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人打小就有梦想。出生在60年代、成长于70年代的我,少年时的梦想就是想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像大伯家的二哥一样,穿军装,戴红花,被全村人敲锣打鼓的欢送,先从村里坐着大马车送到公社,再乘大卡车去县里,最后还能坐上几天几夜的大火车呢! </h3><h3> 当兵不仅自己光荣,家里也跟着沾光,平时村里对军属有照顾,经常有干部慰问不说,有时一觉醒来猪圈里的猪粪早已被人起了出来。过年时小学生组队敲锣打鼓去拜年,干部们给家里还贴上大奖状!尤其是探亲回家时,可威武了,一身绿军装,加上鲜红的领章帽徽,迈着军人步,见人敬礼又握手,让人羡慕死了!这时候半村的孩子大人都去看望,大人们抽上一颗香烟,拉些部队生活话,孩子们可不管这些,蹭着土炕沿,就等着兵哥哥早点儿给发几块糖嘎达。</h3> <h3> 儿时的向往其实主要是那一身威武神圣的绿军装,再加上生命颜色的“三点红”,总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上学后语文课本里都有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和董存瑞的英勇壮举,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才真正产生了长大当兵的军人情结。</h3> <h3> 我们那一代人是看着《鸡毛信》、《地道战》、《英雄儿女》等革命影片长大的。影片里许多的大英雄、小英雄时刻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李向阳作战的智勇双全令我们推崇万分,海娃往羊贝贝里藏鸡毛信的果敢让我们折服不已;侦察兵郭锐的势不可挡凸显军人浑身真气,潘冬子的沉着自如成所有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所以至今许多镜头、许多的台词还能一一道来。</h3> <h3>1、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平原游击队》<br></h3> <h3>2、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地道战》</h3> <h3>3、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小兵张嘎》</h3> <h3>4、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儿女》</h3> <h3>5、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h3> <h3>6、头可断,血可流,我们的意志是打不倒的!—《烈火中永生》</h3> <h3>7、不见鬼子不拉弦—《地雷战》</h3> <h3> 甚至连一些反面角色的台词也成了当时的口头禅。</h3><h3>1、 高家庄的地道,高,实在是高。—《地道战》</h3> <h3>2、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地道战》</h3> <h3>3、 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八路军给我找出来!—《地道战》</h3> <h3>4、 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南征北战》</h3> <h3>5、 我胡汉三又回来啦!—《闪闪的红星》</h3> <h3>6、 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闪闪的红星》</h3> <h3> 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英雄的壮举总让我不时去学习模仿,即使玩打仗,也不愿当汉奸,都爱扮英雄,是这些英雄模范激起了我长大了去当兵的强烈愿望。</h3><h3> 时光流失,年岁渐长,在日复一日的嬉戏玩乐中,年少时的很多梦想都渐渐地被现实所粉碎。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在父母每日的无尽唠叨中,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改变命运的考学上,最终当了一名师范生。</h3><h3> 虽然今生未能实现当兵的愿望,但这一腔热血却始终没有冷却,它依旧在默默地流淌,在某些时刻还会强烈地冲击我的胸膛。想起王成,我就激情满怀,想起飞虎队刘洪,就想跑起步来追火车,想起董存瑞,我就想举起炸药包,想起杨靖宇、赵一曼,就恨日本鬼子牙根响!</h3> <h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从军梦未能实现实属今生一大憾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只能期待后生。余生能做的也就剩多赞英雄豪壮举,空羡强兵铸军魂了。</h3><h3> 但无论怎样,今生我并不会崇拜达官显贵的权势和财富了,我崇拜的依然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担当的风骨,那种铮铮铁骨、宁折不弯的军人特质和气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