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王之时,周公巡行时遇见在汝南河渊采摘荇菜的汝兰女。一见钟情,于是给她写了这封情书,这封信进入他所创建的“礼乐制度”程序,经过武王大司乐谱曲之后,提名为《关雎》之乐歌。<br></h3> <h3> 走进课堂,一曲婉转悠扬的音乐《关雎》,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已经很久远的年代。</h3> <h3> 这个导入就很别有新意,杨老师在电子屏幕上面展示了两只鸟的图片。这是什么鸟?与本课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解答,恰巧有力的将我们引入这篇课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诗经》。</h3> <h3> 在这节课当中,我们将学习到什么?</h3><h3> 首先,我们将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3><h3> 其次,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h3><h3> 接下来通过想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h3><h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难点)</h3> <h3> 这几乎就是杨老师的特色,因为在她的课堂上,落实知识点,疏通文字,掌握积累词汇,所以在她的课堂上,一切都井然有序。</h3> <h3> 这是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喜欢看他们认真思考的样子。</h3> <h3>切入主题了。问题只有一个:主人公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h3> <h3>板书很清晰</h3> <h3> 淑女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这是一首爱情诗,却放到《诗经》的第一篇,有没有什么意义?</h3> <h3> 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诗经的基本形式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改变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个两个字,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而“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h3> <h3> 本次研究课,本组教师全部参加。今周三下午的听、评、议活动中,大家纷纷发言。感恩有你们!这样的氛围有助于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相互学习,携手并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