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Doctor.

<h3>四十多岁的父亲,解放初期部队从战场上走向地方,准备支援地方建设。战乱时期,烽火狼烟,很多军人没有成家立业的机会,解放后,成婚年龄已过,个个孑然一身,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于是部队以组织的名誉与地方政府联手做月下老给这些老军人们一个个配对儿。</h3><h3>母亲是穷家女儿,自幼许配童养媳寄养在所谓的婆家。后来有病了,病得很重奄奄一息,又被送回娘家。听姨们说,他们用小米汤一口一口又喂活了母亲。母亲虽然长得又瘦又小,成年之后却是方圆几十里的美人。</h3><h3>当组织上带着四十多岁的父亲,走进乡政府的时候,母亲一眼看到父亲一脸的胡子茬,马上背过身去正眼不瞧我的父亲。但是父亲却一见钟情,非母亲不娶。</h3><h3>过了一阵子,组织上又去找母亲,说再给他介绍一位军哥,于是又被请到了乡政府,一进门抬眼一瞧:还是那个老家伙!</h3><h3>好多年之后,我们都长成人了,妈妈提起那时的往事,还是那时一脸不屑的表情,还是那句话:“俺一看还是那个老家伙!”我们姐妹们每次听了,都笑弯了腰。</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个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的公私合营的老烟厂工作。当然开封烟厂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开封的国营大型企业了,80年我调进去的时候,在这个厂的卫生所工作。那时候企业的生产效益极好,有一批都是50年代转业的军人干部在单位任厂长,书记。这些老干部秉承革命传统,一心为公,兢兢业业,不搞浮夸,工作雷厉风行,,每年给开封市上交的税利,几乎是开封市所有企业的一半。职工福利也好。每月发的奖金,包括年底的福利,不管厂长还是工人,大家都是平均一样的。</h3><h3>那个时候的工人,包括我们诊所的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都特别高,工作再累再辛苦,没有人喊冤叫屈。组织上委派的任务,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完成。而且那时候我们烟厂每年都是超额完成任务。</h3><h3>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就那么幸福呢?</h3><h3>这张照片儿,中间那位药房的大姐年终评了先进,宣传科的干事跑来拍照,我们也蹭了个拍照的便宜。</h3><h3><br></h3> <h3>这是四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h3><h3>80年代初的中国,物资还是比较匮乏的。吃粮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东西要各种定制的票。但是,那时候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阳光很温暖,孩子们笑靥如花。</h3><h3>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妈妈自己手工缝制的,那些棉布柔软又舒适,式样又简单。当时物质虽然缺乏,但是孩子内心的世界是丰盈的。</h3><h3>这四个孩子都是当时的独生子女。周末的时候,我们会带着孩子到公园里头去游玩,捉迷藏啊、老鹰抓小鸡呀、讲有趣的儿童故事给孩子听。</h3><h3>在公园里玩累了,我们席地而坐,讲故事给孩子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h3><h3>现在他们如今也将步入中年,分布在上海、天津、武汉、开封,可喜的是:个个都已是单位的中流砥柱。</h3><h3><br></h3> <h3>这张是全家福!</h3><h3>其实它不是真正的全家福!</h3><h3>我的父亲29年参加革命,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初期 ,为支援地方建设,一大批军人脱下军装走向社会。</h3><h3>照片两侧的两位军转干部,55年各自带着自己的家眷,投入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h3><h3>他们两个也是同时从朝鲜战场上撤回来的军人,由战友转为同事,他们伴随祖国从战火连天的战场,到最初艰难的创业时期,肩并肩的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h3><h3>这张照片,是在三门峡大坝建成之后,两位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战友要分手了,在三门峡一个小小的照相馆里,各自携带家人留下了这张永久的纪念。</h3> <h3>作者:英子</h3><h3> 2019.3.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