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知识与思维共振的主问题---学本学习反思梳理

小颍•刘飞

<h3>三月十七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刘胜洁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迎着阳光走进天隆学校报告厅,聆听龚雄飞院长传播的学本智慧。</h3> <h3>无论是龚院长还是余映潮老师都极其重视课堂时间的分配。龚院长的学程和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均是一种教学思路,是一种策划、安排课堂教学顺序与层次的理念与要求,其意义在于让课堂教学过程清晰简明,让教学重点突出,内容丰厚,让学生活动充分深入。在限定时间段内集中火力攻下一个山头,再在此基础上打下另一个山头,让教学重难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圆满完成。板块与板块之间,学程与学程之间是层进关系,是遵循逻辑思维规律的小步轻迈,是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的铺垫拔高。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中原名师郑美玲老师的有效教学,郑老师也极其重视教学目标之间的铺垫递进,极其重视学生活动设计,极其重视能力训练与拔高,极其重视在课堂上展开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中心的深度学习。</h3><h3><br></h3><h3>信息大爆炸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资源无处不在。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没有信息,而是是收集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最终指向创造革新。</h3><h3><br></h3><h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积累知识走向思维发展。</h3><h3><br></h3><h3>无思维,不课堂。</h3><h3><br></h3><h3>三位大师教学主张在关键处神奇的保持一致,他们无不契合教育规律,无不符合核心素养的本质与要求,无不指向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h3> <h3>今天现场有两节课例展示:长葛三中胡风彩老师执教的《老王》和大周中心小学周巧红老师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两位老师都秉承功夫在备课,准备在课前。都坚持课堂上退后是美德的理念。大胆放手,不打断,不干涉,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有分工、有配合,秩序井然,对答如流,能够如此精彩,我们十分震惊,这也充分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宇宙,都是一座宝藏,给予他们合适的平台与机会,他们都会无比闪亮。</h3> <h3>但我们也发现板块和学程这些外在轮廓好学,学生展学的形式可以速成。学习问题的设计才是板块(学程)的核心,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起着支配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目标达成和思维训练具有决定性作用,又被称为主问题。</h3><h3><br></h3><h3>就像朱永新先生所说的:“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h3><h3><br></h3><h3>优质的教学,就是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而高质量的问题处于优质教学的核心,这些问题必须是聚焦教学重难点并具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设计,是教学重难点和思维引爆点的综合。而且在表述问题时必须清楚的指向所问的内涵,促进实现一个或更多的精心设定的教学目标。</h3><h3><br></h3><h3>如何设计知识与思维共振的主问题,龚院长分享了沃尔什“逆向设计”思维。“逆向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h3><h3><br></h3><h3>1.确定期望的结果——你希望学生知道、理解和能够做什么。</h3><h3><br></h3><h3>2.确定哪些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h3><h3><br></h3><h3>3.根据这些素材设计指向期望结果的表述清晰的问题。</h3><h3><br></h3><h3>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不能准确把握“根据学习素材设计指向期望结果”并“表述清晰”这两个中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是导演,导演思路错了,课堂不可能顺畅,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h3><h3><br></h3><h3>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必须具有相对性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必须呈现一定的思维难度。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度思考、体验挑战、获得发展,成为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合作性的优秀的学习者。</h3><h3><br></h3><h3>教育部明确的“金课”标准就包含了知识能力素质的“髙阶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包含了反映时代前沿性的课堂内容,先进性和轰动性的教学形式,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包含了深度与难度的“挑战性”,拒绝碎问碎答,拒绝脱口而出,拒绝虚假繁华,拒绝表面热闹!</h3><h3><br></h3><h3>主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工程。主问题不一定是单个问题,它也可以是具有逻辑序列的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集”。每一个主问题都是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力。主问题设计常常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让他们困于心,衡于虑,但又不能超脱学生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h3> <h3>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们以特定的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求生存发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我们的主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即有严密性、发散性又有批判性、深刻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