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实践研讨

bobo

<h3></h3><h3> 这个春日,我们在美丽大气的云亭中学相遇、驻足!一起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研讨。 &nbsp;</h3><h3> 第一天上午,刘剑峰执教《小石潭记》。<br></h3><h3></h3> <h3>  按照习惯,课毕,本班学员按组围坐,应着课堂的余味,积极研讨。各小组代表缪静波、陆一平、蒋波、曹雪娟、杜琳、张怡、龚玺谕先后进行评课:刘剑峰的课做到了“你来我往”,即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相互贴合,课堂环节呼应相扣,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在交错前行,但分析景物特点,领会融情于景手法的活动可以做得更丰厚些。用师傅的话说,我们既要会“诊断”,更要会“开方”,而“开方”尤为重要!师傅对于学员评课中的“方子”顺势开出了“方子”:教学凭借要精巧;细腻的朗读指导与情感体悟结合好变成活动;善于解读语言密码;将对文本的个人解读化作学生的课堂活动;示例朗读指导活动的设计;文言文字词随文而释,适当适时。师傅金句,需细细品味!</h3> <h3>  师傅亲授,弟子受业!师傅总评娓娓而来。师傅提出了这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四个方面:尊重了文本体式(游记)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主要环节的设计有逻辑性,符合认知规律;始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语言之中;在课堂中要有学生集中的课堂活动。让师傅眼前一亮的方面是关于“水”的活动是很新的教学创意,有生长空间,并触动了师傅的教学灵感,围绕“水”的特点,初步构想了一个活动环节,让“水”涨起来了。课堂整体的走向还源于教学细节的打造,师傅又跟我们谈了几个教学细节的问题,提醒我们:注意活动的逻辑关联,调整教学环节的轻重,设计参与性更强的活动。最后,师傅还谈了一个话题: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问题。朗读活动也可串起课堂学习,但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有所侧重,又要步步走高!师傅紧贴课堂的思考和启发,都以这堂课的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优化为依托,具体可感,触发深刻!受业之路,捡拾珍贝,感恩与师傅同行!</h3> <h3>  第一天下午,王浩琴执教《大道之行也》。</h3> <h3>  课毕,小组讨论后,学员代表浦志娟、徐玉兰、夏春华、钱燕娟、顾玲君、张丽花、罗江宁发言评课:这堂课用朗读活动撑起了整个课堂,找点准确,读到“实”处,课堂活动设计有逻辑性,层层推进。建议王浩琴在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课堂记诵,对“大同”的理解,做丰厚排比、对偶手法的作用等几方面进行课堂优化。 </h3> <h3>  坚持在一线教学的南通市“李旭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旭东特级教师,携《礼记》而来,很应景地以《大道之行也》为题对王浩琴老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与假想。细腻的李特从“大道之行”与“大道之行也”的区别讲起,启发执教者做“让学生拟一个标题”的活动,将文言文命题形态交给学生。李特认为强化朗读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并提出了丰厚朗读活动的策略。边听课边思考边做评课课件的李特,就王浩琴的课堂、设计、专业素养三方面进行点评:对于课堂,从教得幸福,学得快乐,考得满意三方面认知为好课;对于设计,一有起承转合,结构合理,二有点面结合,特点鲜明,三有书声朗朗,重视读书;对于专业素养,是基本素养和特有风采的结合。李特对这堂课有三点思考:短文长教,论说文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建议添加小故事),文言共生。三点建议:“教给”转化为“学到”,“方法”转化为“习惯”,“形式”转化为“深刻”。李特还用“一篇选文,一本《礼记》”的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至少要拎着大半桶水走进课堂,用这样的一种“实在”跟我们交流了他如何读《大道之行也》,给了我们更完整的解读及其有效的方法。并从四方面谈了自己教《大道之行也》的假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致、深刻的李特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坚实!</h3> <h3>  第二天上午,周昕执教《卖油翁》。</h3> <h3>  有一位导师,儒雅诙谐,他从一片风景中走来,一直“浅浅教语文”。他,肖培东特级教师,此刻,正落座课堂,带着浅浅的笑……</h3> <h3>  评课开始,各小组组内交流这堂课的亮点,提出优化建议。各小组代表李明、袁丽萍、高殿杰、谈科、沈献华、庄茜、金雪枫开始评课:有文言共生意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及提升,课堂活动丰富但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够充分,需做减法,将活动做厚做透。肖特用心倾听大家的评课,在每一位学员发言评课后都给了相应指导:可将课堂流程作为评课过程;评课语言应言简意赅,用关键词定点,叙议结合,条理清晰;评课结尾可以提出一个思考;有清晰的评课者、上课者立场。</h3> <h3>  “课堂中给学生的时间永远不是浪费”,肖特一句走心的话诠释了我们心中这场有意思的聆听。在周昕简短的说课后,肖特拿起粉笔,如上课般板书讲解,娓娓道来。从“区别、异同”、“图”、“讲”、“空白”、“哲理”、“划”、“笑”、“对”这些关键词展开,肯定了周昕活动设计的创造性,并优化了课堂活动的一些环节,建议大家课堂活动抓住一个点做扎实同样可以很丰满。又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指导我们该“怎么做”:一是“准”,立足单元目标,先落实阅读基本能力,再进行哲理思考;二是“实”,立足学生立场,任何一个点化作教学的需要;三是“清、简”,实践操作清新、简洁,简化的外表下是精深的解读。最后,肖特期望我们的课堂教学像“云亭”一般:像云一样舒展灵动、志怀星空,像亭一样踏实沉稳、心寄苍生。画龙点睛般的结语让我们意犹未尽,肖特,你带我们领略了一番语文人的风景!</h3> <h3>  第二天下午,夏春华执教《木兰诗》。</h3> <h3>  各小组代表黄丹玉、徐霞、丁丽英、周昕、曹玲君、计敏芳、蔡晓琴带着各组的评课要点积极发言评课: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实在课,执教者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关注细节,将“教给”转化为“学会”,建议调整教学重点的把握,将文本详略安排的特色与民歌独特的语言魅力两个内容通过活动组织做饱满,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具体策略。</h3> <h3>  “语文教学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这是从京城来的导师,海淀区督学,教育部“教改先进个人”,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金玉老师的一句金玉良言。王老师如温暖的春风一样,听而静,讲而动,用率真的个性,一段经历呼唤我们抽芽长枝。王老师对这堂课的点评融入了她讲的“四观”。第一,语文教师观。指出表达的好坏决定着教师的品相,表达就是我们的基本功,看教态,听语言,观板书,看操作。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视学情,敢于调。课堂上避免“僵尸脸”:全情投入,个性鲜明;善于引导,有影响力。第二,教材观。引叶圣陶先生语,表明对部编教材的态度:研读、尊重;调整,拓展。第三,教学观。引肖恩语“孩子先于内容,爱先于一切”,强调以学为本,指出部编教材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化。就这堂课谈了谈问题意识:解决的都是老师预设的问题,问题的来源应该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价值,关注问题的回答。备,“慎”也(引《说文解字》)。第四,语文的学习观。王老师从模仿、重复、发现、躬行、修正四个关键词展开,举例生动,图解问题形象。最后,在王老师《三峡》一课的课件展示中,我们欣赏到了王老师的求真、钻研、有意思的语文教学生命,给予了我们抽芽长枝的力量!</h3> <h3>  “教案只是预案,不是结案” (师傅语),培训只是推进,不是终结,我们将继续探究《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组织》。在诸位导师的醍醐灌顶之下,我们将不断修剪自己,做那“春来江水”,漾出自己的生命之“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