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问题的对策

随笔老趙

<h3>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基础建设的开展,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的过程,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当中。其中,因各种因素引起的不能被父母带在身边,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并普遍表现为生活上缺照顾、学习上缺辅导、行为上缺管教等多种问题。本文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从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出发,并就相应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与研究。</h3> <h3>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h3> <h3>从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万人。而且这一数字,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的增长,仍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我国西部的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1/5左右。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妥善解决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h3> <h3>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h3> <h3>1、学业问题</h3><h3>调查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受到影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内会变得情绪消沉,课题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业完成程度也不好;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虽然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一段时间后,成绩会有所提升,但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成绩表现为持续下降。总体上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且变得难于管教。据资料统计,他们中45.8%的学生成绩较差,39.4%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只占3.6%。</h3> <h3>2、心理健康问题</h3><h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情绪方面,容易出现胆小、焦虑、抑郁等情绪,容易暴躁生气,与同学、老师和家庭方面都难以沟通,不敢在公共场合发展自己的意见;第二,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轻者逃课逃学、不思学习,重者甚至出现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行为。</h3> <h3>3、自我约束问题</h3><h3>留守儿童自我约束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控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差,缺少学习的自控能力,并容易形成很多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导致诱骗诱拐、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问题的频繁发生。</h3> <h3>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h3> <h3>1、政策制度因素</h3><h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最初源自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为了适应当时优先发展城市的总体战略所形成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工有了自由进出城市务工的权利,但是最基本的户口政策仍没有改变。而且,由户籍制度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尤其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农民工子女入学往往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都严重成为了阻止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h3> <h3>2、家庭因素</h3><h3>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童年期作为孩子品德、认知水平、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导致孩子长时间处于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必要的约束管教,导致其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上容易出现问题。</h3><h3>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80%以上都生活在祖辈家,而这些儿童的祖辈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精力辅导其学习,管教也多属于放养式、粗放式教育,这也导致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性较差,并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h3> <h3>3、学校因素</h3><h3>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的家庭教育缺失、监护教育不力的状况,学校应更加主动的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然而,对学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不难发现,其教育管理的成效并不明显,并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的问题:</h3> <h3>第一,教育经费不足。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纷纷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然而却缺乏对留守儿童专项经费的提供。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激励与支持,学校和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和关爱活动,难以持久、难以深入。</h3> <h3>第二,关注程度不够。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优秀生和尖子生身上,而忽视了成绩较为落后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置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生理教育。</h3> <h3>第三,教师工作压力大。由于教师自身的工作任务较重,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需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往往一个教师需兼四、五个班级的课程。导致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思想工作。</h3> <h3>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h3> <h3>1、强化政府行为</h3><h3>(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h3><h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长远对策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只有改变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并从政策层面上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h3><h3>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巨大、流动人口数量惊人等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情况下,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加快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瓶颈,以减少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障碍。能在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h3> <h3>(2)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h3><h3>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之内,有效保障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h3><h3>同时,当地政府还应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引导当地各类企业和外商投资教育事业,缓解教育资金的压力。</h3> <h3>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h3><h3>(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h3><h3>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应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期间,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以尽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h3><h3>同时,还应当帮助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尤其是老年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使代理监护人能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并能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h3> <h3>(2)建立代管家长制</h3><h3>建立“爱心家长”队伍,明确代理家长的义务、职责,并签订责任状。开设亲情热线电话,进行一帮一的结对关爱行动。从单纯的经济资助到生活关怀、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等全方位的帮助,尽可能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h3> <h3>3、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h3><h3>(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h3><h3>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和跟踪管理,建立“三知”(儿童基本情况知情、监护人情况知情、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和联系啊电话知情),“三多”(多谈心、多集体活动、多家访)和“三沟通”机制。根据每一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h3> <h3>(2)建立寄宿制的学校管理模式</h3><h3>寄宿制的教学管理,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难题的主要方案,也是比较有效的补救措施。通过寄宿制教学管理,能将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学校,从而能实现统一、严格的管理,不仅能更好的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而且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社交技能和培养道德情感。</h3> <h3>(3)丰富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h3><h3>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在一定承担上转嫁给了学校。这就要求学校更加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例如:定期开展“亲情热线”电话,使孩子能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流,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开展模拟家庭活动,教师充当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与关心。</h3><h3>同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学校除了基本的文化教育以外,还应针对留守儿童的道德观、行为、心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更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例如:可开设心理学课程,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可开设法律课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等。</h3> <h3>总结:</h3><h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情况,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切实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能在未来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h3> <h3>参考文献:</h3><h3>[1] 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h3><h3>[2]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h3><h3>[3]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h3><h3>[4] 翟振武,段成荣.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h3> <h3>说明:文章由赵氏移动营业厅赞助</h3><h3>图片全部来自网络(侵权请删除)</h3><h3>作者信息:赵志成,微信同步号13575293151,常用随笔记录生活。寻找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农村小学线索,推送农村学校的“撤与留”的原创文章,欢迎你联系我到贵地实地调查,完成农村科研课题的调研工作,需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y0mvp7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老年再婚,几度夕阳红·对策篇</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xildoa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欲说还羞,老年再婚·调查篇</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9eldd2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世外桃源之秘——曲兰镇白竹冲》</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7nb8y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窥船山故里,赞“白竹冲”精神</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kxbb7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清峻亭,并非央视执意捧红你</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