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基地创建初期的马兰小学 六九届 陈 明</h3><h3> 1960年3月基地在一间土坯房里办了个幼儿园。到了秋天开始在农场筹备办学校,1961年4月基地小学在农场地窖区正式开学。当时只有27个学生,6个老师。有一栋土坯房,好像是三四个房间,做教室兼宿舍。前面是长木板架成的高桌子和低板凳,上课用。后面是大通铺,睡觉用。还有一座大帐篷是食堂,旁边好像还搭建了一个伙房。土坯房后面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一个简易厕所。至于运动场篮球架纯是瞎扯,那么小的孩子跟本用不上。因为孩子少,教材少,读小学课本第一册的,就是一年级,读第二册的,就是二年级,实际是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三年级四年级好像没有,记不太请了。最大的两个孩子,一个是乔建的哥哥乔锋,一个好像是姓马的女孩子,他们两个是五年级,用的什么教材就不知道了。</h3><h3> 那年的夏天非常热!阳光很刺眼。不知道为什么?地上总能拣到云母,用手一片片的揭开,好像无限可分的样子,能揭得很薄,也算一乐吧。</h3><h3> (二)</h3><h3> 这个地窖小学的这栋土坯房,在一片地窖区中很突兀,很显眼。学校旁边好像有一个警卫连挨得很近,他们有一个营区哨的哨位,就在土坯房西头的(好像是)南边一点。那有一架单杠,两根木柱穿一根铁管那种(有点模糊),下面有点沙子,应该是属于战士们的。课间和课余的时候孩子们很爱去找哨兵玩,赶上和气的战士,能摸摸他的枪和腰间的子弹盒便能很高兴一阵子的。这个哨位没多长时间就撤了…</h3><h3> 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全国人民包括领袖都在吃苦,勒紧裤腰带。基地的干部战士都减了定量,降低了伙食标准。但是他们节衣缩食的来补贴学校,使得孩子们的伙食非常好,甚至有些奢侈。有一次过节,应该是七一,因为学校有暑假,不太可能是八一,学校在大帐篷食堂里搞了一次会餐。菜品在当时是极其丰富和解馋,因为太小根本不认识都是什么菜,就知道好吃。雪白的纯白面的小馒头,蒸得像牛奶糖大小,小巧可爱又好吃。吃饭前在帐篷食堂外面支了一个木架子黑板,上面写了歌词,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把孩子们馋坏了。但是那支歌就在那时学会了…这样的日子只有这一学期……</h3><h3> (三)</h3><h3> 基地的建设速度非常快。1961年秋,暑假结束再开学的时候,地窖小学便已从农场搬到了马兰的新校区。教学楼和宿舍楼都还没建成,但有一栋大平房,红砖的。这大房子南北走向,中间是走廊,两边是房间,像筒子楼,东边的房间是宿舍,西边的是教室和老师的教研室。在这大房子的西边还有一个挺大的食堂,也是红砖房。学生多了很多,教材也齐全了,原来读第二册的二年级,接着读第三册,还是二年级。多了一些大孩子,如张安民、曹伟光之类,年级大约也补齐了。还记得一个儿歌:“曹伟光,背大筐,捡大粪,当面汤”。那会儿没什么玩的。大房子的北头有一个水池,大约是建房子时施工用的蓄水池,里面有水没用完。一下课孩子们就围着水池往下投木棍,比谁的木棍扎下去的时间长,浮起的晚,居然也能乐此不疲。</h3><h3> 这时大批的干部和家属也都从农场的地窖搬来了马兰,在后来叫修配厂的那个区域,建了很多平房来安置,那时我家和张生波家住前后排。学生多了,基地有很多分散的单位,如医院、场站(机场和雷达站)等,孩子们的家又分属这些单位,学校有了班车,周六下午分送孩子们回家,周日晚还是周一晨接回校,记不清了。老翦大约是到大平房的第二个学期来的。</h3><h3> </h3><h3> 2019年3月12日</h3> <h3>总编白石大哥在现场给战士们打饭。</h3> <h3>白石大哥和主演宋运城</h3> <h3> 白石:《有个地方叫马兰》总编剧</h3><h3>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年代剧,而是一部诠释"两弹一星"精神的主旋律电视剧。</h3><h3> 这不是一部写大人物、大过程的高大尚电视剧,而是一部讲小人物、小故事的接地气的电视剧。</h3><h3> 这不是一部靠制造悬念、以渲染剧情来吸引观众的电视剧,而是一部靠真实故事、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的电视剧。</h3><h3> 这不是一部砸大钱、耍大腕、高颜质的电视剧,而是一部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的电视剧。鲁迅先生说过:"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而不同"。不同阅历、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文艺观的人,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肯定不同。我深信对那段民族奋斗史充满敬意、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怀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是一定会认可这部电视剧的。 </h3> <h3>……当时小学没有盖好之前,我记得我上的幼儿园是在乌什塔拉街道南面的一个民房里面,那时候医院在塔拉街的北面离塔拉不远,(叫老医院,后来是防化部所在地)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带着我们顺着一条大水渠步行就可以去医院看病。 蔡建江</h3> <h3> 严刚:《有个地方叫马兰》出品人之一</h3><h3> 他说,这部戏很好地契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生动地讲述了老一辈马兰人战天斗地的创业故事,深刻地诠释了强国与强军的关系,顺应了时代需要、回应了社会关切,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呐喊,是赓续“两弹一星”精神的传颂弘扬,是践行强军目标的战鼓号角,是引领社会良好风气的积极能量。</h3><h3> 周振天:著名编剧</h3><h3> 马兰的题材、剧本以及真实情怀都是取胜的关键!仅靠堆集明星名人来凑收视率已经行不通了!</h3><h3>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马兰精神”再一次引起很多人的共鸣。</h3><h3> >>电视剧“有一个地方叫马兰”播出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效果是非常好的,</h3><h3> 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是真实的。也许发生在你身上,也许发生在他身上,这些故事全部都发生在那个年代我们父辈和我们二代的身上。无需质疑,我们能见证那个时代的每个故事的动人情节。我们也都知道,每个马兰人身上都有在那里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生活和人生征途……也许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也许体现在科技人员身上,也许体现在战士身上,也许体现在妻子身上,也许体现在职工、老师身上,当然也很突出体现在孩子身上……人物是虚构的,所以不要去“对号入座”,总编剧白石如实地说:“是你也不是你,不是你也是你,都有大家的影子”。</h3> <h3>有一次基地专门派车把我们从塔拉接到马兰,参观正在建设的幼儿园,印象中占地很大,整体已经起来了,但脚手架还没拆掉,看着宏伟气派,老师还说这是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蔡建江</h3> <h3>白石大哥在和战士们交谈。</h3> <h3> 何玉山的身上有晋辉父亲的身影。马兰初建时期范叔叔是基建工程处处长,马兰的很多房屋都是范叔叔参与设计,指挥施工建成的,三八式老革命,为了马兰的建设,为了核试验厂区的建成,放弃派送学习的机会,不幸英年早逝,扼腕痛惜[大哭][大哭]晋辉是范叔叔的长子,父子俩为马兰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全部心血,晋辉也走了,和他的父亲留在了马兰,留在了马兰的蓝天里,留在了戈壁大漠里,共和国不会忘记,马兰不会忘记,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李媛媛</h3> <h3> 从艺多年来,宋运成扮演最多的角色就是军人,他说:“30多年,应该说我把所有的军种都演遍了,从红军到八路军、解放军、武警、海陆空各种军人都演遍了。”</h3><h3> 对于军人一词的内涵,宋运成也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说:“军人的特点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最重要的一个关健词就是奉献,这种奉献不仅仅是奉献自己的辛苦劳动,重要的时候奉献的是生命,这是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很难做到的,也很难真正理解到的。”</h3><h3> 因为这部意义非凡的电视剧,宋运成得以踏上马兰这片热土,更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我真正走进马兰,走进人物生活过的地方,我才意识到,这不是戏,这是一次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旅程。”</h3><h3> 宋运成坦言,这也是他拍得最苦的一部戏,“我们最初拍在戈壁滩找水的戏,当时找水得走出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都很难找到;我们进入大沙漠,穿胶鞋走在沙子里都烫脚,当时的地表温度在70多度;一打开盒饭去吃,一阵风过来全是沙子,就把上面有沙子的地方扒拉扒拉,底下继续吃。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一直是马兰精神支撑着,才能拍出那种感觉的戏。”这段难忘的拍摄经历也为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戈壁滩一点遮挡都没有,完全暴晒,片子里脸部的黑是真实的黑,我脸上晒了很多那种斑,到现在也去不掉。”</h3><h3> 而马兰这片热土上的奋斗故事更给他带来心灵的震撼,“读完剧本以后,走入这个人物的内心,了解这个时代背景,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你用任何的表演技巧,你都对不起当时这些人物原型为之付出生命、付出一生的那种努力的代价。”曾经的马兰没有人烟,寸草不生,现在的马兰有柏油路,有红绿灯,还有两排的白杨树。那些科学家实在是太伟大了,他们值得宣传。”宋运成说。</h3> <h3>电视剧《有一个地方叫马兰》观感</h3><h3> 央视正在播放电视剧《有一个地方叫马兰》,</h3><h3>演的就是我们当年的父辈创业,</h3><h3>还有我们小时候的从前。</h3><h3> 荧屏上,一帧帧画面好亲切,</h3><h3>好熟悉,好感动,好有画面感。</h3><h3>黄绿色的老军装,55式的朴素,</h3><h3>亲切而遥远。</h3><h3> 军帽上的徽章、领章、领花和制式军衔。</h3><h3>又见到了庚-9的军车牌照,</h3><h3>还有嘎斯-69五座小车,嘎斯-51两吨半。</h3><h3> 警卫战士肩上的“波波沙”冲锋枪,</h3><h3>配着红十字下的氧气瓶、输液输血的粗大胶皮管,</h3><h3>还有白床单……</h3><h3> 谁没有寄宿在别人家的经历?</h3><h3>爸妈有时工作很忙,路途遥远。</h3><h3>独立生活是我们从小的生活习惯。</h3><h3> 父辈们在试验共和国那颗最大的弹,</h3><h3>有了它,国防才强大,军队才强悍,中华民族,才有尊严!</h3><h3> 伴着马兰花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一千个太阳的耀眼。</h3><h3>天真无忧的少年,听到了春雷轰响在罗布泊畔。</h3><h3>近看淼淼博斯腾湖,远望魏巍白雪天山。</h3><h3>不忘《有个地方叫马兰》,</h3><h3>“马兰核二代”,是我们一生的名片!</h3><h3> 马兰黄羊 作于2019年3月13日</h3> <h3>这部剧的片头题字是由我国“两弹一星”功臣、中国核工业奠基人之一——刘杰所题写。</h3><h3> 1954年,刘杰在地质部工作时,地质部发现了中国的第一座铀矿。之后,时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的他,带着产自广西的铀矿石标本,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进行了汇报。此后不久,中央作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h3><h3> 55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跟着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再看一看,照亮罗布泊大漠比太阳还亮的光芒。再听一次,震撼千里戈壁犹如春雷的巨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