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重庆行(二):回到出发时的地方

刘志德

<h3>我爱这土地 </h3><h3><br></h3><h3>现代 · 艾青</h3><h3><br></h3><h3>假如我是一只鸟,</h3><h3>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h3><h3>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h3><h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h3><h3>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h3><h3>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h3><h3>——然后我死了,</h3><h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h3><h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h3><h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h3> <h3>枇杷山</h3> <h3>重庆主城区</h3> <h3>歌乐山</h3> <h3>朝天门</h3> <h3>平顶山</h3> <h3>石门大桥一带</h3> <h3>合川在夫人娜子和娜子兄弟姊妹童年的记忆里只是个地名,到他们青年时变成了没有立体概念陌生的籍贯,老年时才成了想回去寻找的根。</h3> <h3>夫人娜子及她的兄弟姊妹六人都出生在重庆江北大石坝盘溪612棉纺厂(抗战期间由上海搬来私人企业,解放后被政府没收变成国企)的家属区富强村13号,在富强村渡过了她的难忘的童年 ,到十岁时(1957年)随母亲的工作调到位于重庆沙坪坝的610纺织厂 ,她家从富强村搬到了610纺织广家属区文化村,娜子也转学到重纺一小读书,后又随母親工作调重庆市轻工局,家又搬到重庆市中区解放东路15号住。娜子父亲很早就离开612厂到西南革大学习,后分配到西南纺织管理局工作,后又调四川省轻工厅工作,她家最后又搬到了成都生活。说故乡情 ,这些地方才是娜子的乡愁,是他们兄弟姊妹一辈子魂牵梦想的地方!他们的童年在这些地方享受那夹杂着泥土气息和稻花芳香的风,享受太阳赐给的每缕阳光,享受孩子们那无忧无虑的嬉戏声……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h3><h3>什么叫这承载童年的故乡,应是任我们撒娇的土地,可以让我们展翅飞翔的天空,无不在给我们展示她们的魅力。对故乡的眷恋并不在她有多么多么丰富的物产,也不在她有多么令人神往的名胜,而是因为她以特有的乡音乡韵勾起了我们的缕缕情思……</h3> <h3>2019年大年初二午时我们夫妇和妻弟一家在夫人祖籍地合川区游览了钩鱼城,中午在合川城吃了又辣又香的重庆抄手,乘坐侄儿的7人坐别克商务车直奔夫人娜子的出生地重庆江北盘溪富强村!</h3> <h3>改革开放前从合川到重庆城道路蜿蜒曲折路面坑坑洼洼车在马路上行驶速度慢且一路炭尘滚滚,要行驶大半天才能到重庆城,现在高速公路加之侄子车好车技好一小时多一点我们的车子就到了重庆城区。</h3> <h3>车到沙坪坝街路过母校重庆南开中学大校门时,徒然百感交集,唤起多少前尘往事,想当年运命之神眷顾有幸在13岁时考上著名的南开中学求学 6年,在这里读完初中高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给了自已求生基本本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经历几十年打拼和艰难沧桑,为国家为家庭为自已在南开立下的志向尽力了,今天扪心自问可以无愧说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现在走到人生晚秋这辈子总算尘埃落定了,回想起来自已能有这样的结局,最要感恩的就是南开中学!感恩创办重庆南开中学的教育家张伯苓,感恩教过我们的每位老师!同时,曾经同窗学友是今生有缘 ,我默默的牵挂着你!</h3><h3><br></h3> <h3>校大门正对毛主席塑像</h3> <h3>我们的校园象花园一样美</h3> <h3>校图书馆</h3> <h3>我同娜子是中学同窗自由恋爱结为伴侣的,她时常对我讲起她的童年,特别是江北大石坝盘溪富强村,讲她在盘溪读小学时经常跳舞参加各种汇演,讲到了她们常去玩的石家花园、老虎岩、石门渡口、讲她在盘溪渡过的金色童年,讲她一起上学读书一起踢毽子跳蝇的毛根朋友段开玉和她一起考上了西南农学院、宋文英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刘勁陆考上了哈尔宾军事工程学院,最后到了人生快谢幕时,没想到考上人们认为好大学哈军工的刘勁陆同学生话状况最不理想,这就是人生!</h3><h3><br></h3><h3>下图是重庆南开中学全景照</h3> <h3>1979年儿子不到4岁时我们曾带他回富强村老家,寻找她妈妈走过的足恋,那时还未修石门大桥只能坐轮渡过嘉陵江爬山坡走汉渝路,儿子小不愿走路,我与夫人换着背儿子,累得汗流夾背才找到了富强村老宅,那时的富强村及周边环境与50年代变化并不大,青砖瓦房,虽然是贫民房舍,但环境打扫得还干干净净,人气也还有,只是一换了一批新住户,娜子打听她认识的老住户情况,大家都茫然。这次我们也带着儿子到她妈小时候的乐园石家花园老虎岩都去玩了,娜子读过的小学她上学时走的路街道我们都去走了,只可惜当时用35相机拍摄的照片没保留下来。这次是夫人10岁离开富强村老宅二十多年第一次回故里,总的感觉就是:<br></h3><h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h3><h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h3><h3><br></h3> <h3>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位于沙坪坝区中渡口和江北区大石坝之间,跨越嘉陵江,是连接江北区和沙坪坝区的重要通道。该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四川省重庆市桥梁工程公司施工,于1985年12月25日开工,1988年12月25日竣工。娜子童年时期生话的富强村就在石门大桥江北大石坝盘溪处。1979年我们回富强村还未建石门大桥,那次我们是坐轮渡过江的。</h3> <h3>改革开放,重庆和全国一样大搞城市建设,不仅修建了石门大桥,富强村及周围建起了许多楼盘,富强村似乎看不见了,石家花园也淹没在水泥森林中了,以后我同娜子几次回重庆坐车过石门大桥都看不到富强村,想必富强村应该拆迁开发了,这次专程去找富强村还能找到吗?</h3><h3>我们的车子在导航仪的帶领下,很快我到了重庆江北盘溪富强村地带,下车一看全是高大尚的楼盘,找不着南北了。<br></h3> <h3>正茫然时,见一老者在那里转悠,我们向他打听富强村还在不在,他说他过去是住富强村的,也是利用春节回来看老宅的,他是重庆人长期住在重庆,他说富强村好象还未拆迁,听这一消息喜上心头,在这位不认识的老邻居带领下我们居然找到了富强村!</h3><h3>这是娜子离开出生地盘溪富强村63年后第二次回访老住宅,她兄弟一家是第一次返老宅!谁知富强村已这样破烂不堪,惨不忍睹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写照?!也是现在些人怀念的那个时代的“辉煌”?!</h3> <h3>娜子及兄弟姊妹们出生之处重庆江北区612纺织厂富强村13号</h3> <h3>娜子富强村家背面,娜子父親当时是厂级干部(厂工会主席),本可住二层楼房,他父親高姿态,要了普通平房。这样破败的出生地,娜子档案的出生成分写成了资本家,文革中录取她的大学老师说,要不看你成绩好,不会收你。她有个妹妹被写成了地主出生,结果已定了推荐读四川医学院的,被取消了资格……荒唐时代荒唐政策造成好多人间悲剧!文革结朿后省轻工厅组织调查,结果实际情况是他父親那一辈人很早就离开了农村,土改运动时农村家已无一人没有划成分!而这给家庭家族親朋带来的深重灾难向谁诉说,只能打脱牙齿往肚里吞!</h3> <h3>娜子父親当年自已搭建的简易厨房</h3> <h3>老宅前留个影</h3> <h3>娜子兄弟(副厅级)老宅前留影</h3> <h3>侄孙也要在祖宅前拍个照</h3> <h3>富强村青砖石瓦依如旧却怕故人是生客,漫步在灰巷中颇为苍凉惆怅,伸出手,用指尖轻掠过砖墙,咧嘴一苦笑,感慨这物是人非,一切如梦,异乡漂泊的游子们回到老宅已享受不到过去的温馨和欢声笑语,从此处开始,一回眸,往事成烟,如过客。</h3><h3>忽见富强村一与我们年龄相当女士,娜子向她打听:“你认识宋文英吗?“对方答:“我就是“。这就是娜子常给我讲的毛根朋友宋文英。真是不巧不成书,宋文英西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岳县教书,她也是同她丈夫利用春节假期返渝来富强村老宅寻找童年的记忆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年的黄毛小丫头朋友如今都已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老人,岁月如梭啊。</h3> <h3>娜子毛根朋友宋文英夫妇在老宅前留影</h3> <h3>宋文英的兄弟宋文清在他们老宅前留影,娜子通过宋文清参入了富强村老邻居微信群</h3> <h3>娜子与宋文英等老邻居合影</h3> <h3>与毛根朋友宋文英话童年往事</h3> <h3>娜子童年时玩藏猫猫的小巷</h3> <h3>此处是娜子小时跳绳踢毽“修房子”的“大坝子”</h3> <h3>富强村老居民搬走了一茬又一茬现在还住着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城市贫民</h3> <h3>据娜子说此房住户当年生了7个娃,户主教育娃娃就是把娃儿的裤衩脱掉捆在板凳子上,往死里打,惨不忍睹。现已人去屋空房破。</h3><h3><br></h3><h3>见下图</h3> <h3>娜子童年常到石门口嘉陵江边接在西南纺织局上班的父亲从城里坐小汽轮回家</h3> <h3>当年的补锅匠</h3> <h3>娜子在童年时买“印斗肝”处留影,“印斗肝"是娜子认为一生中最好吃的美食</h3> <h3>娜子兄弟和侄儿(民企老总)一家留影</h3> <h3>  重庆江北盘溪富强村是过去时代的记录,是那个时代人们“幸福生活"的写照,它生动的告诉我们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人们将过什么样的日子,现在的“富强村"已变成尤如拉圾场了,童年记忆遗迹已被新时代的洪流荡涤得找不到感觉了。</h3><h3>  今年1月23日,重庆隆重举办“德国城”项目招商启动暨智能制造峰会。</h3><h3>  重庆日报记者从峰会获悉:江北盘溪破旧危房居民迁后留下的地块,将建设名为“德国城”的智能创新产业的新中心。在此,重庆将引入德国工业4.0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打造“互联网+”为主导的智能创新产业中心和国际生活体验馆,进一步拓展重庆和德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合作空间,为“重庆制造”走“向“重庆智造”提供有力支撑。</h3><h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欢迎盘溪欢迎富强村新面貌新时代的到来!</h3> <h3>从富强村搬出的老住户现在的幸福生活:夫妇效外农村踏春赏油菜花。从富强村老邻居群网中得知,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富强村老居民还在沙坪坝公园旁的歺馆搞了一次聚餐,从图面看这些老邻居不老,人人精神饱满,打扮时尚,又歌又舞歌唱新生话新时代。</h3> <h3>看了老宅富强村我们一行又到娜子童年常游玩地方,富强村附近的石家花园(徐悲鸿故居)、老虎岩一游。</h3> <h3>走近盘溪石家花园,来一场时光穿越</h3><h3>很多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除学生时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曾多次到“红、渣、白”(即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瞻仰革命烈士外,好多陪都遗址、名居故所却从未听说过,也从未去过。<br></h3><h3>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陪都遗址及名人旧居已被拆除或即将拆除,剩下在背街小巷里的也早已淹没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中,所幸这已经引起重庆有关部门重视得到有效的保护。</h3><h3>在江北盘溪(江北石门渝江村1号)有这么一座古宅子经历过抗战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在它耸立在盘溪山头的80多个年头中曾经秘密收藏过十余万册抗日时期的珍贵史料,办过中央美术大学及私立蜀都中学,这座古宅就是"石家花园"。这里,现在依旧保留着闹市里的一隅清净。这园修建于1931年,它的主人是当时重庆非常有名望的袍哥掌旗大爷、商界巨贾、慈善家石荣廷。</h3><h3>石家花园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中西式结合,集书法、石刻、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正屋、佣人房、地下石屋三部分,总建筑面积1912平方米。正屋建筑面积1162平方米,是一中西合壁式楼房,两楼一底,砖木结构。屋顶是中国古典式的大屋顶,文革期间,由于大屋顶维修不便被拆除。房屋建筑的主体外观为典型的西式洋房。屋内房间高大宽敞,四面开窗,房内有通顶壁炉,门窗采用彩色雕花玻璃装饰。<br></h3><h3>1931年,石荣廷在石门地区买下了江家堰(即盘溪河)及周围的田土,开始修建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和庭院,取名“培园”或“盘石书屋”。但当地人都习称为石家别墅。鼎盛时期的石家花园占地很广,现在的东方港湾、石门小学至嘉陵江畔一带,当年都是花园的范围。石荣廷交际甚广,性格直爽。庭院建成后,常常是宾客满座。很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都曾光顾过他的花园。如齐白石、于右任、翁文灏、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夫妇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h3><h3>1937年抗战爆发,徐悲鸿随南京中央大学迁到了重庆沙坪坝的松林坡校舍,出任艺术系教授。在1942年到1946年间,徐悲鸿受到石荣廷的邀请,借住在石家花园内的一栋砖房内。在石家花园里,徐悲鸿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巴人汲水图》、《巴人贫妇》、《壮士图》、《庭院》、《群马》、《六马图》等佳作均创作于此。</h3><h3>石家花园还造福着老陌姓,成了周边一代又代普通人休闲游览愉乐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了娜子和富强村当年孩子们的童年美好的记忆。</h3><h3><br></h3><h3>下面是重庆市政府立的石家花园的文物保护单位牌子</h3> <h3>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刘伯承贺龙也加入了袍哥。我们要对袍哥有个历史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h3> <h3>《巴渝历史文化文名人石荣廷》一很少人读过的传记</h3><h3>附岳学柏文<br></h3><h3> 石荣廷先生与盘溪遗存</h3><h3>  </h3><h3>  石荣廷,字琢光,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巴渝历史名人。他是孙中山领导下的早期同盟会会员、中华革命党党员、国民dang重庆莲花池省党部委员;历任重庆市总商会会长、市皮毛山货业公会主席、市救济院院长、市收容所所长、中国红十字会江北县分会会长、川东南慈善联合会主席、重庆市第二区区长等职;解放后,1950年任重庆市人民救济事业服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蒙冤,1986年平反。石先生生前为重庆民族工商业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作过较大贡献。</h3><h3>  石荣廷先生祖籍重庆江北县人和乡,1880年腊月生于小商家庭,后因火灾,家道败落,父母相继病逝,年仅八岁便随姑父习商至成年。他先后与人合伙经营山货、药材、棉纱、钱庄、盐业、房地产等,后发展成为重庆工商界很有影响的人物。石先生一生经商,也热心社会活动。</h3><h3>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石先生到上海经商时,见一公园门口立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非常气愤,便对同行的人说:“我回重庆后一定要找一个地方,建一座花园式住宅,并把周围培修成公园,免费让大家游玩!”</h3><h3>  石先生回渝后,于1931年在江北石门地区从蒙尊一的儿子蒙敦厚三兄弟手中买下了江家堰(即盘溪河)及周围150石租的田土,赓即着手修建花园式住宅和盘溪河风景区。石先生营建了一幢中西合璧的庭院楼房,取名“培园”,人称“石家花园”。“培园”耸立在盘溪石门渡口上边的一个山坡上,是一座典型的集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花园式住宅。庭院正屋1162平方米,附属用房140平方米,地下石屋135平方米,正屋是两楼一底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屋基是用数米长的条石垒坎而成。室内房间高大宽敞,四面开窗,门窗全用彩色雕花玻璃装饰。墙上有名人字画,如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等。客厅正墙挂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给石先生60岁的生日贺匾《硕德仗乡》,正屋前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坝,占地600多平方米,小花园布局,名贵花木巧缀其间,藤蔓植物爬满院墙,院外四周遍植竹树。院坝北边是一座人 造假山,全用钟乳石堆砌而成,假山长40米,宽3米,高3.5米。假山上种了三棵黄葛树,其根须见缝插针与钟乳石缠绕一起,从上到下交织往复、盘根错节,如雄鹰巨爪,把假山紧紧抓在脚下。黄葛树根深叶茂,其树冠伸向蓝天,像雄鹰展翅般地把院坝遮住了一大片。假山里面是一个人工钟乳石石洞,洞内有石桌、石凳等,平整光滑。距假山两米处是一座大型雕塑盆景池,池中的石雕有传统剧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情景人物等。院坝底下是地下石屋,主要用于收藏图书。从正屋有一道24级石梯的通道通往石屋,石屋内有平房三间,共101平方米。左右两间设有石床、石桌、石椅等,四壁均刻有古代名人诗词,中间一间正中石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言》。这个石屋曾经珍藏过不少古典名著、科技工具书和文艺书籍。这个石屋也曾是重庆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聚会的地方。如地下党员刘厚生、方倌德和民主人士郭沫若、李恩杰、王季纯、胡甫臣等人都曾在此活动过。距石家花园仅50米的“石家祠”,共两栋楼房,500多平方米,四周花木繁茂,环境异常优美;石先生曾将其免费提供给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创办中国美术学院,徐先生在此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h3><h3>  与此同时,石先生把买下的江家堰及周围田土,从改造盘溪河的农田水利设施入手进行整治。请人开山采石,筑堤修渠;先后修建了盘溪河上堰堤坝、下堰堤坝和四条水渠,用其灌溉排洪,使盘溪河一带田土旱涝无忧;并修了盘溪游泳池,供人们嬉水游乐;还在盘溪河沿岸种植了大量的垂柳、凤尾竹、白杨树、罗汉松、万年青、秋海棠及花卉果树等,使盘溪一带的环境变得优美宜人。</h3><h3>  在盘溪河出口的下堰堤坝处,有一巨石,高约25米,比坝顶低5米。涨水时节,堰内河水漫出堤坝形成瀑布,直冲巨石,水花四溅,晴天时常出现彩虹凌空的绚丽奇观。为了美化河山,增辉乡里,石先生亲自策划在巨石上镌刻“盘溪”二字来取代此地旧名马翻溪。“盘溪”二字,每字5米见方,雄健大气;还在离巨石不远的溪边石壁上刻了“盘溪观瀑”四个大字;并在石门渡口的大石崖上刻下“忠孝”二字,每字三尺见方。上述各字均是石先生请当时著名的苏州书法家李兴文爬上石崖用特制的大扫帚笔沾墨现场挥就,并请江安石刻名家刘世全等人精心雕凿而成的。一流书法家与一流石刻家共同成就的作品,笔力刚健、古朴端庄,刻工精细、雕凿深重;大的笔划,一个成人可以直卧其中,大的点划,一个少年可蜷伏进去,堪称艺术精品。</h3><h3>  在石门渡口,顺小路向上在山崖垭口处可见一半山石壁,石先生亲自策划在此雕凿了两只栩栩如生的石虎,“老虎岩”,由此得名。“盘溪石虎”配上“盘溪瀑布”,形成“虎岩观瀑”的奇妙景观,与盘溪古迹汉代“无名阙”相映生辉。盘溪石虎为大小两只,左右排列,雕凿于高5米、宽7米的整幅石壁上,为摩岩浮雕石刻。虎身有1/3与石壁连在一起,2/3突露出来,尤其是左边的大虎扭头注视右边的小虎,其大虎头部几乎是全部突露出来的立体雕塑。大虎身长2米,身高1.4米,背宽0.8米,尾长2米,其虎尾钢鞭的气势,咄咄逼人。右边的小虎身长1.8米,身高1.2米,背宽0.7米,尾长1.4米,虎尾倒竖作下山奔驰状,当属幼虎。两只老虎体型粗犷,生气盎然,情态生动。</h3><h3>  由于石先生的苦心经营,到抗日战争时期,石家花园周围及相邻盘溪河流域景色已十分秀美,竹树葱茏,百花盛开,清溪荡波,飞瀑溢彩……。再加上几处高雅的石刻艺术点缀其中,盘溪一带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秀丽景区,是当时江北民众及盘溪对岸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师生喜爱的游览之地。</h3><h3>  风雨春秋,世事沧桑。如今盘溪一带已经开发成为现代居民住宅区,遗憾的是,石门渡口石崖上的“忠孝”二字已在文革中被铲除(现残迹依稀可见),下堰堤坝出口处巨石上的“盘溪”二字也被采石队损毁;值得庆幸的是,“石家花园”解放后作为石门派出所的办公地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石家祠”和“盘溪石虎”因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保存完好;令人兴奋的是,最近江北区政府决定修缮“石家祠”徐悲鸿旧居,并计划进一步开发利用徐悲鸿旧居、盘溪遗存。</h3><h3>  据《重庆政协报》2011年2月25日3版□作者岳学柏</h3> <h3>说来也巧巴渝历史文化文名人慈善家石荣廷 ,他是我高中班同班同学石永福大哥的三爸!而石永福的父親年轻时长期在江河上撑船谋生练就了一身船运技术,后来他成了民国船王民生实业公司老板爱国主义者卢作孚(他是毛主席称赞过的民国实业家,但解放后还是吃过量安眠药自杀了)船运技术业务方面的老师,因比石永福的父親得到户作孚的器重成为船长,而我的同学石永福大哥又是全国标枪比赛第5名的专业运动员,后因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超强训练不慎手膀肌肉严重拉伤被迫从专业运动员提前退役来到南开中学继续学习,成为我们的同班同学……你说精不精彩?</h3><h3> </h3> <h3>1937年底,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址于陪都重庆。落户于原重庆大学松林坡,暂住于沙坪坝,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后重庆工商界名人石荣廷多次登门拜访,石先生诚邀徐悲鸿到他盘溪的私人别墅“石家花园”落脚。徐悲鸿见石荣廷在社会上的口碑不错,多有善绩,且有爱国心,加上盛情难却,便答应了他的邀请,1942年,从沙坪坝搬到了江北盘溪来居住,一住就是四年之久。其后,徐悲鸿出任职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外,还以石家花园和毗邻的忠烈祠为依托,在此创办了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h3><h3>现两处并为徐悲鸿旧居,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面为重庆市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牌子。</h3> <h3>石家花园局部建筑结构照</h3> <h3>到石家花园的石梯小道</h3> <h3>徐悲鸿廖静文和他们的小孩一家和朋友在盘溪留影</h3> <h3>徐悲鸿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h3> <h3>徐悲鸿一家与友人在重庆沙坪坝留影</h3> <h3>徐悲鸿教过的学生</h3> <h3>学生们练习素描</h3> <h3>民国时期在盘溪工作过的先生职员教育工作者</h3> <h3>前来游览石家花园徐悲鸿故居的游客</h3> <h3>娜子常向我说的她童年常到此玩耍的老虎岩,这就是当年大善人石荣庭出资雕塑的,现已成文物加以维护打造,不准参观 ,好在1979年我们夫妇带着儿子曾到石家花园和老虎岩游览过了。</h3> <h3>下面是重庆江北区政府立的盘溪石虎文物保护牌</h3> <h3>看完盘溪老宅导航仪和别克商务车又把我们带到娜子童年时住过的老宅610纺织厂文化村,当年她家住两层楼红砖房和610纺织厂区已被座座高档楼盘所占领 ,虽心中有遗憾但这是历史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值得庆幸的是上世纪70年代娜子曾带我去看过文化村老宅和她读过的重纺一小及整个610纺织厂厂区。</h3> <h3>看了610纺织厂文化村紧接着我们驱车进入重庆渝中区,谁知娜子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市中心解放东路15号大楼正在被拆除,大楼旁新建了东水门长江大桥飞跨南岸,道门口娜子父亲原工作单位西南纺织管理局所在地已改成了一座医院,娜子儿时记忆中的建筑物全消失了,不过上世纪娜子曾带我多次到此看过了,心中没留下太多遗憾。</h3> <h3>车过南岸,交通管制不允许返回市中区,只得在南岸找一江边餐厅就餐等待夜幕降临观看山城的夜景。据说重庆现在的灯光夜景,比香港铜锣湾还炫丽夺目好看。</h3> <h3>看来,若想重返小什字、道门口一带娜子青少年时生活居住的地方探故重游,今后只能乘高铁去重庆,然后坐市区地铁才能细看慢访,回不到过去啰。</h3> <h3>这才是娜子少年对重庆市中区的记忆</h3> <h3>民国时张端芳秦怡等艺术家曾经在此演出过的重庆國泰剧院<br></h3> <h3>傍晚侄子以企业家的洒脱再次设盛宴款待大家</h3> <h3></h3><h3>品食了家乡美食,夜幕也降临了,整个重庆山城华灯齐放一片灯火辉煌,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好看,江面倒映着岸边马路及高楼大厦斑斓的彩灯,在风的带动下,居然泛起了鱼鳞般的涟漪,一片接着一片……这夜景岂止比过香港夜景 甚至可以说比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夜景还美轮美奂!</h3> <h3>看夠拍夠了重庆夜色美景,时间也不早了,夜九点半我们一行老重庆人乘坐侄儿开的车依依不舍离开家乡重庆启程返回。喧哗的路道旁边街灯无边地耀眼,侄子打开车子音响播放《我是重庆崽儿》《我爱重庆》《重庆时间》等山城火爆歌曲,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窗外重庆的夜景,直到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了,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际,我们乘坐的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渐渐消失在黑沉沉的夜色里……</h3> <h3>故乡情</h3><h3><br></h3><h3>乡情棉棉<br></h3><h3>故地重游</h3><h3>人间最美</h3><h3>最美故乡</h3><h3>故乡山水</h3><h3>一生最爱</h3><h3>故土难离</h3><h3>落叶归根</h3><h3>暂时离别</h3><h3>一生眷恋</h3><h3><br></h3><h3>2019年3月16日</h3><h3></h3><h3><br></h3><h3><br></h3> <h3>谢谢欣赏</h3><h3><br></h3><h3>编制:刘志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