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桥(部份)

余永庚

<h1>  福州在宋代时,城内水路交织,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福州的水路成就了福州的桥。福州城内的桥大多沿安泰河而建,据统计仅沿河就有桥梁25座。城外郊县就更多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沧桑岁月,能够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桥已不多了。</h1><h1> 近日在整理相册时(电脑),发现自己曾经拍摄了不少福州古桥的相片,挑选了一部分,又去补拍了几处古桥的相片,合并制作此美编相册,就算是对福州的古桥作个简单的介绍吧!</h1> <h1>1.双抛桥 双抛桥位于杨桥中路雅道巷北侧,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后毁。现存桥梁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所建桥梁的基础上修建的。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桥址上建有风雨廊。</h1><h1> 相传古代有一位居住河畔的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两人感情甚篤,誓结夫妻,但均被双方父母力阻,亲事不成,因而趁月夜在此投河自尽,后人以这对梁祝恋人殉情的悲剧故事取名双抛桥。</h1><h1> </h1> <h1>古名《合潮桥》</h1> <h1>2.二桥亭 西连仓前街,东接通湖路。此桥桥亭和桥面都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但两端的桥台和水泥桥面下的木柱架成的桥梁却都还是旧物。</h1><h1> 原桥何时修建不清,有说是明万历年间就有记载。</h1> <h1>3.金斗桥 是一座单孔平梁伸臂桥,西连仓门街,东接通湖路,斜对“三坊七巷”之文儒坊西口,原为五代闽国罗城之金斗门外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宽约3.7米,跨度近5米,总长约10米。桥面由4条长梁纵向铺就。</h1> <h1>4.馆驿桥 俗称驿前桥,位于衣锦坊西侧的驿里巷口,原名车弩桥,因桥附近有五代闽国的驿铺“三山驿”,故称馆驿桥。相传建于明化成十七年(1481),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h1> <h1>桥名被抬高的路面遮档了。</h1> <h1>5.观音桥 位于安泰河与文澡河交界处,因桥旁有一座观音寺,故名观音桥。观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5.1米。桥东侧中部栏板上有铭文“明成化丁酉(1477)建造,清道光戊戌(1838)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h1><h1> 观音桥1986年整修加固,目前是鼓楼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h1> <h1>6.安泰桥 位于八一七北路上。唐天复元年(901)建,长11米,宽10米。如今是面目全非。此图网上下载的,大概是设想的吧。</h1> <h1>如今的安泰桥</h1> <h1>7.澳门桥 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位于光禄坊东口澳门路与南后街之间,为石拱桥,桥原构仍保存在新扩建桥下,拱券、拱石完好。1978年重修。</h1> <h1>8.广河桥 位于朱紫坊。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476年)。1978年、1986年曾重修。</h1> <h1>9.高升桥 又叫刘公桥,位于五一路东侧琼东河,东连柳宅,西接高桥巷。为三孔石平梁桥,船形墩。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桥东头建有高升亭。</h1> <h1>10.高峰桥 位于杨桥路白马路口、陆庄河上,北通柴巷,南连高峰里,石构平梁桥,长13.9米,宽3.64米,跨度7.5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h1><h1> 桥西侧南岸原有一株古榕树,向河中心傾斜,形成“脚跨河两岸、身在河中央”的奇观,俗称“人字榕”。2005年9月,“人字榕”被台风吹倒。</h1> <h1>“人字榕”原貌。</h1> <h1>2005年9月,福建日报刊登的相片,“人字榕”被台风刮断。</h1> <h1>11.陆庄桥 位于高峰桥西向约300米的陆庄河河道之上,临近西二环路,连接杨桥中路的陆庄巷与西洪路的后浦巷。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单孔平梁石桥,长6.7米,宽2.4米,桥面、桥北向引桥和河岸边建有连为一体的凉亭,亭边设美人靠。</h1> <h1>12.河口万寿桥 位于国货西路《南公园》南侧打铁垱河上,建于清道光年间,两墩三孔。桥两侧旧房正在拆迁。</h1> <h1>13.路通桥 位于南公园南侧打铁垱河上,与河口万寿桥相距约300米。相传始建于唐宋年间,清道光九年重修。此桥为二墩三孔桥,长约30米,桥面两端宽约6米,呈喇叭状向中间收缩,到桥顶宽约3.5米。桥北有一“武圣庙”。</h1> <h1>14.闽江万寿桥 位于台江中亭街至中洲,俗称“大桥”(大桥实际上是万寿桥、江南桥的总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共计28墩29孔,全长570多米,1971年改名为“解放大桥”,1994年被拆毁,现仅存一小部分桥墩残体于新解放大桥桥底。</h1><h1> 此两张图片为原桥图片,从网上下载的。</h1> <h1>旧桥墩,尚保留一个作为纪念。</h1> <h1>15.三通桥 位于台江“上下杭”商贸区东南侧,原达道河东段、新桥仔河(实为达道河西段)、三捷河三条河道交汇之处,故名“三通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长约37米,宽约3米,为福州市区仅有的一座2墩3孔石拱古桥。</h1> <h1>三通桥节日时的夜景。</h1> <h1>16.星安桥 位于三通河东向约300米的新桥仔河之上。现存桥体为南北走向的一墩两孔石拱桥,长约18米,宽约2米。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h1> <h1>17.白马桥 位于台江义洲白马河上,建于清末,为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东西走向,三墩四孔,不等跨,墩船形,桥长74米,宽3米,望柱23对,栏板22副,多次重修。</h1> <h1>桥上摊贩</h1> <h1>桥头菜市场</h1> <h1>18.彬德桥 位于台江帮洲街,始建于明,重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桥长28.7米,宽2.7米,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h1><h1> 彬德桥是福州目前保留下来的少有的平梁与拱桥结合的桥梁,这种建造手法既体现了拱桥的美观,也便于大型船只过往通行。</h1><h1> 桥头原来有一庙宇,香火挺旺的,旧城改造后,环境改变了,前几天去拍摄,不见庙宇,行人也很少,有种荒凉的感觉。</h1> <h1>原彬德桥粿店已搬迁到苍霞的南园路。</h1> <h1>19.洪山桥 位于洪山镇,横跨闽江北港两岸。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石梁木面桥。清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将桥墩全部改用大条石叠砌,并作分水尖,上部全用石梁石板,两边设石栏杆,于乾隆四十年(1773年)完成。桥长394.5米,桥面宽3.8米。1954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85年建成新洪山大桥,旧桥废弃。</h1><h1> 现在还可见到旧桥几个桥墩。</h1> <h1>新的洪山桥</h1> <h1>20.廻龙桥 位于闽安镇,始建于901年(唐末 光化四年)。它南北横跨邢港,长66米,宽4.8米,4墩5孔,船形桥墩,花岗石平梁结构。桥南有玄帝亭,桥北有圣王庙。桥上有石栏柱36根,柱顶雕刻奇兽、珍果、栩栩如生。</h1> <h1>21.十四门桥 又称榕桥,架设于闽侯县上街榕桥村南的可溪(又称溪源溪)河道之上。全长约100米,共设13个船形桥墩,两墩之间并排铺设两条长约8米,宽约90厘米,厚约40厘米的石梁作为桥面,酾水14道,故称“十四门桥”。始建于五代,屡遭洪患重创。宋、明、清历代修复。</h1><h1> 此桥形制比较特殊,两端分水间上下竖直,不带弧度,桥墩顶部不另加叠涩,石梁直接架于桥墩之上,两侧不设桥栏。整桥看上去酷似一只伏卧于水面之上的大蜈蚣。</h1> <h1>22.断桥 位于城门镇林浦村江边。桥石构,现为三门,残存三个桥墩,5条桥板长22米,面宽2.8米。临江桥墩上建有一个面积14平方米小庙。始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h1> <h1>23.林桥 也在林浦村,始建于北宋年间。</h1> <h1>24.闽清宋代古桥 位于闽清县云龙乡上际村。始建于宋朝,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长35米,宽3.4米,桥墩以青条石干砌,其状似舟,尖端逆流,谓之“锐前杀后”,用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面以13块长6.50米、宽0.50米、厚0.33米的青石板铺而成。是闽清县迄今发现保留最为完整、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h1> <h1>  缺而复失的“印石”。石桥上方有一溪石,三米见方。它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称为印石。“文革”时传说石下有宝,有一李某利令智昏,竟操起铁锤、钢錾,欲将印石“破腹肢解”,只见一记重锤砸下,钢崩子反而弹起,钻进了他的肚皮,险些丧命。从此李某再也不拿铁锤、钢錾了。后来云月先生雇人修复。</h1> <h1>25.午桥 位于盖山镇阳岐村。始建于宋元佑四年(1089年)。采用石板构建而成,全长34米,宽3.52米,南北走向。四墩五孔,墩间不等跨。北侧桥栏板上有“古迹午桥”题刻,相传是蔡襄手书。南侧桥栏板上有“桂馥蘭香”题刻。</h1> <h1>26.武安桥 位于安泰河东端秀冶里河沿,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长10米宽3.25米,为石构平梁桥,桥西侧有水闸,北侧有一挑水道,供人挑水、洗衣之用。</h1> <h1>谢谢收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