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font color="#ed2308">忆5年前的同学50周年聚会</font></h1><h3> </h3><h3><br></h3><h3>谨以此篇</h3><h3>献给天水市一中高六七级(3)班的同学和校友们:</h3><h3> 无论当下一一</h3><h3> 拮据还是富有,</h3><h3> 喜悦还是忧愁;</h3><h3> 健康或者抱恙,</h3><h3> 喜新或者念旧;</h3><h3> 愿它给您带去一一</h3><h3> 一缕暖意,</h3><h3> 一抹翠绿,</h3><h3> 一丝温馨,</h3><h3> 一点情趣……</h3><h3><br></h3><h3> 前 言</h3><h3> </h3><h3> 2014年7月30日,是一个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日子。50年前编入高六七级(3)班的同学们,久别重逢,聚会在母校一一天水市第一中学。</h3><h3>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在人生的旅途上却是漫长而难忘的历练过程。</h3><h3> 那时高二(3)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天水地区所属各市县初中 “拔尖”的学生。之所以习惯于叫“高二(3)班”,是因为我们的学业止于高中二年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校的时间长达4年,超过了规定的3年学制。回眸已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同窗情谊之佳酿经久弥醇,值得我们品评和回味! </h3><h3> 想当年,有的同学在教室里为成就人生理想而踏实学习;</h3><h3> 忆往昔,有的同学在下课后为占乒乓球案子而争先恐后;</h3><h3> 曾记得,有的同学在抗洪抢险中比拼谁干得更欢;</h3><h3> 更难忘,有的同学长期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h3><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50年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感慨系之,正所谓“穷通有定,造化弄人”。古往今来,若合一契。</h3><h3> 韶华易逝,岁月无情,当时的青少年已有人先后离世;</h3><h3> 聚首难得,机缘有意,如今的老同学尚能够欢聚一堂。</h3><h3> 50年前,我们集结于同班,由初识而相知;</h3><h3> 50年来,我们分手在异地,从工作到退休。</h3><h3> 半个世纪的心路曲折坎坷,永远结伴而行的是人格尊严; </h3><h3> 半个世纪的打拼各行其志,唯一相似乃老之将至的容颜。</h3><h3> 50年里,有不少顺逆进退给我们体验;</h3><h3> 50年间,有太多悲欢离合供我们追梦。</h3><h3> 50年后的重逢,再次唤醒彼此脑海的记忆;</h3><h3> 50年后的相聚,重新激活各方心灵的呼应。</h3><h3> 今天,我们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让我们再年轻一回!我们要珍藏这激动人心的美好情景,愿我们的深情厚谊不因时光流逝而消磨,不因路途遥远而淡薄。</h3><h3> 虽说人生的遭际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们都有在余生自得其乐的机会和能力。俗话说:知足常乐,平安是福。祝愿每位老同学,以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经营并守卫属于自己的幸福;在顺势而为中掌握主动,在随遇而安中学会放弃;多一些自信和自强,少一些自怨和自危。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和至亲至爱的人,我们也要:呵护身心意,调养精气神,秉持真善美,快乐日月年!</h3><h3> 现在我们都已是超越“古稀”之人。今天还活着的,都有资格争做“历史长河中的弄潮儿”。有诗为证:</h3><h3> 人活七十古时稀,而今耄耋望期颐。身外之物甭介意,健康愉悦数第一。</h3><h3> 为了再现这次聚会的情景,我在《50周年聚会纪念册》的基础上做了精简和加工,制作了《美篇》供大家分享,以期升温今年重聚的热情。</h3><h3> 再见! </h3><h3> <br></h3> <h3> 聚会时的两张合影。</h3> <h3>其一,从左至右</h3><h3>前排:</h3><h3> 陶雅贞 师玉如 熊福华 荆丽坤 张 明 </h3><h3> 徐 诚 王 煜 杨春元 卢春仙 杜炳兰 </h3><h3> 张治珠 黄玉珍</h3><h3>后排:</h3><h3> 童效前 李天维 张怀江 韩荣义 胡何洲</h3><h3> 魏西岐 王长命 吕兰馥 荆树人 苏定华</h3><h3> 李振民 侯豫平 王金水 杨八十</h3> <h3>其二,从左至右</h3><h3>前排:</h3><h3> 杨八十 张治珠 戴荣山 黄玉珍 杨春元</h3><h3> 荆丽坤 杜炳兰 熊福华 卢春仙 张怀江</h3><h3>后排:</h3><h3> 李振民 李天维 韩荣义 韩振鹏 张 明</h3><h3> 吕兰馥 魏西岐 苏定华 胡何洲 童效前</h3><h3> 侯豫平<br></h3> <h1> <b><font color="#ed2308">聚会准备</font></b></h1><h3><br></h3><h3> * 王长命是这样找到的:</h3><h3> 几经周折,侯豫平最终寻访到庆华厂“退休办”。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愿意提供便利,指着桌子上厚厚的3摞表格说,那是全厂700多名退休员工的认证表,你自己查吧。于是,侯豫平耐下心来一张一张地翻阅。还算顺利,一直查到687张,“王长命”三个字映入眼帘。但是,表格中留下的联系电话却打不通。后来,按照登记表上填写的家庭住址,侯豫平和李振民一起找到了王长命。</h3><h3> * 王金水变成了王天佐:</h3><h3> 由于多年失去联系,王金水十分难找。上世纪80年代,侯豫平和李振民就多次找过王金水,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本人。为了这次同学聚会,侯豫平和李振民到王金水工作单位查花名册,去家属院问同龄人,都说没有“王金水”这个人。据苏定华说,2013年曾经偶遇王金水。根据一些零星线索,侯豫平委托师玉如找王金水。她千方百计调动人脉资源,坚持不懈打听到王金水的下落,并且掌握了王金水改名王天佐的重要信息。按照师玉如提供的准确情报,侯豫平和李振民一起,终于在“王天佐”家中见到了王金水。</h3><h3> * 两探牛长海:</h3><h3> 能和牛长海取得联系,多亏吕东(兰馥)心系老同学,牵挂着聚会的事儿。他利用自己原单位在两当组织活动的机会,专门去找到牛长海。回来后立即把牛长海的电话号码告诉给侯豫平。同学聚会结束后,侯豫平特意到两当去了一趟,把合影照片带给牛长海。</h3><h3> * 查询杨春元:</h3><h3> 侯豫平委托荆丽坤寻找杨春元。荆丽坤保存的旧电话号码早已失效,打电话联系不通。2014年度天水文化旅游节期间的一天上午,荆丽坤先去北道与杜炳兰见面,然后两人一起找到风动厂家属院旧址。敲开门一看,却是不认识的另一家人。打听的结果,知道情况的人说杨春元搬家了。于是又找到杨春元现在住的房子,不巧杨春元出门办事。二人无奈,只好在外面转悠了好长时间,下午再去终于见到了杨春元。</h3><h3> * 联系张治珠:</h3><h3> 当时张治珠还没有自用手机。她家座机的准确号码是段平欣查找后提供的。</h3> <h3>2014年5月6日摄于礼县 </h3><h3> 从右至左:侯豫平、荆树人、魏西岐、李振民、杨八十。</h3><h3> 当天上午,李振民开着自己的小车,拉上荆树人、魏西岐、侯豫平,一起赶到礼县。在杨八十家中初步商讨了同学聚会的活动方案。</h3><h3> 6月24日,侯豫平又专程去兰州,就同学聚会事项与张怀江交换意见。回到天水,侯豫平再次与杨八十取得联系,基本上确定了同学聚会活动方案的主要内容。</h3><h3> 从7月1日开始,侯豫平向各位同学发出邀请,给大家通知了聚会的时间、地点等安排事项。</h3> <h1> <font color="#ff8a00">聚会琐记</font></h1><h3> </h3><h3> <b>一、天水篇</b></h3><h3> <font color="#167efb">7月29日(天气晴热)</font> </h3><h3> 上午,魏西岐、李振民、侯豫平3人先到天水迎宾馆,与相关负责人谈妥同学聚会的餐饮和住宿事宜,然后去一家小型超市购买酒水和饮料。正在忙碌中,侯豫平的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韩荣义的电话,说他已经到天水了。按照电话约定,韩荣义最先来到迎宾馆,与魏西岐、李振民、侯豫平见面。魏西岐把房卡交给韩荣义,随即暂时分手。</h3><h3> 中午时分,童效前从宝鸡赶到天水。他到了迎宾馆,却没见到一个熟人,只好给侯豫平打电话。午后1点多钟,魏西岐、侯豫平与童效前在迎宾馆西楼406房间见面。聊了一阵,童效前取出一幅装裱精美的立轴,展开自己撰写并亲笔手书的对联。</h3><h3> <b>上联是:</b>华发重逢故人面;</h3><h3> <b>下联是:</b>半世难忘同窗情。</h3><h3> <b>题款是:</b>为老同学天水聚会而作 时在甲午年夏月于古陈仓 童效前书并句。</h3><h3> 魏西岐和侯豫平凝神伫立,欣赏良久,一致认为对联的立意和书法俱佳。透过这幅作品,可以领略到童效前的文学素养和翰墨功底。安顿下来之后,童效前才想起来还没吃午饭,于是出去找地方就餐。魏西岐和侯豫平也去各忙各的事。</h3><h3> 下午3点多钟,侯豫平到天水长途汽车站办理去礼县的包车手续。在汽车站门口巧遇荆丽坤,说是胡何洲乘大巴从兰州赶来,一会儿就到,她在等着接车。侯豫平办好包车手续,出来与荆丽坤和胡何洲见面。3人步行到迎宾馆,一边聊天,一边等候其他同学。</h3><h3> 最先回到宾馆的是童效前。没过多久,张怀江也从兰州来到。张怀江阅人无数,却始终不改初心。他本是个豪爽人,在走廊中大声说笑。已经入住的黄玉珍、韩荣义听到声音,也从房间出来。众人相见,分外亲切,大家互致问候,场面非常热闹。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已是下午6点多钟,又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魏西岐给需要住宿的同学分发房卡,然后大家分别就餐。</h3><h3> 晚饭后,从郑州来到天水的张治珠,由家人从北道送到迎宾馆。不巧这时同学们都不在宾馆,于是给侯豫平打电话。侯豫平接到电话后,立即从家中出来,顺路叫上李振民。两人同行,在迎宾馆西楼4楼休息厅见到张治珠。不一会儿,杜炳兰也从北道赶来,4人边谈笑边等待,直到张怀江、童效前等在外面吃过晚饭后返回宾馆。刚见面的同学又是一阵喧闹,大家在一起聊天到夜间10点多钟。家住本地的同学告辞回家休息。</h3> <h3> <font color="#167efb">7月30日(天气晴热)</font></h3><h3> 一早,家住本市的同学们陆续来到迎宾馆,与参加聚会的外地同学见面。先后来到迎宾馆的同学有:王长命、王天佐(金水)、卢春仙、师玉如、吕东(兰馥)、李天维、杨春元、苏定华、荆树人、陶雅贞等。其中包括高三(4)班的张明同学。大家异常欣喜,互相辨认,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说得最多的第一句话是:“你猜猜我(他、她)是谁?”</h3> <h3> 侯豫平抓紧时机,一个一个地给每位同学拍摄单人照片。<br></h3><h3> 魏西岐给大家分发早餐券,同学们取了自助餐边吃边聊。说话间杨八十从礼县赶到,立刻又掀起了一阵握手、拥抱、打招呼、猜姓名的小高潮。</h3><h3> 杨八十带来了“天水市一中高六七级三班同学五十周年聚会(1964-2014)”的横幅,挂在了小餐厅的东墙上。横幅红底白字,格外清新醒目。</h3> <h3> 早餐过后,大家步行去母校一中。与此同时,李振民开车,魏西岐和荆树人陪同,一起去天水师院接徐诚老师,然后直接在一中校门口会合。师生见面后,当年记忆“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热情而又细致的魏西岐,把主动迎向徐老师的同学们一一作了介绍。</h3> <h3> 在一中距校门口最近的教学楼的台阶上,同学们站成两排。徐诚老师在前排居中。一左一右,紧挨着徐老师的是“高三(4)班”的张明和“高二(4)班”的王煜同学。杨八十在天水的亲戚周正民曾是专业摄影师,由他为全体师生拍摄合影照片。照片由人物和背景两部分合成,显示出相当高的专业水平。</h3> <h3> 紧接着,张明联系了一中时任办公室主任孟永春当向导,由他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除了平面区域大小形状一致外,母校今非昔比,面貌焕然一新,已经没有当年的一丝旧痕。两座教学楼高大宏伟,教室宽畅明亮,操场的跑道也被彩色塑胶全覆盖。虽然当时是暑假期间,可是升入高三的学生仍在上课。只见操场上有少量的学生在作体育运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h3> <h3> 游览结束告别母校后,大家乘坐26路公交车到“聚宝盆”站下车,步行三四百米到达伏羲城,进入伏羲庙参观。庙院中有新建的天水市博物馆,内有出土文物展,还有四川名人画展。同学们顺序浏览,兴趣盎然。在此期间,高一(4)班的董文源同学,也加入到聚会活动中来。</h3><h3> 过了11点,同学们乘坐22路公交车返回宾馆。在小餐厅,大家欢聚一堂,分别围坐在两个大圆桌周围。这时侯豫平的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韩振鹏的电话。此前,整整一个上午,侯豫平给韩振鹏打过十七八次电话,语音反馈都是“无人接听”。他赶紧到大门口迎候韩振鹏。又过了十几分钟,韩振鹏才姗姗来迟。只见他满脸歉意,忙不迭地解释迟到的原因。侯豫平看了看表,已经快12点半了,也顾不上埋怨,一个劲地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h3><h3> 随着午宴的进程,开始了聚会活动的重头戏一一座谈、聊天、叙旧、歌舞。</h3> <h3> 聚会活动由侯豫平主持。他先宣读了聚会的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然后说:</h3> <h3>敬爱的徐老师,<br></h3><h3>亲爱的张明、董文源同学,</h3><h3>亲爱的高六七级(3)班在场的各位同学:</h3><h3> 大家好!</h3><h3> 现在,我代表家住本地的全体同学,并以我和魏西岐、李振民、荆树人的名义,先说几句“开场白”。</h3><h3> 这次聚会的唯一宗旨是:携手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共同记念高中同班同学关系建立50周年。回忆同窗谈感悟,敞开心扉话友情。说说在场老同学留给你的印象:第一印象,最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印象。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偶然萌发的瞬间感觉。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忘却成长时期的烦恼,摒弃遗憾、无奈和一切淡化情感的心理因素,忽略所有的物质条件,专注于搜寻纯洁的同学交往中的趣味情节和闪光片段,为人生的轨迹增添新的互动交集,使彼此心中的思念成为永恒。</h3><h3>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够摆脱世俗的利害纠葛,相互之间始终直呼其名的,只有同学。50年前我们成为同班同学,是缘分使然。穿越50年时空距离仍然能聚首者,则有赖于“同窗情谊”结成的纽带。在命运的驱使下,我们分散各地;半个世纪的“殊途”把我们“异化”成各自的“角色”。如今,我们自然而然地回归同样的身份:我们都是年过花甲的“老”同学。</h3><h3> 人生若只如初见,美景当然是重逢。重逢是每个人的渴望和期盼。许多同学放下自己的事,放下家里的事,克服各种困难,专程前来参加聚会活动。例如,胡何洲从广州赶来,张治珠从郑州赶来,熊福华从成都赶来,卢春仙从北京赶来……</h3><h3> 为什么开头我要强调以魏西岐、李振民和荆树人的名义说几句“开场白”?是因为他们为聚会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工作。在筹备这次聚会的过程中,李振民开着自己的小车,为考察选择聚会地点无偿提供全方位服务;荆树人以带病之躯,为策划聚会活动方案四处奔波;我们最终落实在这里会面开展活动,并得到经济实惠的食宿招待和聚会场所,全凭魏西岐亲戚的鼎力相助。</h3><h3>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一中的老校长樊安泰,还有咱们班上的于素华、段平欣、王忠智、单熙泽、马全保等同学,都非常想参加今天的聚会;但是,由于各自的特殊原因,他们未能到场。我受托在此转达他们的衷心祝贺和诚挚问候!</h3> <h3> <b>杨八十在同学聚会上的祝酒辞</b></h3><h3><br></h3><h3>同学们:大家好!</h3><h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h3><h3> 今年是我们进入天水市一中读书50周年。在这百花齐放、火红浪漫的七月,我们欢聚天水,见面母校,重温我们的“同学情”,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h3><h3> 为了纪念我们成为同窗学友50周年,由侯豫平、荆树人、张怀江和我发起了这次高二(3)班同学50周年后重相聚活动。</h3><h3> 这次聚会的目的,就是借我们高六七级(3)班组成50周年这个美好的日子,大家齐集一堂,构建新的交流平台,以便进一步增强友谊,加强联系,相扶相伴,相勉相励,共同走好幸福欢乐的晚年人生历程。</h3><h3> 经回忆统计,我们班前后共有同学54人。这次活动中确认有11人已经去世,另有8人虽经努力仍然失去联系。已联系到的同学有34人,除因事、因病不能参加这次活动的以外,今天聚会的本班同学共24人。</h3><h3> 今天特邀参加聚会的,有我们尊敬的徐老师,还有和卫老师共事多年后在母校任教,积极要求参加我们班活动的张明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徐老师、董文源同学和张明同学的到来!</h3><h3> 50年前我们满怀希望,怀揣“大学梦”,从各县、区来到天水,进入一中,组成了高一(3)班,开始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文化大革命粉碎了我们立志要敲开北大、清华大门的梦想。对于“文革”,不管后人如何评说,对我们也算经历了、参与了。它是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h3><h3> 离开学校后,我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有的扎根农村,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参了军。总之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以母校为荣,以我们是母校高二(3)班学生而自豪!</h3><h3> 在50年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都经历了风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个个尝尽酸甜苦辣,有成功,有失败。但是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是一致的。</h3><h3> 50年里,无论人生沉浮,富贵贫贱,我们的同学友情始终是淳朴真挚的。我们都非常怀念那段学习生涯,非常珍惜我们的同学情、同窗谊!</h3><h3> 同学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都是年过花甲的人,就要迈入古稀之列。今天我们还能欢聚一堂,敞开心扉,共叙友情,这是大家的福、大家的缘!</h3><h3> 让我们重拾当年的美好回忆,重温那段快乐幸福、激情燃烧的时光,畅叙无尽的同窗之情、学友之谊。</h3><h3> 让我们共同举杯:</h3><h3> 为50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h3><h3> 为永生难忘的同学深情,</h3><h3> 为我们之间淳朴真挚的友谊,</h3><h3> 为大家家庭幸福、身体健康,</h3><h3> 为我们胜利相聚,</h3><h3> 干杯!</h3> <h3> 接下来,开始重点发言。第一个发言的是张怀江,他先说道:“同学们:在我们相聚一起的幸福时刻,让我们共同为已经去世的汪校长、卫老师等学校领导和老师表示深切的悼念,同时也为岳汉森等已经去世的同学真情地致哀。”说着,手举酒杯以酒酹地,表达怀念和祭奠之意。</h3><h3> 张怀江讲话的内容非常宽泛,如江河倾泄,滔滔不绝。在讲话的过程中,他又催促童效前取来自己撰文并手书的对联,紧挨着聚会主题横幅挂在东墙上。</h3> <h3> 第二个发言的是黄玉珍。黄玉珍说:我祝愿每位老同学都能生活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环境和氛围中;人人健康,家家幸福!</h3> <h3> 重点发言结束后是徐诚老师的讲话。他从自己的大学生活讲起,到个人经历中的磨难与坎坷。他深情地回忆起,由于和卫绪元老师的关系十分亲密,所以与高六七级(3)班同学的师生情谊也格外深厚……。</h3><h3> 当徐诚老师的讲话接近尾声的时候,午宴正式开始。大家推杯换盏,互相敬酒,其乐融融。</h3><h3> 考虑到徐诚老师年事已高,魏西岐担心他疲劳过度。于是,李振民开车,魏西岐、荆树人和侯豫平陪同,先送徐诚老师回师院家中休息,然后又去天庆嘉园寻找王福昌同学。虽然没有见到本人,但荆树人还是与王福昌通了电话,并为他没能参加聚会活动而表示遗憾。</h3> <h3> 荆树人举杯,代表家住天水市的同学们为大家祝酒。</h3> <h3> 在全天活动中,张怀江是最活跃的一个。他自称“老顽童”,始终保持着热情与活力,不仅带头开怀畅饮,引吭高歌,而且逐个敬酒,鼓励同学们发言、唱歌、跳舞。整个下午,在唱歌、跳舞、说笑中度过。其间,张明即兴给大家讲了一个《瓜女婿》的笑话。“瓜女婿”热心而弱智,颠三倒四,阴差阳错,一错再错,笑料迭出。张明模仿笑话中各个人物的神态和语气,说话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快慢有别,节奏分明,诙谐幽默,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h3> <h3> 在张怀江的带动下,胡何洲触景生情,口占一联。</h3><h3> <b>上联是:</b>少年相识,激变岁月,少衣少食,遭贫寒为国为党,同窗苦读,早有中国梦;</h3><h3> <b>下联是:</b>白发重逢,改革时期,多行多业,历坎坷宜公宜家,各自拼搏,不移赤子心。</h3><h3> </h3> <h3> 侯豫平请张治珠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抒情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张治珠婉言谢绝,解释说:咽炎犯了,唱不成;我还是简单地讲几句吧。</h3> <h3>苏定华清唱。</h3> <h3> 经过侯豫平的提议,熊福华谈起了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上世纪90年代初,自己与老公主动放弃“铁饭碗”、舒适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去南方“下海”打拼的感人经历。</h3><h3> 想当年,熊福华、杨春元和陶雅贞三位同学先行一步,主动离开学校到风动厂参加工作。对于她们的果敢行动,多数同学不能理解。韩荣义坦率地说:她们迈出这一步,究竟是对还是错,我当时确实想不清楚。</h3> <h3> 韩振鹏自报奋勇,唱了一首上世纪60年代的老歌《我们这一代》。大家鼓掌击节为他助兴:</h3><h3> 我们这一代,豪情满胸怀,</h3><h3> 走在大路上,东风扑面来,</h3><h3> 脚下踩着山和水,怀中揣着全世界。</h3><h3> 火红的年华,火红的时代,</h3><h3> 革命红旗高高举起,</h3><h3> 昂首阔步朝前迈……</h3> <h3> 在张怀江的鼓励下,吕东与黄玉珍翩翩起舞。</h3> <h3> 转眼又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魏西岐的夫人、当年本校高六七级(1)班的同学戴荣山,带着女儿也来到聚会活动现场。在热烈欢腾的场面中,晚餐一直持续到8点多钟。为了给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当晚杨八十先回礼县,张明、张怀江和童效前与其同行。</h3> <h3> <b>二、礼县篇</b></h3><h3> <font color="#167efb">7月31日(小雨,气候凉爽)</font></h3><h3> 早餐后,大约8点半,大部分同学乘坐中巴,李振民驾驶魏西岐的私家车,一起赶往礼县。行车途中,下起雨来。杨八十、张明、张怀江和童效前冒着濛濛细雨,提前在三国文化名胜祁山堡等候,招呼同学们下车游览一番。</h3> <h3> 据有关资料:祁山堡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始建于西汉,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贴金泥塑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中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h3> <h3> 武侯祠住持何兴俊道长与杨八十很熟悉,不仅陪我们参观,还为我们讲解。看着武侯祠内的一幅匾额,同学们认不出右边第一个字怎么念。请教了何道长,才知道是“全”字。篆字形体变化多端,由此可见一斑。</h3> <h3> 离开祁山堡,我们驱车来到礼县城郊的赤土山公园内。</h3><h3> 据介绍:赤土山位于县城东侧西汉水与燕子河交汇处,又名高庙。因其土呈赭红色,而名曰赤土。赤土山公园内,坐落着具足气吞六国之势的秦国开国国君秦襄公的巨形雕像。其后顺着山坡的走势,建有阶梯状长廊,错落有致且浑然一体。靠山一面的墙壁上是一幅幅雕刻精美的风景长卷,浓缩了礼县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景点的秀丽风光(赤土显迹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胜)。</h3><h3> 山体的平台上视野开阔。同学们在此俯瞰礼县全城,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美景尽收眼底。面对古今沧桑,不禁感慨万端。</h3> <h3> 车辆开进县城,同学们步行穿过大街小巷来到杨八十家。“杨公馆”庭院宽畅,树影婆娑,架上的葡萄硕果累累;花卉繁多,其中不乏树龄数十年的名贵盆景。主建筑是一座两层小楼,有大小房屋十几间,总建筑面积3百多平方米。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同学充满好奇心地左顾右盼,楼上楼下犄角旮旯看了个遍。人人羡慕不已,个个赞不绝口。恰好雨停了一阵,同学们立即抓紧时间,在杨八十家院中再次合影留念。</h3> <h3> 随后大家乘车赶到距县城10多公里的一户农家院落,开始进行当天的聚餐和娱乐活动。杨八十和夫人以主人身份为大家祝酒。女儿、女婿和孙辈轮流给每个同学斟酒。同学们相互敬酒、劝酒。八十首倡划拳,同桌众人出手响应;大家兴致勃勃,场面异常热烈。</h3> <h3>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兴致不减,现场气氛更浓。童效前触景生情,唱了一首歌曲《舍不得你们走》:</h3><h3> 拉住亲人的手,舍不得你们走,</h3><h3> 心中有千言,泪水在不停地流。 </h3><h3> 想起了大地震撼时, </h3><h3> 多少生命在呼救, </h3><h3> 危难关头是你们伸出了友谊的手。</h3><h3> 拉住亲人的手,舍不得你们走, </h3><h3> 心中有千言,一句也说不出口。 </h3><h3> 想起了大地震撼时, </h3><h3> 生命之声在何处, </h3><h3> 绝望之时是你们伸出了希望的手。</h3><h3> 啊,亲人啊亲人,舍不得你们走! </h3><h3> 亲人啊亲人,真舍不得你们走! </h3><h3> 摸摸晒黑的脸, </h3><h3> 拉住磨破的手, </h3><h3> 啊,看着那熟悉的迷彩,</h3><h3> 生死之情涌心头。</h3> <h3> 童效前非常投入,把歌曲《舍不得你们走》唱得声情并茂,拨动了席上每个人的心弦,勾起了同学们的惜别之情,令人伤感,发人深思。</h3><h3> 感觉到房间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张怀江灵机一动,再三提议让侯豫平和魏西岐朗读他们各自写的诗歌和对联。大家也异口同声地跟着催促。</h3><h3> 侯豫平推辞不过,离席站起身来,先对诗句做了简单的说明,然后高声朗诵。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诗曰:</h3><h3> 同学聚会</h3><h3>弹指一挥五十年 重逢依稀辨秋颜</h3><h3>经历兵农工学干 品尝咸苦酸辣甜</h3><h3>厚谊深情说不尽 欢声笑语乐无边</h3><h3>人生若只如初见 美景当然在今天</h3> <h3> 随后魏西岐也站在两张餐桌之间,面向大家,边吟咏贺联边解释联句的意蕴。</h3><h3><b>上联:</b>往事如烟莫回首;</h3><h3><b>下联:</b>夕阳无限重晚情。</h3><h3> 此前,侯豫平曾把对联改写为</h3><h3><b>上联:</b>往事历历常回首;</h3><h3><b>下联:</b>夕阳殷殷重晚情。</h3><h3> 魏西岐饱含深情地说:“虽然我经历了风雨坎坷,但是我对自己的现状还是很满意的。我想,咱们班的同学,各有各的优势和特长,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耽误,我们这次同学聚会,不仅是有的同学从外地赶来,而且可能会有更多的同学从世界各地赶来,那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了。”</h3><h3> 随着魏西岐对往事的回忆,屋内的氛围再次凝重起来。杨八十不失时机地站起来说:</h3><h3> “同学们,时间不早了,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参观礼县博物馆。”</h3> <h3> 礼县博物馆位于城关镇东新南路“秦人广场”,占地面积43,865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主体为仿秦汉式建筑。馆藏文物达到5,0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就有400多件,是一处研究仰韶、先秦、三国等文化的文物宝库。当时博物馆内有“礼县秦文化文物展”和“礼县历史陈列展”两个基本陈列,另外还有“礼县民俗展”和“翰墨遗珍书画展”。“礼县秦文化文物展”以丰富独特的早期秦文化文物向世人重现了早期秦人那段惊心动魄、恢弘壮阔的历史。</h3><h3> 大家饶有兴趣地观赏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展品,有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尤其是用“脱腊法”制做的青铜器,世人重现了早期秦人那段惊心动魄、恢弘壮阔的历史。</h3><h3> 大家饶有兴趣地观赏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展品,有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尤其是用“脱腊法”制做的青铜器,造型奇特,技术精湛,工艺极其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其实物虽有文献记载,而技法却早已失传。</h3> <h3> 在返程的车上,开车前侯豫平对大家说:“本次聚会分为三部曲,昨天和今天是主旋律,明天就是尾声了。对于明天的活动,我们不做统一组织,大家自由行动。可以是一对一的走访,也可以是三三两两的小聚。这次同学聚会之所以成功,与各位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是分不开的。我向在座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 <b>三、尾声</b></h3><h3> <font color="#167efb">8月1日(天气晴热)</font></h3><h3> 侯豫平一早来到迎宾馆,诚恳邀请张治珠到家里坐坐。胡何洲、杜炳兰、荆丽坤、杨春元陪同前往。离开宾馆的路上,张治珠与戴荣山并肩而行,她们边走边聊。俩人分手时,依依不舍,张治珠激动得泪流满面。在侯豫平家,师玉如给段平欣挂通了电话,于是在场的每个人轮流给段平欣通话,在自我介绍的同时互致问候。胡何洲把在礼县拍摄的照片转录到侯豫平的笔记本电脑上。接着大家又聊了一阵。离开侯豫平家,先送张治珠上了回北道的公交车,然后杜炳兰、荆丽坤、杨春元一起乘车,去另一地点参加小型聚会。</h3><h3> 上午11点左右,由黄玉珍作东,邀请几位女同学在伏羲城东北侧一家餐馆聚餐。在座的有杜炳兰、荆丽坤、杨春元、熊福华、师玉如、卢春仙和肖庆婉〔肖铭九老师的妹妹、原高二(2)班同学〕等人。大家象亲姐妹一样谈笑风生,如闺蜜般地倾诉衷肠;回忆往事,交流感情,陈说近况,叙谈家常。直到下午5点左右才恋恋不舍地道别分手。 </h3><h3> 当天是建军节,午后杨八十特意从礼县赶来,与韩荣义、苏定华、童效前、张怀江等人又参加了当年参军的战友聚会,直到下午3点多钟结束。</h3> <h1> <b><font color="#ed2308">实景虚构的小品</font></b></h1><h3> 利用抓拍的瞬间影像,我加注虚拟的对话台词,给同学聚会增添点喜剧色彩,以博一笑。谢谢各位主人公奉献的幽默与配合!</h3> <h3>第1幅</h3><h3> 荆丽坤:你看,韩振鹏一摘帽子,房子里顿时增加了亮度。</h3><h3> 杜炳兰:嗯,还真是的!</h3><h3> 杨八十:好,我来取证。</h3> <h3>第2幅</h3><h3> 戴荣山:这钱还差得远呢,老实说!你藏哪儿去了?</h3><h3> 魏西岐:我,我真的想不起来了。</h3> <h3>第3幅</h3><h3> 韩振鹏:(惊诧状)好家伙!这么多人跑我们家来要账,我该怎么办? </h3><h3> 杜炳兰:如果他不给钱,咱今天就不走。</h3><h3> 熊福华:他要是敢不结账,咱就把这些值钱的盆景都掂上走。</h3> <h3>第4幅</h3><h3> 张怀江:怎么回事嘛?</h3><h3> 韩荣义(屈指点数状):听说李天维家耗子成灾,把衣服、被褥、书本全都给咬坏了,这会儿正给别人诉苦呢。</h3> <h3>第5幅</h3><h3> 张怀江:(满面愁容状)情况很严重,我看还是报警吧。</h3><h3> 韩荣义:沉住气,听他咋说。</h3><h3> 张明:看瓜女婿想干啥?</h3><h3> 李振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哥儿们,想要啥拿啥,有事我顶着!</h3> <h3>第6幅</h3><h3> 韩荣义:乖孙子,快下来,别把你张爷爷的苹果都摘光了。</h3><h3> 张 明:叫娃吃去唦,看能值多少钱哩?</h3> <h1> <b><font color="#ed2308">结束语</font></b> </h1><h3> 胡何洲说:在同学聚会这种场合,我要说的话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我们大家都要好好活着,不说今后5年一小聚,10年一大聚;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相约5年之后再会。<br></h3><h3> 转眼5年过去了。又到了我们聚会的时候。我不想听“见一面少一面”的感叹。我要说的是:多聚一回,就多一次“别来无恙”的问候,并催生出对再次聚会的欲望和期盼!</h3><h3> 同学们,暑期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