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安徽寿县古城</h3> <h3>从寿县长途汽车站坐电动三轮进入寿县古城中心,看到一位双手瘫痪的男青年用脚指夹着毛笔写字、盖章,字写的很不错。写完这幅字休息时,孩子的母亲用水杯给男青年喝水。失去双手功能,用脚写字并写的这样好特不容易,这男青年有顽強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h3> <h3>右脚趾夹印章,左脚掌夹红色的印泥。操作很熟练。</h3> <h3>一幅作品完成后,孩子的妈妈给他喂水。</h3> <h3>古寿县的地图。寿县隶属于安微省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寿县是一座千年古城。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寿春是春秩时期楚国都城的最后之地,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古城呈四方布局,东西、南北两条干道。在城墙上设四个城门:北门靖淮、南门通淝、西门定湖、东门宾阳。城墙外绕护城河一一淝水。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明清时多次修固。寿县古城的城墙比山西平遙古城的城墙还要早100多年。</h3> <h3>寿县东城门宾阳。东城门是古建城门,城门有瓮城。寿县发生无数次的洪水,但该城从未被淹沒。这得益于古城墙设计的精妙之处:古城的排水系统中月坝和瓮城门和城墙门错开。当城外洪水髙于涵洞出水口高度时,月坝内水位跟着升高而不倒灌入城,使古城幸免于难。1991年寿县突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水围困寿县50天,但古县城内安然无恙。瓮城另一重要作用是加強防御和防守。在城门外修建半园或方式的护门小城,属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与所保护的城市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当敌方攻入瓮城,可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进入瓮城之敌形成"瓮中提鳖“之势,所以定名为瓮城。</h3> <h3>城门洞墙体可看出该城门是以前的所造,有明显的破损,坑坑洼洼高低不平。</h3> <h3>从城外观察半圆型的瓮城和瓮城门。</h3> <h3>瓮城内的带城门楼的城门。</h3> <h3>这张照片和下一张照片可清楚看到瓮城城墙及其后面的主城门楼及城墙。</h3> <h3>主城门楼上"淝水古战埸"的石碑。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万前秦军力(前秦嫡系兵三十万,其他兵力五十万)。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前秦阳平公符融攻打寿阳(现寿县)并攻克后,前秦王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他派出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去劝降东晋的将领谢石。但他沒料到派出劝降的朱序因不滿苻坚私下对谢石提供了前秦军力的具体情况及不足之处。朱序提示谢石宜采取"先发制人"之策击溃前秦的先锋队伍,若全部百万大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听了朱序的话认为有道理,于是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谢玄派出了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开赴洛涧,拉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击败了扼守山涧部暑兵阵的秦将梁成,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兵力。后刘牢之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而后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此时秦军内部有将军向符坚建议后退决战,但也有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自认为自已军力强大,待晋军渡淝水一半而击之可取得对决的大胜。当秦军后移时晋军立即渡淝水突击,而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朱序大叫使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部出动大败了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符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七十多万。符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符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h3> <h3>淝水之战后东晋乘胜北伐,发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后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退隐而转为守势。淝水之战胜利者东晋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h3> <h3>东城门外的车道及淝水河。</h3> <h3>在前往"报恩寺"的途中,我看到城内的有些街道旁的民居有些象农村了,有民居也有农田。</h3> <h3>前往"报恩寺“走过的城内的一些小巷。</h3> <h3>报恩禅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敬禅院,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该寺始建于唐代。传说为唐玄装奉敕建造,香火依然旺盛。寺庙内有两棵千年古树挂滿了香客祈福的红絲带。两棵古树默默见证寿州城的变迁。寿县人将这两棵古树視为视神民的象征。</h3> <h3>报恩禅寺的正门。</h3> <h3>进入报恩禅寺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该塔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塔倒塌了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的安全,于1977年拆除。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的地宮,地宫中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h3> <h3>进二殿正中是弥勒佛,二侧是四大天王,弥勒佛背面是韋佗菩萨。</h3> <h3>穿过二佛殿来到穿二进深院,两棵千年的银杏树一东一西。因我去的季节气温低树叶还未长出来,如季节到夏、秋银杏树叶会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缘荫之中。飞角流舟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五间,进深三间。</h3> <h3>两棵千年银杏树挂了许多香客祈福的红絲带。</h3> <h3>大殿正中三尊佛像。</h3> <h3>佛像背面是观世音菩薩。</h3> <h3>大殿东、西、北三面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朝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如异,栩栩如生。</h3> <h3>进了三进院,毘庐阁居高临下,前穆典雅。</h3> <h3>地藏菩薩殿。</h3> <h3>地藏王菩薩。</h3> <h3>西方三圣殿。</h3> <h3>西方三圣。</h3> <h3>五百罗汉堂。</h3> <h3>寿县孔庙櫺星门。</h3> <h3>寿县孔庙大门。寿县孔庙始建于元代,自元泰定元年至清光绪六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h3> <h3>孔庙大成殿。</h3> <h3>孔庙大殿中万世师表孔圣人及其弟子。</h3> <h3>萬世师表孔子雕像。</h3> <h3>孔庙对面临西大街有"泮宫"、"峡睹"、"仰高“三坊系牌楼式栅门,该门三开间。西大街南面是"魁星楼"古建。</h3> <h3>寿县博物馆。以收藏寿县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馆藏许多战国时期楚文化体系的文物。馆藏量仅次于安徽省博物馆。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的一大特色。寿县作为楚国的最后都城,有许多"风光大葬",所以大多数文物都是陪葬品。中国最早的金币一一战国时期的金币"郢爱"目前以寿县出土的最多。可见当时这里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分不开的。</h3> <h3>奎星楼。</h3> <h3>寿州州署谯楼。</h3> <h3>寿县南城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