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绳武堂

石头

<h3>&nbsp;&nbsp;&nbsp;&nbsp; &nbsp;走进绳武堂</h3><h3>穿越于喧嚣的都市,寻觅于高楼的丛林,几经周转,我们终于我到了无锡城中这条幽静的小巷——新街巷。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此。这是一幢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粉墙黛瓦,竹丝镶门,古朴而典雅,大门两侧柱石刻有一副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联语为钟书父亲钱基博先生所撰。上联中的“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五代时吴越王钱镠的曾孙,才学过人。下联“射潮”云云,乃指钱镠当年在钱塘江指挥大军发箭射潮一事。全联颂扬钱氏先祖的文采武略,作为门联,可使人一望而知此为钱家宅院。事实上从这座深院走出的钱家后代,没有从事“武略”的。素来冷观世事风云的钱神书也从来不喜欢“卖声名,夸门第”.对于一热传记说他出身名门望族。他很不以为然,钱老说:“我不过就是一个清贫教师家的孩子。”</h3><h3>&nbsp;&nbsp;&nbsp; 轻步入故居,只见前后共两进,硬山顶平房。面阔均为七间,长窗短槅,层层递进。两进正屋之间有青砖铺地的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一间。漏窗隔墙一堵。</h3><h3>&nbsp;&nbsp; 故居大门东侧的三间间。除最东同是家庙外、其余两同为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问课子讲学的地方。名为“后东塾”。在这里所陈列的家具均为清末民初的物品。钱钟书先生少年时期常和几位堂妹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钱基博曾在《后东塾读书记》一文中描述过自己与儿子钟书、侄子钟汉在家中读书讨论的情景:“长夜无事,课从子钟汉读陈寔兰甫《东塾读书记》,时有申论,随记成册。其中有相发者,有相难者。每卷得如干事,尽四十五日以迄事,陈氏以东名其庐,而仆课子第读书之室,会在宅之东偏,遂以‘后东塾’名吾室。”“傍晚纳凉庭中,与诸儿论次及之....”此处也是钱基博先生接待朋友的场所,当年,国学大师唐文治,钱穆均是这里的常客.鸿儒谈笑,读书研讨,使钱钟书从小耳濡墨染,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浸润。&nbsp; </h3><h3>走过青砖铺地的天井,便到正屋大厅,可见高悬的“绳武堂”匾额。“绳武堂”是钟书祖父钱福炯所题,由当时担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钓手书,其出典于(诗经,大雅.下武》的“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句,意为继承祖业,发扬光大。大厅中悬南通张謇所撰的对联:“金匮紬书.有太史子;泰山耸桂,若颖川君。“上联中“金匮紬书."典出《史记.太史公自序&gt;:“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下联的“泰山耸桂”出自《世说断语。德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东汉时许昌颖川人陈寔与其子元方,季方并有高名,时称"颖川三君”。张謇借此两典赞扬绳武堂主人钱福炯及钱基博、基厚兄弟的德与才。大厅东西各有书房两间,并附一厢房。西间为钱福炯夫妇所居,东间住钱基博夫妇。东西两房都有严毓芬所书的集句联刻于门前。东为集龚自珍句联:古抱不可存,长空有所思。“西为集林旭句联:“辄有当世意,试究古人篇。"厅堂中这些联语,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书房两副集句联又不难看出,钱钟书先生的祖辈、父辈既刻苦研读古人名篇,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又赞同龚自珍、林旭等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弃去不合时宜的“古抱”,直面忧患丛生的“当世”。</h3><h3>&nbsp;&nbsp;&nbsp; 后园的西北角有三间平房,是钱钟书叔父钱基厚因子女较多才修建的,后来又接建楼房一间,因这里有古红梅树,所以将这一屋称为“红梅书屋”。这里是钱钟书和他的堂弟妹最喜欢相浆读书和活动的地方。在兄弟姐妹中钟书居长,读的书多,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众兄弟中的“故事大王”。钟节堂弟钱钟鲁先生回忆道:“我们小兄弟最喜欢的节目,就是听钱钟书大哥讲聊斋鬼故事。在钟书乘凉躺椅的周围,坐满了我们听故事的兄弟。钟书哥记忆许多聊斋故事,能如一千零一夜连续讲个没完没了,把狐鬼讲得活龙活现,使我们兄弟听得人神,久久不愿离去。“(《无锡钱绳武堂沧桑史》)如今哲人已去,古梅不在,新栽绿树,郁郁葱葱,唯有几方旧山石还留着往日的痕迹。驻足园中,似乎还能聆听到书屋中传出的读书声....</h3><h3>&nbsp;&nbsp; 我们不虚此行,因为寻访到大河的源头、触摸到昆仑的基石。我们自己分明也在“读书”一-读一部真实反映钟书先生人生轨迹的书,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一部催人奋进的书。&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无锡&nbsp; 华家炫)</h3><h3>&nbsp;</h3><h3>&nbsp;&nbsp;&nbsp;&nbsp; &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