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北线赏花寻古

一叶兰花

<h3>  春节后的长江中下游就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完美的晴天,天天关注的天气预报说本周末在外流浪很久的太阳终于要回来了,一直被宅在家里的我们终于有了个出门晒太阳的机会,看到领攀者户外俱乐部有周末去婺源北线的行程,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婺源,那个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的梦里老家,古村、油菜花、晨雾、日出、落霞、石径、廊桥,那是怎样一幅幅惊艳的油画!立即决定跟随领攀者,避开婺源县那几个人潮涌动的景点,去北线的浙源乡赏花寻古。</h3> <h3>  一大早乘大巴从武汉出发,中午时分在婺源北互通下高速,当地领队小简上车后带领我们经过清华镇,来到一处景点。</h3> <h3>  下去走走。</h3> <h3>  这里的樟树,又多又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据说此处是电影“致青春”的一处取景地。</h3> <h3>  往前走,沿途两边的山村间大片大片油菜花海映入眼帘,青山绿水映衬下的白墙黛瓦让人瞬间感觉心旷神怡。</h3> <h3>  不一会来到浙源乡沱口村的月牙湾景点。</h3> <h3>  顺着公路边的小道下去,穿过金黄色的油菜地,来到小河边。</h3> <h3>  河上搭建了一座小木桥,方便人们出行。</h3> <h3>  小伙伴们一起走上桥。</h3> <h3>  阴历二月的春风里刚长出嫩绿细叶的柳枝,与古朴的小桥构成一幅美好的画卷。大家还记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吗!<br></h3> <h3>  一会儿我们继续乘车来到浙源乡的政府所在地凤山村,这儿是今晚的住宿地。</h3> <h3>  入住农家客栈常来宾馆,宾馆有四层楼,一楼为超市,2-4层为客房,老板服务热情周到,房间干净整洁,菜品美味可口。</h3> <h3>  浙源乡,名自浙源山(浙岭),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祖籍地,也是著名的侨乡。地处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h3> <h3>  入住后我们开始在村里转开了。踏上刚刚铺设的沥青公路,穿过石桥,绕过浙溪河,只见油菜花后面一座高高古塔矗立在前方,此塔名叫龙天宝塔。</h3> <h3>  这是婺源境内目前仅存的一座宝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龙天宝塔高37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每层各面都开有券窗,腰檐层层支出,宽度向上递减,檐角悬吊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铮铮悦耳。</h3><h3> 以前可从塔底盘旋拾级而上直达顶层,遥望群山,葱翠馥郁;俯瞰浙溪,碧水涟涟,令人心旷神怡。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并取名“龙天”,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该塔临溪而建,丽日朗月之时,塔影倒立水中,景色十分壮观。</h3> <h3>  仔细观察,该塔4层以上已经出现歪斜,工人师傅们刚刚完成了维修,正在拆除脚手架。据师傅们说,以前可以顺着塔内阶梯登顶远眺,但现在因塔身倾斜,不让攀登了。<br></h3> <h3>  我们继续在村里走,白墙青瓦的房屋、青石板小路、古朴的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河水依依缓缓流淌。</h3> <h3>  凤山村幼儿园。</h3> <h3>  村里小路中间的一口古井,还能正常使用呦!</h3> <h3>  按照村里指示牌,我们来到了金庸祖居门前,只可惜大门紧锁,进不去,门前挂有凤山村史馆牌子。</h3> <h3>  这是透过两扇大门的门缝向里面拍的,显得有点破败了。凤山村是查姓聚居村落,始居婺源的查氏,是南唐工部尚书查文徽之弟查文徵。他少居休宁,经科举,官至宣歙观察使;因遭乱世,在宋乾德癸亥(963年)挂冠隐居婺城西郊,筑庐“山房道院”。他的儿子查元修,“事父观察公于婺城西郊”,夜间做梦,有神对他说,见凤而止,遇凰而住。次年,查元修到凤山,一问村里人,这里就叫凤山,遂决定迁居于此。这以后,查氏支派繁衍,分址不一。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第十八世裔孙查喻,迁居海宁州袁花里龙山。</h3> <h3>  不远处的查氏宗祠大门关闭着,只能遥看了。</h3> <h3>  行走在古村落的石板路上,那份恬静、那份古朴、那份厚重,让人流连忘返。</h3> <h3>  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有自家家训的牌子,走在村道巷间,这些大小不一“家训”牌子格外显眼, 大家知道: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这种乡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br></h3> <h3>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h3> <h3>  如今,来婺源既能欣赏山清水秀的风景,也能体验淳朴浓郁的乡土文化。</h3> <h3>  古朴的石桥。</h3> <h3>  来到村里另一头,眼前顿时金黄一片。我们沿着田埂,徜徉花海之中,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浓郁的花香,看着翻飞的蝴蝶和蜜蜂,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h3> <h3>  电线上一字排开的麻雀,多么整齐!嘿,真是太美妙了,这些小鸟就像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正在演奏一首“春之歌”!</h3> <h3>  柳枝摇曳。</h3> <h3>  百花盛开。</h3> <h3>  沿着村道一路向上,站在山坡上,眼界变得更加宽阔了。</h3> <h3>  多么优美的田园风光。</h3> <h3>  难怪乾隆皇帝也不禁写出了《菜花》的诗:“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作为皇帝,能写出“千村欣卜榨新油”,也算得上是爱民了。</h3> <h3>  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了床,准备去拍浙源日出。</h3> <h3>  来到昨天去过的小山坡,发现这儿正是看日出的好地方!远处的山脚下,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小山村。</h3> <h3>  天边已经亮啦!</h3> <h3>  红啦!</h3> <h3>  金色的菜花簇拥着座座农舍,远处的青山,古老的龙天宝塔被晨雾所环绕,时隐时现,日出前的红霞映红了天边,真是太美啦!</h3> <h3>  太阳出来啦!山顶上耀眼的太阳喷薄而出。</h3> <h3>  袅袅炊烟中刚刚醒来的古老村庄顿时披上了一道道金色的阳光。</h3> <h3>  从小山坡上下来,路边一座别致的小廊桥。</h3> <h3>  阳光下,大地瞬间铺满一片耀眼的金黄。</h3> <h3>  吃罢早饭,乘车前往虹关,开始本次的寻古活动:徒步徽饶古道。不一会儿来到虹关村。</h3> <h3>  斑斓的田园风光、古朴典雅的村落吸引着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创作。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的秀美图画很快会跃然于纸上。</h3> <h3>  来到村口河畔,一颗巨大的古樟树巍然屹立,据说树龄已1100余年,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有古诗赞其“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的气势,被誉为“江南第一樟”。</h3> <h3>大家一起合影留念。</h3> <h3>  民国年间,村里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诵此树的诗词、文章50余(篇)首,编印《古樟吟集》刊行,一书专赞一树,十分少见。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可以看出树名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h3> <h3>  虹关村座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h3> <h3>  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h3> <h3>  婺源古属徽州,明、清时期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关詹姓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广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誉。</h3> <h3>  这里距县城40多公里,现有住户800多户,于南宋建炎年间詹姓迁居始建,因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据载:建村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h3> <h3>  建筑内雕梁画栋,徽派建筑砖、石、木三雕特色展现得淋滩尽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小巷,处处能感受到这里先人们的智慧与古朴。<br></h3> <h3>  走出虹关古村,就正式踏上了徽饶古道了。</h3> <h3></h3><h3>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是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我们徒步的是徽道其中的一段。</h3> <h3>  沿途有“鲤鱼跳龙门”等景致。清乾隆年间,虹关村的墨业大师詹方寰以此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h3> <h3>  古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压力,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大概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混迹商场了,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h3> <h3>  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能吃苦耐劳,所以绝大部分徽商出行选择的是乘船或徒步,当年的徽杭古道正是徽商们走出故乡,前往经济更繁荣的沪、杭地区的必经之路。</h3> <h3>  这是一条著名的徽饶古驿道,蜿蜒于青山旁,绿水边,村落间,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h3> <h3>  在徽饶古驿道的许多石阶上,有被车轮磨成的的凹槽,它是古道当年车水马龙的历史佐证。</h3> <h3>  粉墙错落、桃花摇曳、油菜花香飘满田。</h3> <h3>  小石板桥把梯田和山庄连接在一起。</h3> <h3>  走在花田间,闻着浓浓的油菜花香,令人心醉!</h3> <h3>  唐朝诗人杨万里曾写到: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眼前最为真是的写照。</h3> <h3>  停下来驻足仔细观察一番。</h3> <h3>  一层层金黄色的梯田,油菜花与白墙黛瓦的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唯美的天然画卷。</h3> <h3>  我们走在长长的古驿道上,体验古人的商旅艰辛。</h3> <h3>  桥上合影,别有洞天。</h3> <h3>  古道旁,有许多这样造型奇特的樟树。</h3> <h3>  时而路过屋舍、鸡鸣犬吠。</h3> <h3>  时而蜿蜒曲折、错落有致。</h3> <h3>  时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h3> <h3>  田里除了油菜花,还有大片大片白色的萝卜花。</h3> <h3>  青山向晚盈轩翠,碧水含春傍槛流。村村是画,步步皆景。</h3> <h3>  雪白的李花,细腻如脂玉,挤满枝头,成簇成团。</h3> <h3>  十里芸薹翠色微,小院楼台庭葳蕤。粉墙黛瓦青烟回,桃花溪畔掩柴扉。</h3><h3></h3> <h3></h3><h3> 隔岸结庐茶半杯,流水小桥花乱飞。一曲罢,花满襟,春风醉卧百花蕊。笑看花开又花谢,浮生无求亦无悔!</h3> <h3>  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骨碎籽尤香。</h3> <h3>  风光旖旎。</h3> <h3>  远处的山岭就是吴楚的分界,山下就是岭脚村,本次徒步的终点!</h3> <h3>  大巴车在村头等着我们。</h3> <h3>  村头供人们劳作休息的廊桥。</h3> <h3>  村里民居大门前的徽式照壁。</h3> <h3>  村里的宣传标语。</h3> <h3>  供游客等车时稍歇的凉亭。</h3> <h3>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徒步,我们顺利到达了吴楚分界处的岭脚村。</h3> <h3>  村里的小学前的高台边有棵“树坚强”,它存活了300多年了,期间多次遭受雷击火烧,木质树心几乎完全烧掉了,仅剩两片厚厚的树皮和残干立在那里,却傲然挺立,生机盎然。</h3> <h3>  来到近前一瞧,顿时让人肃然起敬。外形粗大的古樟,却浑体千疮百孔,仅剩部分树皮残干。据村民说,古樟现在的样子是在很多年前被雷击造成的。在它遭雷击之前,有40多米高。现在只剩10几米高了。上面都烧掉了,中间的树心也烧掉了,外面最后剩下的一点皮,最厚处也只有5到6寸,中间全部烧空了。站在树里,用相机从下往上拍摄,画面看上去触目惊心,不愧为“树坚强”啊!</h3> <h3>  这样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目前,该树已被该县列为珍贵树木重点保护对象,进行挂牌保护。</h3> <h3>  接着,我们来到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察关水口的祭酒桥。察关水口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经典景观村落",“徽州最美水口”,1974年由祝新运先生主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取景地,也是电影《捕蛇少年》的取景地;2016年电视剧版《致青春》的主要取景地。</h3> <h3>  祭酒桥横跨在岚山溪上,全长约42米,宽约6米,内高约7米,跨径约14米。桥面中间铺了一道青石板,桥身用并不规整的石块砌成,据说桥洞是100%的圆,倒映着桥孔,俨然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就像圆规画出来的那般工整。</h3> <h3>  相传此桥建于南宋中叶,距今已有800多年,后因年久损毁,由村中一寡妇四方募钱,捐资照原样复建。桥上本有石栏,后村人念其功德,特将石栏拆去,取无栏(男)之意。故该桥又名“寡妇桥”。时至今日,村人每逢婚嫁喜事,必不行经此桥,不惜绕道远行,以避“寡妇”之讳。</h3> <h3>  桥上老人身着蓑衣,肩扛耙犁,手牵老牛,从古桥走过。这正是:细浪溪边起,枯树风摇枝。牛归天色晚,荷锄日已西。</h3> <h3></h3><h3> 透过桥孔远望上游,青山绿水、稻田村庄层次分明,别有洞天。恬静唯美的画面已经成为经典,于是摄影人纷至沓来,如今牵牛老农由游客支付一定的费用,已经成为古桥上的专业“模特”,供游人及摄影爱好者拍摄。</h3> <h3>  看完景点回到公路,坐上大巴车,一路顺利返回武汉。两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但婺源那粉墙黛瓦的古民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曾经繁华忙碌的古道、被雷击火烧后却依然挺立的古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块家训牌等等……都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深受鼓舞!</h3><h3> 感谢领攀者户外俱乐部大饼、大超二位领队!感谢当地领队小简!感谢各位一路同行的伙伴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