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3月17日上午,东风款款,天蓝日朗,百花渐开,春意始盎,正是一年春好处,灵坑之行很Ok。</h3> <h3>灵坑,天台县东北靠近宁海县的一个村庄,位于泳溪乡,离县城三十公里。我游灵坑,得益于两大机缘:一是它是柴兄松山的老家,柴兄当年在天台中学是保送上大学,成为下一届学弟的我们心目中的励志人物;二是2016年它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对我很有吸引力。</h3> <h3>山环水绕,一弯又一弯,在柴兄的带领下,我走进了灵坑。这算得上奢侈旅游团,因为仅柴兄一个导游陪我一个游客玩哈。灵坑胜妙几人知?自从看过我美篇,你知我知他也知。</h3> <h3><b>一、古韵灵坑</b></h3><h3>灵坑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丰家、兰湾、张家山、坎头湖,共有村民890人。灵坑之美,首先美在它的古朴神韵,江南山区原生态古村落的独特风貌给人以欢喜:村落因山就势而建,由低到高阶梯式布局,通风采光互不影响,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睿智。古村落、古民居、古道、古庙、古桥、古树相得益彰,共托古韵世界。灵坑古村落以丰家村最具代表性,据陪我们参观的胡发亿村长介绍,原先村内有九个四合院(道地),有的道地相连,称连栋道地。</h3> <h3>石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这是古民居的石头墙和石窗,先民们利用本地特有的石材,就地取材建造房屋,石屋牢固、优美且冬暖夏凉。</h3> <h3>长满青苔的石墙弄。由于风雨的洗礼,许多石头表面已染上褐红色或青绿色,增加了岁月的沧桑感。</h3> <h3>村内石径古道。界于石头墙和溪坑之间,人走在这里,手可触摸坚硬的墙壁,耳可细听温柔的溪水,不胜其妙。村里想打造霞客古道,说当年徐霞客两次从宁海出发游天台山,其中有一次就是经过这里到弥陀庵再到天封,另一次也是从村前的鸡冠峰走过。不过几百年以后,这肯定是一条真正的含金量更高的霞客古道了,因为卢霞客走过了,哈哈!</h3> <h3>位于丰家的古宗祠。这是丰家的胡氏和坎头湖的娄氏合建的,现在改为灵坑村文化礼堂。据记载,胡氏系清康熙年间自天台县城东门迁此;娄氏是从宁海迁过来的,出了许多企业家,乐于慈善。</h3> <h3>古庙山岗殿。位于坎头湖村东边溪岸,始建于清朝中期,300多年历史,供奉山岗大帝和白鹤大帝,意在守护一方水土和百姓平安,每年七月初三为本殿大帝的寿日,香火旺盛。</h3> <h3>古石拱桥德星桥。横跨灵坑溪水之上,建于清光绪六年(1885),此桥东通泳溪、宁海,西通华峰,至今仍在发挥通道作用,劳作的村民们日出而作,走向村后的竹山、梯田,日落而归,回到温暖的家……</h3> <h3>山野情,草木心。灵坑村有不少古树名木,我看到的就有兰湾村的两株枫香树,分别有265年和220年树龄,长在柴氏宗祠前面。由此可知,兰湾柴氏自宁海迁此,也有将近300年历史,这与《柴氏宗谱》记载也是一致的。</h3> <h3>张家山村的柳杉,也是长在祠堂前面,有200年树龄。</h3> <h3>张家山自然村还有一株树龄高达520年的银杏,我一看标签,编号竟然是001号,天台县人民政府1993年贴上去的,这可能是咱们天台最大年龄的银杏王了吧!</h3> <h3><b>二、山水灵坑</b></h3><h3>灵坑村,四面环山,村以溪名,山重水复,山水相融,引人入胜。</h3> <h3>梯田成片</h3> <h3>竹林成海</h3> <h3>清澈的灵坑溪水,“哗哗哗”日夜喧鸣,从村中流淌,流到泳溪,进宁海入东海。</h3> <h3>灵坑灵坑,有水才灵。溪坑多深潭,蓝莹莹的潭水,如果在夏天,我是抵挡不住诱惑的,真想跳进一游。</h3> <h3>位于丰家古村落东边的瀑布,从下面望不到顶,难见真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瀑不在大,有水就行。村里正打算沿瀑布,做一条简易的石头游步道。听说兰湾村上游还有个山王头瀑布,规模比这个大,可惜这次没去,期待下次再去。</h3> <h3>小桥、流水、人家。人在旅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很难以我们现在的心情来推测古人的心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旅途中若有小桥流水相伴、山家有茶相待,心情自然愉悦许多,倦意也会减轻许多,古人今人皆是如此。</h3> <h3><b>三、和合灵坑</b></h3><h3>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古往今来灵坑人改造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梯田、山地、竹林、溪坑、村庄、村民,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和合美图。</h3> <h3>兰湾村奇特的呆桥,这是中国唯一以“呆”字命名的石拱桥,建于1981年。说它奇特,并非桥有多古多长,而是指桥名新颖、意义不凡。据介绍,呆桥之名为村中高贤柴永宁老先生所取。柴老先生早年毕业于天台中学,现在83岁。这座桥因为是张家山、兰湾两个村合建的,柴先生取其张家山村周氏、吕氏的“口”字,再取兰湾村柴氏的“木”字,因张家山村处于半山腰,在上面,所以口上木下,合成了“呆”字。抱拙守真,字呆而意活,人呆而做事实,我觉得这是姓与姓的和合、村与村的和合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h3> <h3>兰湾村“爱心天梯”,村民叫坝头岭,185级台阶。此路以前乱石堆砌,遇雨雪天气难行。2008年柴永宁老先生个人出资、村民出力,一起用爱心筑就了这么一条通道,被驴友和摄友们称为“爱心天梯”,搜狐网曾有报道。</h3> <h3>兰湾村有两棵长在一起的银杏树,被称为夫妻树、合欢树。</h3> <h3>张家山村四姓宗祠,为周、吕、王、胡姓氏公用,体现了姓氏之间的高度和合。几年前,我曾考察过龙溪乡岩坦村四姓祠堂“联志堂”,写了《一座宗族和谐的历史丰碑》一文,没想到今天还能在这里看到另一座“联志堂”,由衷点赞!天台自古以来就是和合圣地,天台山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名不虚传。</h3> <h3>四姓祠堂里有块1964年立的“共敦亲睦”碑,道出了四姓村民共处一村和睦相处的心声。</h3> <h3>灵坑村干部和合,富有战斗力。</h3> <h3>灵坑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h3> <h3>张家山村边有块巨石,当地人叫“借碗岩”,岩上三个字还依稀可辨。传说从前这岩很有灵性,张家山人因为缺碗盏,有村民来到这块岩石前面,点香朝拜祈祷,成套的碗盏就会从岩石中间涌出,如用后能及时归还,再借会灵。后来因为有个贪心的村民借后未还,从此以后再借碗就不灵了。这个传说其实是告诉人们,人一定要讲诚信,人神和合,神明昭昭,无信则废,不可不知。</h3> <h3>在兰湾村民家吃中饭,他们热情好客,和融如春风。正是山笋初长的季节,用青菜、笋丝、鸡蛋炒年糕,喷香可口。</h3> <h3><b>四、诗意灵坑</b></h3><h3>原始古朴、山水灵秀的灵坑,那山、那田、那水、那屋、那人,如歌如画,本身就是一首天地人间大美的诗篇。2014年梁兄立新游灵坑后,写下《题呆桥》诗:“古地灵坑山水娇,溪流之上有呆桥。多姓和融人性美,心空处处祥云飘。”</h3> <h3>当时我没有到过灵坑,也不知呆桥模样,在梁兄微信发出诗后,我便以写虚手法在下面胡乱和了一首诗《咏灵坑》:“白云隐约灵坑娇,山边有路通天桥。住上一夜梦酣美,似见仙女向我飘。”今日再读此诗,不禁哈哈大笑。更难得的是洪公也有一首有趣的诗附上:“有女便是娇,有木就叫桥。娇桥不通义,呆桥让人骄。”</h3> <h3>无独有偶,我在《天台山》杂志中看到兰湾村有个“秀才”叫柴世德,在某个公司上班,发表了四首诗。这位老兄高才,诗意高远,爱乡之情十分浓厚,我佩服的紧。</h3> <h3>在灵坑村文化礼堂,我还看到这位老兄用书法写下的诗。书法虽然说不上很好,诗作远在他的书法之上,但看的出他是用心用情挥毫泼墨抒写心中的爱。</h3> <h3><b>五、乡愁灵坑</b></h3><h3>出生在农村的人,乡愁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什么是乡愁?台湾余光中先生《乡愁》中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为四种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说乡愁就是回家的心和路。灵坑村,虽然村落特征、地理风貌与我老家大不相同,但都是传统村落,民风民俗相似,可亲可爱,仿佛这里就是我的家。</h3> <h3>这位屋主估计在外工作,回家后在板壁上写下一大段话,其中“回家的感觉真好!”深深打动了我!是啊,家中的锅灶依然飘着母亲煮饭烧菜的气息,屋子里依稀可见父亲劳作后坐在家里抽烟的情景。家,永远的家,我们心灵慰籍的地方,多回家,多回家吧。</h3> <h3>“奈何的家!”令人心酸的话,道出了无数人同样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引起我的思考:现在灵坑村虽然已申报批准为中国传统村落,但老屋日渐倒塌,如不及早重修和切实保护,将会变成传统村落遗址或连遗址都不存。</h3> <h3>“芳草依依沒旧痕,望中新柳识山村。余寒任在东风里,燕子来时不闭门。”这是清代诗人明泰的诗,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么一只燕子,燕子归来,叶落归根,多希望故园仍在,家乡的门永远为我们敞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