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家教篇之传承篇:永远的丰碑——回忆我的叔父二三事

实实在在,克己守心❤️

<h3>  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座木桥,我在这头,学校在那头;长大后,才明白老师也如一座桥,懵懂的我在这头,成熟的我在那头。</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题记</h3> <h3>  我的叔父陈道有1938年生人,浙江云和县崇头镇后垟村人。他一生与香菇结缘,因靠香菇吃饭,因靠香菇吃亏,也因他对香菇的热爱与执着而使他的人生从贫困潦倒走向事业的顶峰。由于他在香菇(食用菌)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勤奋工作和所作的重大贡献,在我的祖藉地浙江云和,当地菇农亲切地称他为"菇头"。</h3><h3> 1957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波及我的家乡,贫瘠的土地,荒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政治成份的不及格,饥荒大家。为生命计,他兄妹六人只好弃家流浪逃荒逃生,我家先是流落到浮梁县(原蛟潭区)福港公社(今蛟潭镇)胡家村寮山深山老林,后又浪至浮梁县(原鹅湖区)渭水公社(今王港乡)金山村茅山农茶组西湖田深山。父亲不识字,加之家母去世极早,我父独自拉扯着我兄妹四人流浪谋生。在困苦求生,每遇难事之计,父亲总念及“三叔”、“三叔”,故年幼的我们对其有印象及早。</h3> <h3></h3><h3>  </h3><h3> 1987年,我已就读景德镇三中,他也因德高望重,已被广大菇民推选为浙江省云和县驻景菇民委员会主任,我因此会经常去景德镇火车站他的办公地点去探望他。他亦时常送些信笺和笔墨给我习字,叮嘱我要好好读书,要爱惜纸质,告知我没文化的困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叔父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地点去,翻出我习字本上的一个字来,问我是个什么字,待我回答完后,他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人’字写成‘入’字了。自然,这样一改,的确比较的似乎好看些,然而文字不是图画,多一点少一点,意思就不同了,祖制之法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的。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书上那样的写和练。”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字还是我写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h3><h3>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我把名字改了,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为什么改,还叹息道,“名字为什么随意改呢?”</h3><h3></h3><h3></h3> <h3>  他因事忙,偶尔也会让我帮其写工作总结。阅必,他说:“你的行文要做一定改变的,我们做事情的人很忙,不一定喜欢长文。你可以看看政府公文,文字不多,几句话就说清楚一件事情了,要将书本知识用活来。”以他小学没毕业的文化程度,说出如此富有工作意义和见地的话,令当时书生意气的我,直觉汗颜! </h3> <h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因染疴在身,他得知后,携全家来电、来信,力邀我去其家治病调理。在其家生活期间,他在百忙工作之际,陪我去县中医院找大夫看病。在这种更近距离的接触中,他高超的处事方法,极佳的办事效率,处处注意社会形象,高尚的人品,给我极深的印象。一次他所在村有户人家开了录像厅,他父子三人去观看录像,经营者觉得他们是德高望重人家(彼时他的长子已位居乡长之职,次子已学医有成,他在县府有职,并在广大菇民的力谏下有了自己的商业事务),便要免去门票,叔父坚持补上,回来他说,我们不要一点小事,被人说闲话,把名声败了,别人做点生意也不容易的!眼见他家每天人流不断,门庭若市,找他办事,处理问题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居高自傲,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官贾人家,他总能自如和悦对待,令我钦佩不已。</h3> <h3>  他听说某世家有务处理不很妥当,为着好的遇见,他主动携妻与子,屡费言辞,居间调整,不怕艰苦。在此期间,他即顾及礼法,也顾及事实,亲历亲为,调查取证,言辞婉转,高膽远嘱,说事有理有据,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他列说及县域某人某家因祖藉房产在政府征收之列。面对飙升的利益,家人因此分割不均,在政府规定时间内未达成内部协议,最终被政府强行无偿征收事,叮嘱大家要搞好团结,要有格局有眼光,要善于处理内外部关系,要抓大放小,要有人情观点,要懂得社会游戏规则和家庭内部规则的不同。他的耿耿教诲,来自于实践的真理成为他亲朋社会生存的法宝和处世中定纷止争的定海神针。亦为事人应对日后环形情境打下良好的起始、应时、成长基础。</h3> <h3>  叔父穷尽一生,为亲情、乡邻、县域谋福利谋发展,将故里传统香菇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云和县的支柱型产业,无数村民因该产业而发家致富。</h3> <h3>  在浙期间,由于自身修养学识不够,言行诸事末必如人所愿。我离浙回赣后,他从没言及我的不好,却总念及我的健康和我的处世本领,顾虑我成家、谋生大事。只要听说有好的生产经营谋生项目,即会告知于我。后来赣期间,不避贫寒,屡携婶婶来我小店,指点我商业经营中的不足,指点我商业中的谋生之道。回浙后,只要有好的,他认为适合我的生产经营项目,即屡屡来信来电尽告于我。我却因诸事每每疏于回应,于今想来,莫免唏嘘!</h3> <h3>  他一生助人无数,惠及亲邻,故里,社会。无论何人,只要知晓其者,无不翘指称赞。</h3> <h3>  即便一生被人褒奖无数,以我侄辈,其实知之甚少,性格中饱含着中华民族子民内敛低调的处世品格,给后人极好的影响。</h3> <h3>  2008年,他七十大寿,我回乡贺寿。彼时他已将手头商业事物交于子女打理。本该清闲的他,还要去电视台接受釆访。在钦佩之余,心里总觉哪里缺了点什么,想表达点什么。现在想来,按中医观点,人到一定年龄,体内阳气(支撑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渐减,要想真正健康且长寿,以他如此高龄,只有达到人退(休)心亦退(休)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养心养身之长寿法宝。一则彼时的我孤陋寡闻,未如今天常常阅读中医书藉,二则他一辈子工作惯了,真正的停歇可能也是件难事。以至于他晚年病魔缠身,而我有因未尽提醒之职,乃至心存块垒,于我于他都是件憾事!</h3> <h3>  2012年3月5日,叔父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6岁。生病住院期间,当地有关领导、亲朋好友及一些菇民前往慰问,逝世后各界群众200多人前往悼念,哀荣备至!</h3><h3> 他的一生,阅历丰富,事业多彩,成就显著,历史已留下他精彩一页,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怀念他!永远怀念他!</h3> <h3>   如今他的子孙辈各事业有成,在商在官,都恪尽职守,恪守本分。禀承他的遗志为人处世,教育和影响后人。2017年、2018年,我两兄因疾劳成疾,相继疫去,受过他良好影响的他的子辈,几次入赣探视,极尽亲情绵薄之力,令我们感动不已。</h3> <h3>  他和他家人写给我的信,我曾经和一些重要书藉一并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辗转搬迁的时候,连带书藉一起失去了,如今怀念只成空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工作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阳光开朗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鼓励的话来时,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坐下吸根烟,再继续做些看似重复单调实则非常重要的事。</h3> <p class="ql-block">  ……………………………………………………………………………… ………………………………………………………………………………………………………………………… …………………………后记:驻笔此刻,我仍意犹未尽,以他光辉一生,用我之拙笔不可能逑尽!奔涌的思绪里,冰心先生的《小桔灯》仿若一股清流激荡而出!叔父一生业绩无数!助人无数!尽管许多事未如他生前所愿,但他却是他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乃至今天的我们前行路上的小桔灯!并此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谨此,我截取先生的文章片断以作后续,聊以自勉!</p><p class="ql-block">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p><p class="ql-block">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p><p class="ql-block"> 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泪水在我眼中打转……</p><p class="ql-block">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p><p class="ql-block">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p> <h3>——————————————————————————</h3> <h3>  以下照片部分是他赠予我的生活照,部分来自他子女及生前工作单位保存的工作照。</h3> <h3> 2019年初腹稿,2019年3月16日定稿。有谢于同辈及晚辈的大力支持,协助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学习,努力成长,将先辈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发扬光大,为社会及家族的成长进步尽绵薄之力!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陈志远(陈遗生)作于江西景德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