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周末读·重读《老子》(29)最佳领导人。

出去走走

<h3><b>  《道德经》第十七章这样说:</b><b>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b></h3><h3><b>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最好的政治社会是老百姓不知有执政者的存在,更不知执政者在做何事;次好的政治社会,执政者对百姓仁爱有加,而百姓对其又亲又近,赞誉良多;再次的政治社会,是执政者对百姓施之以严刑峻法,百姓对其畏而远之;最差的政治社会,是执政者对百姓残暴施虐,百姓对其怒目而视,视若仇敌。</b></h3> <h3><b>   老子给统治者也是给做领导的划分了四个层次:最高层次即“太上”,是“不知有之”,老百姓不知道有这个领导,这是领导的最高境界; 第二等,“亲而誉之”,老百姓都亲近你,并且赞美你;第三等,“畏之”,老百姓都怕你,避而远之,畏之如虎;往下数就是第四等了,叫“侮之”,大家都侮辱你,都怒骂你,不用说这样的领导肯定是最差劲的,最不成功的。</b></h3><h3><br></h3><h3> </h3> <h3><b>  咱们在这里着重说说前面两等领导人。“不知有之”,这也是从“道”出发提出的观点,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圣人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他对于人民不需要太多法令条规,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说教,但却能使万物生长、民众安居乐业。而民众只需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事,不需要对自然和社会有太多追问。</b></h3><h3><b> 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治国方式,收获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治理效果。试想,你无为而治,而老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民众自然要觉得“帝力何有于我哉?”难怪百姓皆谓:“我自然。”</b></h3> <h3><b>  再说说第二等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第二等挺不错的,老百姓都“亲之誉之”了,没有爱民如子,老百姓会这样对待你吗?领导人自己立身端正,好施仁义,关心民生疾苦,为民众解决各种问题,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民众才会亲近你赞美你。这也就是儒家所谈的“仁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能耐的君主用美好的德行去引导民众,用礼去规范民众的行为,这样民众有了道德之心,就不会做出令人羞耻的事情;有了礼仪可以依靠,就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了。一派君臣和谐,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居然还只是“其次”,看来老子的要求挺高啊。</b></h3> <h3><b>  顺带说说第三等的“畏之”吧,王弼注说:“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仁政行不通了,不能够再用恩惠和仁爱统治民众,只好靠着刑法去统治了。这时民众对统治者不再怀有感激之心,而是一种惧怕的心理。</b></h3> <h3><b>  能做到“不知有之”固然很好,就像空气之于人,你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你离不开它。我们还是争取先做到第二等吧,以德治国,依法治理,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这也不赖!</b></h3> <h3><b><i>【图片说明】磐安风崖谷的水</i></b></h3><h3><br></h3><h3><b><i>学国学,用国学,欢迎转发!</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