为了在小平鸭头店吃上一碗辣鸭头。</h3><h3> </h3> <h3>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人外号叫胖子,普遍人缘都挺好,走在街上大家都认识,“胖子”“胖子”,叫的亲热。航埠大桥路上的这个胖子就更出名了,胖子饭店是夫妻店,胖子擅烧肉,老婆擅烧鱼,店里特色的全是用料扎实的全肉大菜:猪肺煲、老鸭煲、红烧大肠、炒螺蛳。最近几年去吃过多次了,味道确实不错。</h3><h3> 在航埠,什么名称既好记又响亮,莫过于“航埠鸟(diao)”吧。航埠镇历史悠久,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商埠,航埠人因为走南闯北,积极进取,善于经商而被人尊称为“航埠鸟”。也有人说,由于航埠人太精明、会算计,爱耍“小聪明”,被人贬称“航埠刁”、”航埠吊”(一棵橘树上吊死)。</h3><h3> 我想,小平,胖子,卸古等人是聪明能干,诚信经营,灵活拼搏的“航埠鸟”吧。</h3><h3> 当然,有更多的“航埠鸟”离开航埠,飞向全国,飞向全世界,在天空中浩翔,为航埠人争光。“航埠鸟”,好样的。</h3><h3> </h3> <h3> 凌云商场,是上世纪90年代由航埠供销社所建,当时是何等的风光啊! 从这些招牌可见,转型后的凌云商场还是热闹繁华的。</h3> <h3> 这里以前是航埠工商所哎,现在叫航埠市场监督管理所了。1990年代我在航埠中学工作期间,航埠的部门单位那是蛮齐全的。有镇初中,中心小学,医院,税务所,工商所,粮管所,供电所,派出所,交警队,邮电局,供销社,信用社,还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银行的营业所、分理处……</h3><h3> 航埠中学办大事的时候,这些部门单位都要到学校来恭喜的。</h3> <h3> 这是航埠邮电局,以前家里装固定电话,到这里先预约,找关系,要交3000多元的初装费。现在人人有手机,家里有固定电话的很少了吧。</h3> <h3> 咦,以前叫增谊宾馆,什么时候改成航埠大酒店的呢? 记得1993年暑假,衢县中小学校长会由航埠中学承办,100多位与会人员在增谊宾馆开了两天的会。</h3> <h3> 由兴航路往东走一会儿,左拐来到了文化路。好漂亮的文化路,旧貌变新颜啊!</h3> <h3> 最后一站来到了航埠镇综合文化站。这里以前是航埠村幼儿园,现在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艺术中心了,走进去看看。</h3><h3> 真巧,遇见了梅春凤老师。梅老师以前是航埠幼儿园的园长,带小朋友水平非常高,在航埠,她是一个人人皆知,令人崇敬的好园长,好老师。现在她是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了,她很热情,带我上二楼,三楼去参观航埠乡愁博物馆、艺术馆。</h3> <h3> 这些物品多数以前都见过,小时候家里有,现在保存下来很少了。能收集这么多的老物件,真不容易,这个乡愁博物馆建得好。</h3> <h3> </h3> <h3> 从楼上下来,真是有缘,又遇到多年未见的老大哥、老领导刘如芳在打太极拳。老刘在衢县、衢江区多个乡镇担任书记、人大主任,已经退休10年。他天天打太极拳以养身,还经常写诗以养心,已经写了166首诗。不容易,为老刘点赞。</h3> <h3> 看着这些书法,头脑中马上跳出航埠的两个文化名人。一是孔繁强,一是梅永康。二十多年前在航埠中学工作期间,和他们交往挺多的,近几年联系较少。</h3><h3> 孔繁强能写会画会照相,颇有才华。他写的诗、散文、小说我还是蛮喜欢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其人也有点浪漫,属性情中人。</h3><h3> 梅永康能跳会唱会乐器,多才多艺,他可以拉一个戏班子,吹拉弹唱,样样齐全。老梅是航埠中心小学的编外老师,经常辅导小学生吹拉弹唱,为航埠的文化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h3><h3> 梅春凤、刘如芳、孔繁强、梅永康等,是教育文化的“航埠鸟”。</h3><h3> </h3> <h3> 在航埠中学工作时,航埠村支部、村民会一班人对学校工作非常支持,尤其是书记叶雨良、主任叶土才、副主任叶光清等“航埠鸟”领头人,尊师重教、关心学校的发展。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感谢他们。</h3><h3> 航埠中学脱胎换骨了,那个校园成为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六七万,平台更高更大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在全省、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欢迎大家回到航埠去看看“老航中,新学校”。</h3> <h3> 航埠橘,航埠街,航埠鸟,带给我满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h3><h3> 朋友,您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