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b> 改造现行的课程方案是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课程适宜性的重要策略。要不断地提高课程的适宜性,就要基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从年级组审议的课程中找到生长点,生发班本化的课程。结合周计划表的改革,在年级组审议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根据本班孩子的水平、特点和兴趣、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 3月12日通师二附幼儿园全体教师开展了课程班本审议情况的分享,老师们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找寻新的启示,开展新的探索。<br> 老师们围绕周计划的制订分享如何修改、调整、思考的:</h3> <h3> <b>黄李云老师</b>以第三周的周计划表填写为例,重点介绍了大三班如何挖掘节日资源,生发新的活动。老师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将“怎样为妈妈过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思考、计划、准备怎样为妈妈过节。生成的活动分为三个环节:<br> “妈妈有爱”:说说平时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也说说自己是如何爱妈妈的。了解妈妈照顾自己付出的艰辛,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同时学会懂得关心爱护妈妈。<br> “妈妈有礼”:幼儿思考妈妈喜欢什么?我想为妈妈制作什么礼物?活动前,孩子制订计划书,和老师一起搜集、整理所需材料。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书,有选择性的挑选材料,亲手为妈妈制作了与众不同的礼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在一旁静静观看着孩子忙碌的身影,欣喜地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也感受到孩子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直言这是最珍贵的礼物。<br>整个活动从活动前的策划、筹备到活动中的表演、制作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是幼儿主动参与,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真正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br> “妈妈有福”:欣赏到孩子的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妈妈心里暖洋洋的;尝到孩子亲手包的春卷,妈妈嘴里甜蜜蜜的。眼福、口福都让妈妈感受到孩子们纯真的爱,也欣喜的看到孩子接受爱的同时,学会了付出和回报。</h3> <h3> <b> 万小燕老师</b>制订的周计划详实、细致,并根据本班情境活动实施的情况将周计划表进行二次调整、修改。<br> “情境目标”参考课程主题目标内容,同时根据本周情境活动的开展进行调整,增加或者删减,使其更具针对性<br> “小组学习活动”万老师在年级组集体审议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孩子的已有经验强化了二次备课,让学习内容、方式更适合本班级幼儿的能力水平,同时注重提问的设计,提高是有互动的有效性,使情境课程体现班本化,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br> “相关经验”主要根据一周活动所需经验准备和适合班级幼儿能力特点的节日教育等内容确定,一日活动中其余环节的内容安排都建立在分析前一周孩子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层次性的新要求。</h3> <h3> <b>钱晓云老师</b>制定周计划表时根据本班情况,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主题性,另一个是层次性。以晨间锻炼“平衡”为例,四周中同一个动作的发展如何来凸显渐进性,如何遵循层次性与递进性的原则。<br> 第一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是地面的线、木板以及平衡木。从沿着地上的线行进到走会轻微摇晃的木板最后到有30公分左右的平衡木,这是一个难度的递增。孩子们的练习是集体练习以及自由选择结合,集体尝试,了解各自的水平,分散选择,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同时老师通过观察会鼓励孩子慢慢尝试高一个难度的项目。<br> 第二周:通过第一周对于幼儿平衡能力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材料进行调整,难度升级,地面线头由短直线改为长直线,木板通过木架的组合增加高度等等,在项目的设计上相较于上一周难度有提高,逐步促进幼儿平衡方面技能能力螺旋上升。<br> 第三周:在前两周练习的基础山,地面的线从直线变成了弯线,高空的平衡桥的高度提升了,另外还会添加上两个用木板组合起来的斜坡以及两个便于幼儿练习跨越的小木架。一个组合形态的平衡训练便完成了,孩子们先经过前阶段的走弯线、走单一的独木桥训练,慢慢尝试这一个由斜坡、木架和高空平板组合的游戏材料,在保持自己平衡的基础上,孩子们还要尝试走斜坡以及跨木架。<br> 第四周:前三周主要进行的是走与平衡的结合,让孩子们走线,走平衡木,走木架桥。本周再次调整游戏材料,使用彩色圆壳,让孩子们趴在彩色圆壳上,手脚全开始尝试着改变体位的平衡训练。腿向外伸直,调整自身的平衡,尽量使自己的手脚不会接触到地面,或者站在彩色圆壳上,边走边转,单脚站立,向前伸腿、向后抬腿等等,这便是有别于一贯的走式平衡,通过改变体位来进行的平衡动作练习。<br> 从这四周的幼儿平衡练习,我们看到晨间活动中某一动作发展的一日纵向的递进性、周与周之间的层次性以及同类训练游戏的内容的多样性。教师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以及平衡游戏的完成情况来不断向上,不断超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体现以幼儿为本位,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h3> <h3> <b> 马晶晶老师</b>介绍为避免等待现象,在周计划表模版的基础上,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具体情况,对环节和时间做了二次修改,提高幼儿一日活动的效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 吴燕宇老师</b>分享如何把游戏化精神贯穿于晨间锻炼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可塑性大、可变性强、能自由组合的户外活动材料,幼儿结合动作训练,自由组合运用材料,挑战不同的难度。以“平衡”为例, 教师在游戏场地的四周布置了平衡木、高跷、椅子、勇者之路等有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幼儿可以充分选择自己游戏的同伴和游戏材料:玩简单的踩高跷、走平衡木,或挑战较难的玩椅子、勇者之路。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水平,创造性地将游戏材料自由组合,满足幼儿自主掌控材料的需要。如踩着高跷过平衡木,增加游戏的难度等。充分彰显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他们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获得多方面的发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b> 徐颖怡老师</b>交流生活活动中午餐、散步、午睡环节思考:遵循三个原则:1.常规养成循序渐进。2.充分挖掘园内的资源开展这些环节的活动。3.根据情境主题和季节状况安排这些环节的内容,使之与主题结合,更具整合性。趣味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活动,改变了他们被动的等待的现象。</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青年教师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在区域备课中的一些思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b>张陆雯老师</b>介绍了自己在角色区中引导幼儿自主创编游戏情节的尝试;<b>任天晴老师</b>分享了如何让游戏和自主早点不发生冲突、矛盾的探索;<b>林森老师</b>分享了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区域材料的做法;<b>储昱妲老师</b>动脑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区域里出现的问题,从而生发出各个区域的游戏规则;<b>张婕老师</b>介绍了通过标注区域投放材料的变化逐步达成材料的递进性投放原则;</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俞乐老师</b>分享在区域游戏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抓住兴趣点并托住兴趣点 。</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个个教育故事是孩子精彩学习场景的瞬间定格,而就是这一次次审议,一次次推动,逐渐生成不同的故事进而累积出一个班本课程,我们教师也在这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性的不断提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