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胡基”儿时的回忆

味香纯李家凉皮

<h3><b>“胡基”是咱关中地区农村建墙盖房、盘炕、垒墙等等,基建最重要的廉价材料——土坯。起源时间历史已经没有明确的年代考证……</b><br></h3><h3><b> 时光如梭,一转眼打胡基的年代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年轻人压根就不知道是啥了?作为七十年代以前的人,才知道打胡基的过程……</b></h3><h3><b> 打胡基,既是一项苦力活,没有力气的人无法完成。又是一项技术活,不懂窍门只有蛮力的人也无法做好。</b></h3><h3><b>打胡基分步:</b></h3><h3><b> 第一步——工具</b></h3><h3><b>胡基母子,长方形的方木做成。</b></h3><h3><b>青石板,必须一面光滑。</b></h3><h3><b>石杵子,由光滑青石杵头和竖杆木柄组成。</b></h3><h3><b>草木灰,一般都是用农村农作物秸秆烧炕后的残灰粉。</b></h3><h3><b>第二步——材料</b></h3><h3><b> 选场,选时</b></h3><h3><b>打胡基要选好场地,看地势平场子有学问,要选择地势偏高水浸不到的地方,要垫踏实拍平,两头略高一点,这样的摞子不易倒塌,上边盖些东西,下雨不积水湿不了胡基。</b></h3><h3><b>摞胡基的场子,胡基摞要距石板恰到好处。远了,来回多跑路,费力、费时;近了,摞不了几垛,又得腾场子,误工误时。摞子的道路要畅通,方便运输。打胡基时间一般都是在春夏季节,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干的快。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土冻不宜。</b></h3><h3><b>第三步——打胡基</b></h3><h3><b> 打胡基的土质和湿度是胡基最重要的一关,土质一般分为红黏土和黄绵土。</b></h3><h3><b>红黏土配水比例一般为30%/40%,水分比例大胡基立不起,反之太干已烂。</b></h3><h3><b>黄绵土土质松散,配水比例大致为50%/60%,水分比例稍大,水分少不宜成型。</b></h3><h3><b>一般打胡基都是前一天下午根据土质湿度配好第二天的土方量。</b></h3><h3><b>开始打胡基,必须把青石板垫实在,放上模子,抓一把草木灰先撒四角再中间,填进三锨黄土,拍光,双手扶住杵柄纵身一跳,双脚尖直踩模具前角后滑半步双脚跟往后踩模具两后角,然后起单脚从中间前后两踩,这时模具内的虚土实在下来。同时双手抓石杵子柄,由中间狠捶两下(一捶一点实则四下),模具四角捶四下,再由前用石杵子轻点,最后是落脚,双手扶住杵柄双脚在模具边棱前滑瞬间后滑之时一个后脚跟便打开模具开关。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犹如一个舞蹈演员,潇洒自如、次序井然、步伐有序一招一式,准确轻巧,干净利落。</b></h3><h3><b>古人总结为:三锨、六脚、十二个杵子窝窝”。</b></h3><h3><b>第四步——摞胡基</b></h3><h3><b> 摞胡基看似简单,其实摞起来还讲究技术,有的人会打不会摞,往往刚摞起转身就倒塌。起胡基时,两手指顺着胡基两侧垂直⊥提起(注.新胡基坯子没有凝固不能平端起,容易折断),第一层整齐码放,两头基础加固,第二层斜放角度30°度压中拉两侧顺次压放。第三层斜放角度反向码放,以此类推到结束。行家总结:“会打不会摞,不如静静坐。”</b></h3><h3><b>这基本就是咱关中地区打胡基的过程了。</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时代在飞速发展、变革,多少古老的、传统工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生活的浪潮之中。今天,胡基早已退出了建材行列,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的只有那遥远的记忆……</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