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 :无咎</h3><h3> 图:无咎</h3> <p class="ql-block"> 说起"祠堂塘",在那笈管区及周边的村庄恐怕没有谁会不知道的,小时候夏天热的时候,还经常会到池塘里去游泳。稍大一点帮家里干农活又经常到池塘里去挑水浇秧苗,所以祠堂塘对我来说最熟悉不过了。池塘的北边上去是一片高三四米的坎头。坎头上面是一块平整的坡地,乡人称为祠堂坡,是我村通往外面世界的必经之地,村人外出回家经过此地的次数,我想应该没有人能记得清楚了吧。但你如果去问此地为何叫祠堂坡,池塘为何叫祠堂塘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个中缘由。以前我也不知道,也不想去追究太多,以为只不过是一个地名而已。后来跟旭光、保华等宗亲接触多了,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慢慢的去了解电白邵氏的历史文化,才知道此片坡地上,原来建有三座祠堂,分别为六世祖洪章公的惟馨祠、八世祖仁马公祠、和十一世祖可宗公祠。祠堂的前面坎头下去有一口池塘,是祠堂的风水塘。后来祠堂在十年浩劫中被平毁,而此片坡地和这口池塘却还一直以祠堂二字来命名。</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祠堂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已不是很重要了。但是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祠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祠堂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祠堂的功能非常的强大。它不只是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祭祀的场所,还是族中子弟读书习武、执行家法、家族议事、接济贫困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至于这里的祠堂建于什么时候,由何人所建,这是我一直想弄清楚的问题,但苦于找不到相关的记载,翻遍《电白邵氏族谱》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直到有一天跟旭光、保华宗亲去录光宠公的墓志铭,才从墓志中得知六世祖洪章公祠始建于康𤋮年间,由光宠公倡建。建祠的初衷一是为了祖先的英灵得以安息,二是为了让族中子弟有个读书奋进的场所。并设置尝产,以资助好学上进的贫困学生。每年春秋两祭与祖忌辰,凡族中丁口皆可分获胙肉。</p> <p class="ql-block"> 六世祖祠名"惟馨祠",惟馨一词出自《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就是最安定昌隆的盛世,所形成的那种氛围就像散发出来的香气一样芬芳弥漫,那是要感谢上天的恩赐;而五谷杂粮的香气是不能散布遥远,芬芳弥漫的。真正能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而且能绵绵久远的是人的美好德行和自身的修养。还有一个出处就是出自唐.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为不管居住的房屋多么的简陋不堪,只要在里面居住的人,有着高尚美好的德行它就能够散发出芬芳而远播四方的香气。由此可知当初建祠堂的先辈们的用心良苦,他们在告诫着我族后代子孙,不能仅沉浸于物质上的追求与享受,那样只能使人低俗卑劣。做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的追求,注重书礼传承,文化的熏陶,德行的修养,并以此作为家族的文化传承,以至让整个家族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相传少年时期的应邲常在惟馨祠中习武,有一天邻村有人结婚,迎亲的队伍路经祠堂傍边的道路,一时间鼓乐喧天,应邲跟其他的小伙伴一样,听到锣鼓奏乐声便跑到路边去看新娘。正当大家站好位置伸长脖子等着看新娘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扬起地上的沙尘与树叶,吹向坐着新娘的大红花轿。瞬间新娘便从轿中跌落在地,身体不停的抽搐,不时口吐白沫,接亲的队伍见状乱作一团,新郎与媒婆更是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此时人群中的应邲正看得高兴,突然间来了这么一出,顿感意外。遂定睛看着地上的新娘,只见狂风中一只若隐若现的吊睛白虎,正张着血盘大口扑向新娘。应邲见状厉声喝道:"大胆孽畜,竟敢在本爷面前逞凶,若不速速退去,本爷决不饶尔。"只听话音刚落,狂风顿息,倒在地上半死的新娘即时清醒过来。正在大家还在寻找那亮如洪钟,振聋发聩的声音出处的时候。媒婆领着新郎新娘拜谢在这位年少贵人的面前。就算众人不知道个中缘故但他们还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他们找人看日课的时候,先生可是告诉过他们此日犯白虎煞,要遇贵人才可化解,此后便能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人们都对应邲刮目相看,都觉得他是非同寻常的人物,以后必是大贵之人。后来应邲于乾隆二十五年中庚辰武科进士,便应了这一说法。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却充分说明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有高尚德行的人,的一种留恋。</p> <p class="ql-block"> 应邲只是洪章公众多优秀后裔中的一员,洪章公自从电城至那笈开基,自洪章至今已传二十二代。六世祖洪章公生七世祖那李公、那康公,那李公生八世祖仁马公、义兴公、强发公自此以后家道愈盛愈隆,人口越多越众,子孙遂从那笈分徙至本县境内的四十余村,还有迁往外地市县的十余村。至今人口约两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洪章公后裔,世以书礼传家,淳厚自持,崇文尚武。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借用咏公在《族谱序》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开基那笈二十余叶,虽无崇秩于朝,而忠孝节义不绝书,以文武才贡举有司,世登仕籍为学官,弟子列冠带者,恒数百人。"试问如非祖上家风教育的传承,文化品德的修养,一个家族怎能有如此的兴盛,况且历经六百余年而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在旭光、太安、兆清、保华、景显等宗亲的带领下,邵氏洪章公后裔义工团的成员们来到惟馨祠遗址。站在这片祖先灵魂曾经栖息的地方,感慨万千。昔日雄伟庄严的祠堂变成了如今的一片种满庄稼的园地。下面的池塘虽然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了无数次时代的变迁,无数次风雨的洗礼。但是水依然清澈,在太阳光影的照射下,倒映着周围的树木,时而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光,就像一个三百多岁的老人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祠堂遗址上面已经很难再找到关于祠堂的一丝痕迹了。如果没有人告诉你曾经的故事。你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赋于一个家族文化传承的所在,是一个家族血脉基因的源泉。站在这片长满庄稼的土地上,充满了希望,生勃勃的。阳光明媚的照耀着欣欣向荣的庄稼,就像洪章公后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一辈辈的生长更替,生生不息,长盛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