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组团式” 援藏教育人才系列——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数学老师林文婕

巴宜区中学工作组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雪山圣水改变了“卓玛”</b></h3><h3>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人们向往这里壮丽的雪山,翠绿的圣湖,还有高原草场上美丽的格桑花和成群自由漫步的山羊、牦牛;这里,湛蓝的天空有孤独高飞的鹰,有高耸的布达拉宫……。难怪各大旅游指南上把“西藏”列为“一生中必要去的地方”。</h3> <h3>  为了让西藏更好地发展,让藏族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2016年起,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组团式教育人才进藏参加教育援藏工作。林文婕老师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在林芝市巴宜区中学进行了为期3年的教育援藏工作。</h3> <h3>  匆匆3年,林文婕老师不忘初心,信念、勇气犹在!援藏3年,林文婕老师用了五个词来概括:适应、尝试、融入、收获和改变。</h3><h3>  适应:参加教育援藏除了生活上要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和饮食,工作上也得适应这边的作息时间、授课方式、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西藏地区同样使用北京时间,但人体的生物钟跟广东地区存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差。所以,来到这里工作的第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需要“倒时差”——从广东的作息模式调整到西藏的作息安排。</h3> <h3>  要正常开展教学工作,最让林老师感到紧迫的应该是授课方式上的适应。虽说教材、考纲等与内地一致,但课堂教学是一项师生双向活动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的主体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因此,来到这里的备课便要调整自己,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备学情”。</h3> <h3>  在国家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基础上,藏族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个别学生书写自己的名字都有点困难。与内地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每一位援藏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林芝市巴宜区中学的援藏教师把导学案教学模式引进来并加以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现已编写出更适合本地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提高的教学质量。林老师在援藏期间也积极参与了导学案的编写和推广工作。</h3> <h3>  尝试:在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要么是被动地接受,要么是主动地尝试、主动地适应。林老师进藏以后,积极尝试与援藏团队中的成员沟通联系、积极尝试与当地学校教职员工的沟通联系,积极尝试与藏族学生和家长沟通联系。</h3> <h3>  对于文静的林老师来说,大胆尝试,大胆沟通,很不容易。为了完成教育援藏这个伟大的任务,林老师努力走出自我,走向大家。此时,援藏团队团结友爱的氛围熏陶了她,藏族同胞善良淳朴的性格感染了她,让她一步步的敞开心扉,变得开朗,融进援藏团队、融进巴宜区中学。</h3> <h3>  融入:初到西藏工作,自己是个“客人”。要开展教育援藏工作,自己要做“主人”。林老师经历了适应期、尝试期,慢慢找到了归属感。在工作上,她认识到,大家都是巴宜区中学的老师;生活上,她有点“享受”这里的生活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援藏任务,林老师越来越主动地融入到工作环境中,特别是日常备课、课堂教学;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做好融入本地学生中去的工作。</h3> <h3>  她认识到,只有融入本地的教学氛围,才能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生活、工作适应了以后,林老师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每当跟几千里外的亲人或同事谈起林芝的时候,林老师不觉多了一份自信和骄傲。心底里想,在青藏高原,在西藏,在林芝,我终于挺过来了,我还过得很好很好。</h3> <h3>  收获:林老师觉得走出家乡,来到林芝,不仅仅是视野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有了一番独特的经历,更是在生活工作各方各面都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参加教育援藏,收获的是一份难得的藏地之旅的情怀,收获的是比内地同事更多更高的见识,一种对西藏独特文化和民俗的见识,收获的是一份人生长河中难忘的高原生活阅历。林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激发这里的孩子奋发前进的动力,引导他们掌握更丰富的学识,引领他们了解外面更大更宽的世界。林老师更希望在巴宜区中学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h3> <h3>  改变:离藏留什么?这是进藏时团队提出的问题。林老师有了自己答案——3年援藏,援藏老师们与西藏老师共同奋斗,相互融入,成为挚友。林老师自己,也从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变得热情开朗了。在广东,林老师好像一株可人的含羞草,在高原,林老师蜕变成了绽放的格桑花!</h3> <h3>  林老师的经历给我们一个启示:想为西藏的教育做点事情,请参加教育援藏!想经历一次高原独特的人生,请参加教育援藏!教育援藏需要你、需要我、需要他!</h3>

援藏

老师

教育

西藏

林芝

工作

尝试

学生

融入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