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还是唯物——浅议刘谦的魔壶暨王阳明的“心学”的哲学观点

享有扇壶

<h1> 有人会问:你一个学工科的,怎么琢磨写这类文了?我告诉您,那是遇到事儿了!要不是有人提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老人家就可能不回去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要不是抗日战争遇到艰难,也可能不回去写《论持久战》。<br> 大家都看过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刘谦的《魔壶》魔术表演,请观众倒入白水,随着一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刘谦依次在水壶当中倒出红葡萄酒酒、白葡萄酒、啤酒、牛奶、咖啡、甚至还倒出了豆汁儿。而且是先让观众说想要什么,就能倒出什么。之所以称“奇”,是因为其识图颠覆了人类的认知,也就是要说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这些大家都看到了,但这肯定不是真的。魔壶,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想法。之所以叫“魔”术,就是它不在“道”上。<br>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有人认为他不仅是唯心主义,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br> 百度上对唯心主义的解释是:它是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r> 而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br> 我不同意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的说法有以下原因:其一,从王阳明《传习录》中得出的耳熟能详反映王阳明的思想这样四句:<br>1、无善无恶心之体(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3、知善知恶是良知<br>(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4、为善去恶是格物(多做善行并去掉恶行是按照对真理理解的行动);<br> 这里面的“心”就是现在公认的“头脑”,头脑本身是物质的,由脑细胞神经系统所构成;而后面的“意”、“良知”都属于意识范畴内的东西了;最后的“格物”,显然又回到物质范畴来了。所以完整的说,是从物质到意识又回到物质上来的,怎么能片面的去说是唯心主义?<br> 其二,王阳明的心学其核心有三方面: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br> 心即理:即,心外无物;只有进入我认知的东西才有意义,强调“我”,强调“我”的中心地位。这乍一看貌似“唯心”。<br> 致良知是整个的过程,寻求事物规律的求知过程;知,就是认知,而认知可对可错,求到真正符合事实的规律的,才能升华为“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要尽力寻找事物运行的真正规律,并掌握它。<br> 而知行合一,强调了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对于一件事物,不是你认为知道,就真知道,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其正确性,到底是片面还是全面?如果实践和你主观认为知道的不一致,那就不是求到了“真知”,所以,知和行本质上是对立统一体,知是意识范畴,行是物质范畴,知行合一才能求到“真知”,从而达到致良知。所以,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总得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应该是落到唯物上的!<br>  那么前面春节联欢晚会刘谦的魔术,到底如何揭开谜底“致良知”呢?很简单就是用秤,去称重;先承重计数。然后让他尽情的去倒,倒到什么都没有了之后,再称重,这时才是真正空壶的重量。这之后,再往里倒水,让他按照你的意愿,他还能不能倒出葡萄酒……<br>  其实,人们总将“修”、“齐”、“治”、“平”,挂在嘴边,这与曾文正的亲身成功实践不无关系。<br>  但是,“修齐治平”是外修,而要进行外修前,还必须先进行内修,这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这就是<br>《礼记‧大学》中的八目。</h1><h1> 请允许我以“八目”作为本文的收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1> <h3>郑重声明:此美篇文章为原创,图片来自网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