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赫德第三期123数学老师读书会

宋词清韵

<h3><b>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第三期123数学教师读书会<br></b></h3><h3><b>时间:2019年3月8日 地点:D 104</b></h3><h3><b>共读书籍:1、俞正强《种子课》</b></h3><h3><b> 2、顾志能《创新照亮课堂》</b></h3><h3><b>主持人:王玉 </b></h3> <h1>  <b>用创新意识走出一片柳暗花明</b><br> 杨银华<br> <br>喜欢一本书,很多时候是作者说出了你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话。你心里会像遇见千古知音一样惊喜:是啊!是啊!就是这个样子的!</h1><h1><br>顾志能老师的这本《创新照亮课堂》中的课例设计,就多次让我有这样的惊喜感。我原来遇到过同样的疑惑,只是在疑处停止了,可是顾老师却用创新的意识走了下去,走出了一片柳暗花明。</h1><h1><br>比如说前言中提到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作者巧妙地舍弃“不堪重任”的例1,借助例2将算理算法教学到位,待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后再出示例1,达成了学生对除法两步计算竖式的顺利认知,看似简易,实则经过了缜密细致的思考,因而妙不可言。(具体看书前言P 3-5)</h1><h1><br>《正方体展开图》、《三角形的分类》还有刚才各位老师提到的课例等,几乎每一个创新教学设计都有让我欣赏的点。</h1><h1><br>下面以一节《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来谈谈我的思考和得到。(略)</h1><h1><br>“课前慎思”可以看出顾老师设计一节课前所做的功课,他会研究历年来这个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分类很尴尬;第二,体验不到位;第三,练习少内涵;四、理解缺深度。”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反复分析,确定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角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教学创新。</h1><h1><br>每个人欣赏的教学是和他本人特点息息相关的,顾老师的设计简洁明快、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愿望。我也追求这样的课堂风格。</h1><h1><br>“看见别人,做我自己。”这是我常会说的一句话。不管别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高是低,你反对还是赞同,多看见,才能明白。而一个人能出一本书,他的思考相对来说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沉淀的,因而“看书”是“看见更多”的捷径,“书”因此被称为“人类进步的台阶”,被赋予种种再夸张也不过分的美誉,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当然,即便“看书”如此美妙,也有很多人确实不爱,我总在心里很惋惜,觉得他们错过了世间最美的风景。</h1><h1><br>人各不同,我看文字,经常会自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但凡有一点两点挺好的了,有些不足之处我基本忽略,没有什么文字“洁癖”,因而更是乐趣多多。</h1><h1><br>读一本书时,它会不知不觉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比如读这本《创新造亮课堂》,备课时,我会对自己打问:我怎么创新?我怎么能在感觉普通的设计里走出一片柳暗花明?有两点做法和大家分享:</h1><h1><br>一、自觉模仿书中的案例。</h1><h1><br>有些好课例可以直接搬用。顾老师很细致,每堂课的课件都提供了。那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的教学设计,让人拍案叫绝!把口算、估算、笔算巧妙结合,逐层递进,让学生领悟到了“计算三宝”来解决问题的简洁与灵活之妙。组里老师都说,上计算复习课的时候一定拿来用用。</h1><h1><br>开学初,我发现二年级学生对“比多比少”应用题有困难的问题,分析原因有可能是学生没有建立这类应用题的概念,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也没有真正掌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自己应该放慢教学进度解决这个问题 。翻阅了一些相关案例后,我做了一组专门的练习,一是用和生活实际相关的语言让孩子体会比多少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孩子自己画线段图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看线段图是不入心的,亲手去画,即便画得不完美,也比去看线段图的体会更深。从最近的练习我能看出,学生解决这一类型的题目有了明显进步。</h1><h1><br>二、研究各类教材,有意识地整合本学期教学内容。</h1><h1><br>本学期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翻阅整本教材,内容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时间的初步认识、质量单位的认识、东西南北和角、三角形的分类等。上个学期教下来,我觉得每个知识点都有无数想拓展深入研究的部分,但是时间有限,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出有思考的取舍。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对时间、质量、方向等的认知似乎都不是从课堂中获得,而且最初认知很模糊,因而长大后东西南北不分。于是,我有意识地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一些时间、方向方面的概念,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做一些铺垫工作。</h1><h1><br>比如上课时,我会请同学们记录上下课的时间,有些家庭作业要求孩子画出开始和结束时间,试着算算经过时间等。我提前在教室里贴上了世界地图,问有谁对方向有了解?Adam说他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哇!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赞叹!“记得是幼儿园老师说过。”——这个幼儿园的记忆好强大!</h1><h1><br>“还有人知道吗?”Ben说他知道哪里是南面,他指了指,还真对了。我很佩服,又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他听人说过“阳台在南面。”我说“你的知识面真广,人们造房子确实喜欢让阳台朝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于是大家了解了阳台朝南是为了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不过,你刚才判断是属于刚好遇上我们的阳台朝南了。如果我们坐在对面的教室里上课,那你刚才的判断正确吗?”Ben马上理解了。其他孩子应该还处在模糊当中,不急不急,我就打算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把有些单元的知识分解,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孩子的认知世界中。</h1><h1><br>(以上内容是分享后整理,内容有适当增减)</h1><h3></h3> <h1> 给学习以生长的力量<br> ——读《种子课》有感 </h1><h1> 王庆华<br>什么是种子课?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它就像英文单词中的词根,像汉字的偏旁部首一般,可以由此及彼的课。种子课的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h1><h1><br>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翻转课堂,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h1><h1><br>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所以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h1><h1><br>读完这本书,除了有刚才的感悟,我的心灵深处也有些许共鸣。比如:“对学困生的观察与思考”中提到“学习的改变缘于心的改变”,关于学困生我想像余老师那样不再急躁。心的改变是需要条件的,给学生一个空间,因为老师的等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他说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缘”,但这“缘”一定来自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候。</h1><h1><br></h1><h1>下面这几句话再次激荡我的心灵:“当一个年幼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对的,却被判为错的,他的幼小的心灵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这样的经历被重复若干次后,他就会害怕考试了,继而害怕这个学科。这种害怕的心理慢慢衍生出逃避的行为,继而发展成拒绝。而这个过程却没有成人去关心”。也许是我孩子还小,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学困生的形成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老师,余老师写到:教者缺法与学者缺其能,是导致学习失败的两大重要因素。教不得法,必然会导致儿童学习上的诸多“误会”。所以今后教学中,有不同时期的不同层面的学困生,我一定会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h1><h3></h3> <h1> 创新之法,唯变不变</h1><h1> 高园生<br>读顾老师《创新照亮课堂》这本书,不禁被里面的“教学创新”这个有意义的话题深深吸引。拿到书,便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发现整本书从数学课堂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进行阐述,再借助课例,结合理论,详细阐述了教学创新的视角和策略。</h1><h1><br></h1><h1>谈起“教学创新”,我也由衷觉得它很重要,但“究竟怎么创新,从哪里创新,创新效果如何评价”又会让我自己望而却步。但顾老师真真切切从自己的课堂做起,每一个理论和案例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他的“求创之心和之法”,每一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顾老师的“自问,自思,自答”,接着一个个具有创新价值的教学方法便被“问出思出,答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还会再三强调这样的观点: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教得更有味,学生学得更有效,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顾老师找到了教学创新的落脚点, 值得教师们借鉴。</h1><h1><br></h1><h1>以书中《平行四边形形的面积》为例,顾老师一开始便思考“学生的已有学情是什么?学生到底会怎么做?他们的心里到底想些什么?还有创新的空间吗?能否再有突破?有什么新经验可以利用?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如何应用教材?学生能自觉想到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吗?这样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学习经验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自问自思,一节课不仅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变”出了一节“让教学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课”。</h1><h1><br>于我而言,学习的不仅是顾老师的理论,顾老师的案例,更重要的是他“求新求变”的创新热情。</h1><h1><br>“创新之法,唯变不变”,以此自勉,不怕改变,不断尝试。</h1><h3></h3> <h1> 乘乘算算真有趣<br> ——读《创新照亮课堂》体会<br> 朱蓓锦<br>书中,顾老师围绕着“教学创新”这个有意义的话题,借助课例,结合理论,详细阐述了教学创新的视角和策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以创新的理念、方法、过程等开展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最好的示范。顾老师能瞄准这样的教育目标,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积累如此多的课例素材,值得学习和借鉴。</h1><h1><br></h1><h1>谈起“教学创新”,很多教师往往觉得它很重要,但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入手。而令人高兴的是,顾老师的研究务本求实,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还会再三强调这样的观点: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教得更有味,学生学得更有效,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顾老师找到了教学创新的落脚点,值得教师们借鉴。</h1><h1><br></h1><h1>顾老师这本书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创新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整堂课练习课以6道计算题贯穿始终,这6道看似普通的题目,却显示了顾老师选题的别具匠心。通过口算—估算—笔算这三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会观察的数学素养。每完成顾老师的一个任务,学生就能得到一颗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顾老师利用“410×23”这个算式中的五个数字,让学生重新组合成新算式,并找出积为最小的算式时,一题计算成了多题计算题,学生乐此不彼地忙碌着,充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口算、估算、笔算齐上阵,在短短的1分钟的内找到结果,学生那开心劲别提了。接着,顾老师通过研究“999×99”的最大值是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讲解的思考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再现,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h1><h1><br>这节计算课,诠释了计算教学的新理念,让我觉得脑洞大开,原来枯燥的计算课也可以变得如此精彩,学习计算真的很有趣啊!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多动脑筋,打破常规课堂,课堂上多一些新意,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快乐地成长!</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br></b><b style="">第四期123读书会预告<br></b><b style="">时间:2019年5月21日下午3:00-4:30<br></b><b style="">地点:上海赫德双语学校<br></b><b style="">主持人:郭珍</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br></b><b style="">123,读书咯!<br></b><b style="">爱读书的你,请于3月21日前从以下推荐书籍中选择1-3本,发到数学组微信群。我们会把书送到你手中,开启新一期的读书之旅。<br></b><b style="">(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如有阅读兴趣并愿意参加读书会分享的,也欢迎在3月21日前邮件告知你想分享的书名,我们也会为你购书。邮箱地址:Yang.Yinhua@hdschools.org)</b></font></h1>

教学

学生

创新

老师

课堂

学习

种子

教师

课例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