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济渎庙,坐落在建南村南的翠屏山上,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年间的碑文记载,宋元均有过维修。寺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历史文物研究价值极高,为典型的宋元框架、明清建筑遗构。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济渎庙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济水曾经过建南村,建南村从此风调雨顺,再没有遭受过旱灾,人们便在山上建起了济渎庙。据说庙后还有一股泓清泉,长流不息,长年浇灌田地,润泽百姓,被人们称为神水。至今庙后那股泉眼和旁边古井尚在,庙内济水池去年维修也重现天日。历史的风雨摧蚀了它往日的丰姿,但却佐实了那段美丽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虽说现在不像过去那样香火鼎盛,但仍承载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翼。</h3> <h3>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头节”,又名“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h3><h3> 民间 祭祀祈福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h3> <h3>精彩回放</h3> <h3>云龙祈雨盼抬头,悍马加鞭催望眼</h3> <h3> 二月二,在建宁乡举办第一届民俗文化节之际,建南村在国宝济渎庙举办了建南村第一届“祭水祈福”大型民俗活动。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许多群众纷纷自发出资义捐,一些群众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舞火龙、煮金豆、打路花、舍义粥。为了弘扬德善文化,他们除了自编自演本土历史民间典故《状元谢师》,开展“弘扬德善文化,倾心施舍义粥”活动外,还请高平梆子剧团前来助兴;为了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事业发展、生活富庶,他们祭水神、祈风雨,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祝福建南村的明天更美好,他们众志成城,自发集资打铁花,放焰火共同祝愿,欢欣鼓舞。一场场精彩节目、一段段精彩瞬间、一串串欢声笑语、一件件感人场面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回忆!我有幸参与这一重大盛事的全过程,深感荣幸。活动过后,收集了部分视频与图片以作记忆。</h3><h3><br></h3><h3></h3> <h3> 浩浩荡荡的祈福祭拜队伍,宛如一条长龙,绵延几千米。祭拜队伍各个方队列队整齐,在乐队和旗队的引导下有序前行,建南村民间舞龙队紧随其后,为祭祀活动助阵加威。祭拜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令人振奋。</h3> <h3>祭品上“五谷丰登”字样承载着百姓祈福的美好愿望</h3> <h3> 是日,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八方宾客、汇聚于此、济渎庙前,音乐回荡,仪式井然、庄严肃穆、信男善女、祭水祈福、敬香叩拜、恭敬有加。</h3><h3> “八音会”、舞龙队,助阵参演,一幅锣鼓响喜庆,金龙舞图腾的美丽画卷。</h3> <h3>工作人员将平安水 倒入 庙内济水池</h3> <h3>参加活动人流如潮</h3> <h3>春耕夏耘祈丰收,<br></h3><h3>金龙舞出太平秋。</h3> <h3>精彩回放视频</h3> <h3>一锅热腾腾的义粥,温暖了乡里百姓。</h3><h3><br></h3> <h3>舍义粥,送温暖</h3> <h3>《状元谢师》情景剧,纯粹的村中百姓演员,乡土方言,再现本土历史人物郭东感恩谢师情景,演绎德善文化,弘扬人间正能量。</h3> <h3>鸟瞰智积寺</h3> <h3>大红灯笼装点的明清古镇一条街,处处保留着它那份厚重与沉稳,掩饰不住那份沧桑与久远。夜晚,节日的灯光鲜了古街,一条街显得更加古韵悠长,典雅美丽。街两旁的灯盏静谧安详,为活动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隆重。</h3><h3><br></h3> <h3>广场上祭祀祈福灯盏与舞台前富有寓意的大型花灯展交相辉映,别出心裁的造型和摆放无不透露出人们用意和匠心,不光是认真更多是虔诚。</h3> <h3>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打铁花队伍,用打铁花,放烟花方式以示庆贺,表达他们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和希望。</h3> <h3> 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活动的全过程,感动之余,更多感受了建南村在活动中所表现出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和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h3><h3> 在此,衷心希望勤劳,善良的建南人民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干群一心,开拓进取,发奋有为,利用好中国传统古村落这块金字招牌,拾起乡愁记忆。充分发挥古村文物古建众多,人文底蕴深的独特优势,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德善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走的更远。</h3><h3> 祝愿建南明天更美好!</h3>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