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巨人,我们无法直接唤醒那个巨人,但我们可以当一面正常、透亮、清澈、宁静的镜子,让孩子在这面镜子中发现他们自己。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有可能被世俗所压迫,慌张、被动、消极,成了“哈哈镜”——孩子们并不能真正通过我们发现并建立正确的自己,甚至混乱不堪。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多,只是宁静的存在,如一面镜子,甚或一湖宁静的水面,孩子的心灵可以在这个水面上自由畅游。</h3><h3>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孩子身上,孩子能否主动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优点特长,孩子是否能积极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迎接挑战,孩子是否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否有了人生规划是否找准人生目标。这个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去发现以及帮助孩子去发现去寻找!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认可肯定和帮助。记得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h3><h3> 认识自己,发现自我,就要发掘潜能发现优势。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不是依靠弥补自己的缺点和缺陷,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要帮助孩子正视缺点缺陷不足,取长补短。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能够有能力自己帮助自己的一种人格、一种修养、一种品行,来让他获取一生的学习能力,成长能力。真正的教育就是用发现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亮点。(李珊)</h3> <h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h3><h3> 阳春时节,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正是植树种菜的日子。今天,亦小组织开设了一节种植实践课,让学生们在“阳光农场”中体会种植的艰辛和快乐。</h3><h3>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活动当天,孩子们领取蔬菜种子和劳动工具,在学校开设的种植区域开始种植活动。翻土、播种、盖土、浇水……孩子们分小组认真种起了萝卜、辣椒、生菜、小油菜等蔬菜。</h3><h3> 看!孩子们手中的小铲子,一铲一铲是和土地的亲密接触;也开启了探索土地奥秘之路的钥匙,更是向勤劳的农民伯伯们致敬的最好方式。</h3><h3> 种植活动不仅让学生亲历了种植的过程,学会了种植管理,更让他们了解了蔬菜的生长,学习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体验了自己种植的快乐。不但锻炼了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严谨科学的态度。同时家长的参与,更好的见证了亲子共成长。</h3><h3>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除了体验耕种的不易,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习惯和感受万物生长的奥妙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吧!一个热爱土地的孩子,必定也会成长为一名品质优秀的公民。</h3><h3> 让每个孩子拥有最美的童年吧! 我仿佛看到:天气晴好的上午,在亦小的阳光农场里,孩子们三五成群,拿着工具围在田地里,或除草、或松土、或浇水……(杨双)</h3> <h3> 今天周四集体备课,我深刻感受到了亦校老师们的“细”。再过两周即将进行阶段考试,初一英语组的老师们带着北京市《中考说明》进行段考题型设计,目的在于从初一就帮助学生对于中考题型进行无缝对接和提前训练。以听力题型设计来说,以往在我的教学中,总是从网上搜一些音频材料进行拼接,很少考虑题目难易和好坏。而亦校老师商讨后将听力题目设置为:一、选择4个,根据独白或文章回答问题。二、根据独白回答问题3个,形式为不加提示的写完整句子答案。其中包含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根据听力材料开放性回答问题。三、根据对话完成思维导图,问题设置在于测试学生根据对话总结提炼的能力。在这样难度强度的训练中,学生听力水平一定会有大幅进步。老师也考虑到了难度问题,提出按照这个题型考试,降低材料难度,逐渐过渡,帮助学生发展高水平的听力能力。同时,取消根据对话选图片题型,因为难度太低,学生仅靠个别单词猜测也能选对。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增加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只能在充分理解文段意思后才能做对,同时又不局限于固定答案,亦校的老师为了学生,真是考虑周全,心思缜密,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向她们学习。</h3> <h3>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h3><h3> 三年五班雪绒花班是由心怡老师和意曼老师带领的温馨团队,但是这"温馨"与老师对孩子们的高要求并没有相矛盾。心怡老师的课堂上要求孩子们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提出要求:"你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标准就要定立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为自己定立的目标就低,那你很难有更高的发展。"在心怡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为自己定立了"学习、体育、卫生、学校活动"等各方面的目标。孩子们每天在自己目标的指引下,奔着目标行动、向着目标努力,所以每个孩子都神采奕奕,充满动力。</h3><h3> 好的教育并不一定老师要一直说教。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目标,并点燃孩子们的内驱力。只有知道自己想去的地方,才能向着目标奋力奔跑!加油,雪绒花们!加油,孩子们!春天,让我们奋力向上生长!(杨爱君)</h3> <h3> 今天,请教了初一语文学科主任赵老师有关于单元整合的问题。据了解,初一上学期的单元整合基本上还是基于部编版的教材,因为初一上的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只需要略微调动就可以了,但是每个单元分为精讲和略读课文,在精讲课文的时候,教师会给出足够细致的量规及目标,所以学生在学的时候也完全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就足够了,这对于孩子们自主学习略读课文以及提高能力很有帮助。再者,虽然上学期并没有过多的单元整合,项目学习,但依然有两个专题学习,且专门进行了古诗文的鉴赏指导。最后感触较深的就是每个单元都附加了大量的拓展文本,去给那些“吃不饱”的孩子所准备,这样就真正做到了适合的教育。而这些拓展文本是一个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果,资源共享在这里是常态,希望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鑫)</h3> <h3> 下课铃响,几个孩子围过来,指着后面的一面墙问我喜欢哪个班徽设计。粗心的我竟然没有发现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我只看到教室里悬挂的各种学生手工作品,琳琅满目, 非常幼稚却又饱含童趣。这就是对孩子创意和个性的尊重。</h3><h3>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兴趣和特长,个性化教育能够满足每个不同孩子的完全个性化需求,让孩子的知识及身心发展达到最优状态,并且促进孩子终身学习,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个性化为基础的教育,能让孩子通过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的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反,传统的大班教育由于人数多、教师少,每个孩子的特点不能得到充分的关注,更不用说因材施教,这样的限制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充分发展。因此,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大众性的、基础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最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张海宁)</h3> <h3>来到北京亦庄小学已有二十几天,可以说每天都有不同收获。今天下午,利用回宾馆时间,我们几人边走边聊,聊到了亦小的课程,大家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大家普遍的看法是既要抓好国家课程,又要开发好主题课程,同时还要开设好特色课程。亦小对课程有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几乎做到了完美,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为我们更要考虑我们的学情、地域特点、教育需求。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以国家课程为纲领,以地方、校本课程为补充,以特色课程为兴趣,进行全课程、全人的教育观,真正尊重孩子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独立人格,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个性特点的课程。接下来我们会任重而道远。(杜学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