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武安,有山有水有文化。</b></h3><h3><b> 武安,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我国民政部评定的“千年古县”。她位于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创造了无数辉煌,共同抒写了她的动人和美丽。</b></h3> <h3><b> 关于“武安”地名的由来,不少人认为和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有关,因为白起战功赫赫,而被秦王封为“武安君”。窃以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足为信。关于“武安”和白起“武安君”之间的“瓜葛”,将从以下几方面粗略谈起……</b></h3> <h3><b><font color="#ed2308">【壹】地缘</font></b></h3><h3><b> 战国时期,邯郸为赵国之国都。武安作为拱卫赵国国都的重要城邑,不可能让秦国将领来此地“封君”和“食邑”。况且,赵国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改革,成为战国后期唯一敢叫板强秦的强国。“安卧之处、岂容他人酣然?”,所以秦将白起来武安而被封为“武安君”,几乎没有可能性。</b></h3> <h3><b> 当然也不排除秦攻赵,而兵临武安城下的可能,如“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时的武安城位于今天的固镇,太行关隘之处,足见武安对赵国的重要性。这段文献记载并非秦国占领了武安,而是屯兵布阵于武安之西,向赵国叫阵而已。</b></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贰】铸币</font></h3><h3><b> 战国时赵国,早期受春秋晋国影响,铸有大量布币(“布”和“镈”同音,一种像铲的农具),赵国布币与刀币同流通。赵国铸币特征为币面有“铸币地”铭文,如邯郸、白人(今邢台市柏乡县)、武安等。“武安布”双肩凸起、尖足等特征,粗略可证明在秦将白起封武安君之前,已经有了“武安”地名,所以“武安”因白起“武安君”而得名之说,就显得苍白了。</b></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叁】封君</font></h3><h3><b> 战国封君制度,是春秋册封“卿大夫”的延续。被封君之人,主要由王公贵胄的子弟,得宠的权臣,以及有文武韬略的将相等构成。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大量嘉奖有军功的人,“封君”一度成为战国后期的人们的追求和思潮,封君数量泛滥,以至于很多封君的没有实际的“封地”,仅仅为一个虚号。</b></h3><h3><b> 君号来源大致分这么几类,其一为封地,如秦国商鞅封地为“商”号“商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封地信陵;其二为雅号,如楚国春申君黄歇,秦国文信君吕不韦、赵国马服君赵奢等;其三为王公对封君之人的褒奖,秦国白起封为“武安君”属于该类。白起封君号“武安君”由来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见《史记正义》),属于无封地的君号,所以应该和“武安”地名没有关系。</b></h3><h3><b> 并且,有的封号和封地不存在丝毫关联,如《史记·赵世家》记载“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即赵武灵王封其长子赵章为“安阳君”,封地代,和今河南安阳简直南辕北辙。代,指今张家口市蔚县。</b></h3><h3><b><br></b></h3> <h3><font color="#ed2308">【肆】文献</font></h3><h3><b>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载“白起迁为武安君”,“迁”为“升迁”之意。白起被秦王升迁而晋封为“武安君”,是因为克下了楚国的国都“郢”(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这和赵国的武安应该没有关系吧。</b></h3><h3></h3> <h3><b> 总而言之,“武安”地名来自“武安君”封号是不太成立的……</b></h3><h3><b> 武安,一个悠久、美丽、富饶的地方。亘古不变的地名,沉淀的是历史。今天的武安,正以矫健的身姿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