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七十年代幼儿园</h3> <h3>七十年代孩子们照片。</h3><h3><br></h3><h3>亲历的事总不会忘记,美好的事情总会想起。</h3><h3>一九七三年,我抱着三四个月的儿子来到大港油田(当时叫641厂)。当时是荒滩一片,风沙迷漫,一下雨盐碱滩上难行走,脚底下粘的泥土一片片,没有胶鞋出门难。喝的水又苦又咸。</h3><h3>荒滩盐碱地之处,恶劣的环境下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地下有储藏量丰富的黑色黄金—一石油。祖国的发展急需石油,地下石油的开采需要艰苦的付出。所以当时油田有一些好的福利政策。油工职工除每月工资,还有十二元的野外津贴,社会很公平,工人们很知足。我来后没几天就给安排了住处,房内配有双人床,还有床上铺的草垫,一张桌子还配两个凳子。上班时把四个月大的儿子送到托儿所,阿姨们都很好,拉了尿了及时换尿布,渴了给喝水,饿了给喂奶,哭了给哄一哄抱一抱。不用耽心孩子受虐待。照顾的好还不用花钱。</h3><h3>大儿子两岁半来这里后,送到全托幼儿园,星期一送去,星期六下午接回家。在里面吃住由阿姨负责,不用家长担心。孩子在里边挺高兴,。吃住玩的都挺好,只交饭费。很小培养了自力能力。那时幼儿园学唱的歌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从小教育孩子拾金不昧。培养好的道德品质。</h3><h3>该上学了,家长把孩子领到学校,认认上学的路,认识老师,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不用管了。放学不用接,脖子上挎着钥匙,自己回家,有的弟弟跟着哥哥,姐姐领着妹妹。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到外面和小伙伴开心的玩。学习没压力,不耽心被丢,被拐卖,被车撞。家长安心工作。</h3><h3>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上学有补助,毕业算干部。考上了技校,毕业分配工作,一上班算三级工。没考上的全给安排工作。</h3><h3>考上高中,上完大学回来安排更好的工作。所以那时上学都没压力。老师教书育人,把渊博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根本用不着课外辅导班,补习班。各行各业,每个人都专心至致,一心一意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h3><h3><br></h3><h3>,</h3> <h3>孩子长大结婚,单位给分配住房,并配备做饭用的天然气葵花炉。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干净方便快捷。水电气全不要钱,缺个灯泡灯管的单位去领。生病了,在单位拿张三联单(结账用),到医院,医生耐心详细的询问病情,对症下药,给一小代药,吃了很快见效。个人不花一分钱。全由单位结账。每个月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资,虽然月月光。生活紧张却没有压力,没有后顾之忧。因为看病,孩子上学就业,结婚住房都不用担心。</h3><h3><br></h3> <h3>为了解决己婚石油工人的两地分居,工龄长的可把家属调来,没工作的安排在家属管理站上班,孩子们安排上学,够十六岁安排上班。这样的好政策让大都市的单身职工很羡慕,很多人为了孩子,抛弃繁华都市的工作,千万百计调到油田上班,为的是和家人团聚,给孩子安排工作。甘心情愿来这荒滩奋斗。</h3> <h3>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青山依旧,花好月圆。</h3><h3><br></h3><h3>艰苦的环境,好的福利政策,凝聚人心,激励工人们在这风沙迷漫的荒滩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一个个困难,攻克一个个难关。那时干部党员带头干,以身作则当典范,遇到困难冲向前。工人们競競业业,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为祖国的石油工业拼命工作。为改变荒滩面貌努力做贡献。</h3><h3><br></h3><h3>经过几十年的顽强拼搏,百里荒滩换新颜。兰天白云下,崭新的楼房一排排,漂亮的小区一片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改革。福利分房改成商品房。学校归属大港教育局,医院实行自负盈亏。全免的福利全部取消。改革需要每个人自强不息,不断的学习进取,自力更生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的繁荣,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道德觉悟的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廉洁,贪腐分子的不断减少,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免的福利一定会重现。共享社会,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梦一定会实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