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h3><h3> 在这最美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三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睹名师风采,拓教学眼界。</h3> <h3> 期间,共有九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精彩课堂。从板书到课件,从导入到探究,从课堂氛围到学生反响,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一、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h3><h3> 学生从准备铅笔✏️、橡皮、直尺📏这样的小事入手,以“什么是策略”展开讨论,循序渐进,却又自然而然。</h3><h3> 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h3><h3><br></h3> <h3>二、黄爱华:认识百分数</h3><h3> 黄老师的课,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铃声一响,提出问题:“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用?”</h3><h3> 这正契合了他的教学理念:“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大问题下的课堂,就像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不断创造出新的问题。源于问题,至于问题。</h3> <h3> 课后,黄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八大备课核心要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学生在前”。在“大问题”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往往是站在学生后面的。如果教师一直站在学生前面,教师的高度就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高度。教师站在后面,他更多起的是一种鼓励,支持和保障作用。</h3> <h3>三、罗鸣亮:口算乘法</h3><h3> “为什么乘法口诀只编到九?”女儿的疑问成为本节课的引子。罗老师将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想法虽稚嫩,却也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佩服。</h3><h3> 罗老师真正激发了学生主动探寻数学之理的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生发!</h3> <h3>四、吴正宪:统计</h3><h3> 聊一聊足球,选一选队员,学生在吴老师设计的小小“陷阱”中一步步前进,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从盲目选择,到理性思考,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辩证思维的方法。</h3> <h3>五、贲友林:复式统计表</h3><h3>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初步学习内容,课上充分展示,使学生感悟表格的魅力。贲老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学为中心”,让每个学生在求真、民主、合作、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中获得预期的能力提升。</h3> <h3>六、冯林:比较</h3><h3> 伴着陶笛的悠扬,冯老师在课前带学生们领略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美景,巧妙地拉近了师生关系。</h3> <h3> “大家来找茬”,学生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始了比较的学习。生生参与,生生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一一对应”和“抵消”的数学思想。</h3> <h3> 特别喜欢冯老师的这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我们都有两个想法。”</h3> <h3>七、刘延革:推理</h3><h3> “猜猜我多大?”老师随性的问题,学生随意地猜测,直到出现已知条件,大家才开始进入合情推理,一切都顺其自然。紧接着,一例引一点,一例一体悟,推理才越来越越丰满。</h3> <h3>课后,刘老师分享了她的数学思想和方法。</h3> <h3>八、徐长青:分数的意义</h3><h3> “嗨!数学。”</h3><h3> “嗨!学数儿。”打个招呼就知道了这节课的任务--学数。刘老师的课风趣幽默,轻松诙谐。以扑克牌开始,以扑克牌结束🔚,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在笑声中拓宽了学生对“1”的理解,明白了分数的意义。</h3> <h3>九、储冬生:认识负数</h3><h3> 储老师的课,从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体会0和正数以外,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负数!</h3> <h3> 两天的外出培训,让我意犹未尽,也深感乡村教育责任重大,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会将所学所想慢慢渗透进自己的课堂,退回学生的身后,做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起跑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