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故土的眷恋。铁路新线建设的职工子女大多数对故乡的记忆不多,因为从小就随父母东奔西跑,过着流动的部落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2年7月,我父亲参加完焦枝铁路建设,转战枝柳铁路后。我家从河南南召县铁路工地搬迁到河南信阳,因为单位在信阳建设了家属基地,让职工家属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让职工子女不再流浪、有学上。铁路家属基地是建在京广线以东的羊山,羊山是个地名,开始叫羊山基地,后改名铁路新村。家属区占地估计300余亩。周围是前进公社光明大队和幸福大队。家属区布局,是以一条马路为中心,马路两边盖房子。房子有20余栋,每栋20多户,空心砖墙结构,上下两层,每家有30~50平米不等。家中没有卫生间,只能用盖在户外的公共厕所。夜里方便时,家家都备有马桶,第二天清晨再端到公厕倒掉。厕所旁有一水塘,成了大家洗涮马桶的地方。家属区的人有东北的、湖南的、四川的、陕西的、河南的......,家属委员会每周要组织一次大扫除,由每栋楼的组长负责召集,家家户户都出来打扫卫生,开水管、冲水沟。到了夏天,家属委员会还要统一组织大家烧艾蒿草,熏蚊虫,记得有一段时间社会治安不好,家长们还要手持棍棒轮流在夜里进行巡逻,号称五处棒子队,震慑了坏人,维护了家属区的安全。我们这些孩子就在五处子弟学校上学,老师们都是从工地上的选拔抽调来的。学校在一栋平房过度了一年多,后来在家属区后面山坡上,盖了一栋三层楼的校舍,还修建了操场和跑道,小学在一层,初中在二层,高中在三层。就这样我们结束了随施工队伍到处流浪的吉普赛式生活。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应该是七五届,当时学校还是很红火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大家回信阳过年就成了天天盼望的事,信阳也成了难以割舍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随着孩子们一茬茬地长大,七七届以前高中毕业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七八届以后的毕业生取消了上山下乡,为了就业大多数去皖赣线工地当了知青,后来转正;到了八六年最后一批顶职入路后,单位基本上取消了招录工人。当然也有考上了大中专院校继续深造的,也有进工厂当工人的。有很多老人陆续随儿女在外地生活,家属区和学校往日的热闹场面也随之衰减,学校八十年代未就停办了,家属院也慢慢成了老人独守的巢。</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想起信阳家属大院,总有一种温暖升起,多么亲切,多么美好。家属院家家户户微弱的灯光,就是我们心中的暖阳。前不久,得知五处信阳家属基地因城市发展需要,这个城中村很快就要拆除了。听到这个消息,让我思绪万千,心中不免有些伤感,回想起在河南信阳生活的很多往事,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走过繁华的都市,去过许多富足的地方,但我还是热爱我的故乡———信阳……</p> <h3>学校教职员工合影,你能认识几个老师?</h3> <h3>搬家到信阳前的合影留念。</h3> <h3>印象中学校就组织了一次军训,那是第一次手握钢枪。学校在部队请来了三名解放军,个高的那位是一名排长。立正、稍息、齐步走,你别看小小的年纪,训练的真不错。</h3> <h3>扛枪的动作多标准呀,你看脸上严肃的表情,个个都想去解放台湾。</h3> <h3>毕业季都会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大家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怀惴志远,自食其力,都是追梦人。</h3> <h3>每年六月初都会帮农民收割麦子,向贫下中农学习,收获的快乐很多!</h3> <h3>很多合影都在这棵梧桐树下,不知现在还有没有?</h3> <h3>那时学习小组也讲究男女搭配。</h3> <h3>每年学校都会组织运动会,鼓号队走在第一方阵,各班级列队从学校出发,围着家属区走一圈,高喊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场面好不热闹。</h3> <h3>运动员代表发言一般要选优秀的红卫兵。</h3> <h3>擎旗手一般要选班级中个高的,长的帅的。</h3> <h3>课间广播体操最喜欢做体转运动,借机可以看看旁边的女同学。</h3> <h3>向荒山进军,向荒山要粮,农业学大寨,炉灰鸡粪可没少往荒山送。那时荒山现在成了信阳市人民政府和百花园。</h3> <h3>毛主席去世那年,我才十三岁,心里很难过,哭的很伤心……</h3> <h3>这个地方经常去,谁还记得这是哪里?</h3> <h3>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很怀念那个时代,更难忘那个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