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3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孙中山先生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h3> <h3>1918年,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护法运动进入关键时刻。在南北战争中,孙中山组成8000余人的“援闽粤军”驻守闽粤边境,司令部设在大埔三河坝。</h3> <h3>5月,孙中山专程到司令部视察阅兵,受到三河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下榻的公馆里,孙中山会见了陈炯明、邓仲元、蒋介石等人,与他们共商军国大事,勉励粤军将士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三河会见之后,援闽粤军对福建军阀发动进攻,攻下了20多个县城,取得了护法的丰硕成果。</h3> <h3>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励广大民革党员为梅州振兴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h3> <h3>3月9日,梅州民革组织市委委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市、区)委员会委员、各支部主委、梅城在城党员来到梅州市大埔县承思堂客家书院进行“弘扬中山精神,创建示范支部”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h3> <h3>我先向客家书院女主人杨奇平(客家传承文创投资有限公司杨奇平总经理)询问了具体的位置,杨总立即回复了书院的定位,还有郭惠明老师温馨告知书院停车非常方便。</h3> <h3>我们就按导航驱车到了书院附近,这时正下着大雨,杨总打着雨伞迎接我们,人还没到,客家书院传递出的那种种热情倒是迅速温暖了我们全部民革党员的内心。</h3> <h3>一屋三名</h3><h3></h3><h3>承思堂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h3><h3></h3><h3>承思堂又名豸宪流徽,诚居公祠。一屋三名,本身就是个精彩的故事。</h3> <h3>承思堂外大门和一般的祠堂外大门没有什么不同,灰瓦白墙,绿苔石阶,正上方上书“豸宪流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由大家手书的春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以及高悬的大红灯笼,栩栩如生的壁画,成排的绿色植物点缀着书展横幅,整个承思堂外大门春意盎然,热情洋溢,迎送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客人。</h3> <h3>踏进外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客家传统古建筑:一正两横,大门口是镶嵌着鹅卵石露出淡淡苔痕的原生态门坪,灰黑瓦顶、各色泥塑,灰白砖墙,圆拱门,方形窗,还有古式隔墙中翡翠般的窗格,别具一格;</h3> <h3>正大门上方书写“诚居公祠”四个大字,两边是书法家手书“诚然无俗韵,居所有书香”对联颇具特色,书院的各种展板立在那里,以图文形式向访客详细介绍书院。还没正式入书院大门,但作为一个客家人,一种客家人的自豪感和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觉油然而生。</h3> <h3>房子最先由诚居公在清末肇建,其玄孙开奏公在民初扩建到现在的规模。从建屋到现在,总共经历了八代人。对这一代的屋主们来说,这房子既是祖屋又是家祠。</h3><h3><br></h3> <h3>原来客家人除了建宗祠,也建家祠。家祠是祭祀本家族先祖的祠堂,又称己祠。这类祠堂一般是由某先祖自建,后世子孙即于此家祭,门额多题“某某公祠”,诚居公祠就是一个例子。</h3><h3></h3><h3>有趣的是,诚居公在清末建的部分是纯中式的。开奏公下南洋发迹,回来扩建时加了西方元素,所以诚居公祠有了中西合壁的外貌。此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变迁,见证了下南洋的浪潮。</h3> <h3>熟悉湖寮文史的人都知道“豸宪”和吴姓人有关。湖寮吴姓先祖吴与言是明朝西川地区(今四川)的按察使,相等于今天的法官。明清的法官或风宪官的官服补子都绣有獬豸。獬豸是传說中的龙子之一,独角,能分辨曲直,見人打斗時,会用角触理亏的人,因此豸宪是按察使的别称。湖寮人说的豸宪就是指吴与言。与言公清廉正直,在湖寮的地位很高。建屋人正是与言公的第十世孙,把屋子起名豸宪流徽是纪念与言公,希望后人继承先祖的好名声。</h3> <h3>书院大门及四周悬挂的大小灯笼和书法作品,还有摆放着精致的盆景、根雕作品点缀其间,立在两侧横屋屋顶的青花瓷器,造型独特,非常别致;</h3> <h3>大门对面的红色照墙书写的大“福”字,还有古朴与现代风交织的工艺品挂在横屋墙壁,装点着这个古色古香的书院,使得书院文化味浓郁、年味十足。</h3> <h3>由于要开座谈会,我怕来不及,带着手机四处走走拍拍。热心的主人吴彬院长主动充当向导,带我们从右侧横屋一直走,到后楼,再到左侧横屋,手工作坊,最后回到承思堂大厅,参观图书馆等等。整个参观游览过程,特别感谢有吴院长专业而详细的解说,我们从中更加了解到客家书院及书院最近的一些发展情况,更感受到了书院的浓浓的人文关怀。</h3> <h3>高大宽敞的厅堂正中上方,悬挂着“承思堂”的匾额,寓意"承先启后,思古通今",是建屋人对后裔的期盼,希望子孙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余烈。堂号本来是一个望族所居住厅堂的名号,后来房支多了,就成了某一房某一家的名号。这里承思堂就代表了诚居公传下的一族,所以当地居民说起这个家族时,都会以“承思堂”来称呼。</h3><h3></h3> <h3>隋唐以来,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书画作品上。后来家族的堂号演变成个人的书斋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今天我们就效仿古人,以承思堂作为基地,开辟阅览室、客家文化展厅、艺术工作室等,以达到交流和传承的宗旨。</h3> <h3>客家书院的书法,展出的作品大都是来自大埔的老中青书法家,还有部分是来自海外的家乡人,还有一些是关心家乡建设的友人佳作。篆隶真行草等各种书体皆有,书写款式丰富,而且大部分书法家书写的内容,是来自大埔人的诗词作品,也颇具特色,给这个比赛和书法展打下了深深地“大埔”文化烙印,让我们感觉到大埔作为“文化之乡”的浓厚底蕴。</h3> <h3>真心不容易!客家书院自2017年10月底正式挂牌开馆至今,先后举办了珍藏名人名家书画展、图书馆募捐图书、书院征联、书法比赛、春节书法展等公益活动。</h3> <h3>目前,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大埔承思堂,大埔人的客家书院已经在大埔乃至客家文化网络圈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h3> <h3>吴彬、杨奇平夫妇俩凭着一颗热爱家乡热爱客家文化的心,付出了诸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功不可没,令人敬佩!值得尊敬!</h3> <h3>据了解,开馆以来,承思堂每日都开门迎客,虽然说吴彬老师的家就在旁边,仅有几步之遥,但是能克服困难,每日坚持接待四方访客,热情接待,交流分享,实属不易!</h3> <h3>当然,除了吴彬夫妇之外,书院还得到许许多多热心的海内外乡贤侨贤的大力支持,纷纷出资出物出力,为这个书院的成立和不断发展壮大默默奉献,难能可贵!</h3> <h3>我们相信,有吴彬老师夫妇,还有许多支持者,客家文化传承有望!希望有更多乡贤进一步了解书院,加入客家书院的支持者队伍!</h3> <h3>我们在书院前后停留期间,吴彬伉俪总是面带微笑,热情讲解。此次参观客家书院,大家觉得此行,感觉亦如客家书院征联活动中的一幅对联“家中无须客气,院里尽是书香”所言,名副其实,满满正能量!</h3> <h3>图文/陈鸿远</h3> <h3>根雕</h3> <h3>党员们冒着大雨来到大埔县承思堂客家书院召开孙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叶洁副主委主持,李绮琼副主委作主题发言,伍德凤主委作总结发言,座谈会中多位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作了精彩发言。</h3> <h3>叶洁副主委主持座谈会</h3> <h3>李绮琼副主委在座谈会上讲到,民革作为由原国民党民主派为主创建的民主党派,对孙中山先生一向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特有的传统,是民革作为参政党最显著的特色。我们要把学习、宣传、研究孙中山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发扬他的精神,继续他的伟大事业,这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h3> <h3>多么认真的党员们!</h3> <h3>听得津津有味!</h3> <h3>天虽然冷,雨下得很大,但大家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h3> <h3>主人吴彬院长介绍客家书院情况</h3> <h3>客家书院的女主人杨奇平总经理发言</h3> <h3>梁德新同志发言</h3> <h3>伍德凤主委强调全市民革党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自身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要全面切实履职尽责,把思路和工作重心聚焦到中共梅州市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就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六争六补”、构建“五星争辉”格局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h3> <h3>新党员发展对象程景炜医生发言</h3> <h3>原市委会副主委赖良英妇言</h3> <h3>兴宁市委员会主委廖强栋发言</h3> <h3>梅州民革书画院副院长郭惠明发言</h3> <h3>梅县区委员会主委李朝晖发言</h3> <h3>市直总支部主委钟生泰发言</h3> <h3>为加强市委会组织工作建设,夯实我市示范性支部创建工作,叶洁副主委结合2018年各支部创建工作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就进一步做好示范支部创建工作提出六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引导支部党员加强学习;二是要夯实支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三是要继续提倡奉献精神;四是要不断加强团结协作;五是要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六是要善于总结支部工作经验。</h3> <h3>座谈会结束后,党员们随着大埔县承思堂客家书院吴彬院长的带领下,进行非物质文化调研,据了解承思堂书院于2017年10月成立,坐落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西环三路27号。承思堂,又名诚居公祠、豸宪流徽,始建于清代,扩建于民初,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由大埔艺术家精心打造成一环境优美的书院;内有泼墨廊,客家主题阅览室,展览厅,花园,民宿,茶间,陶瓷工作室等。</h3> <h3>客家书院自2017年10月底正式挂牌开馆至今,短短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珍藏名人名家书画展、图书馆募捐图书、书院征联、书法比赛、春节书法展等公益活动。目前,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大埔承思堂,大埔人的客家书院已经在大埔乃至客家文化网络圈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次调研活动为今年的调研课题的提供了好的调研素材,调研组将在此基础上撰写提案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参考。</h3> <h3>民革梅江区总支部党员合影</h3> <h3>民革梅县区委员会党员合影</h3> <h3>民革兴宁市委员会党员合影</h3> <h3>民革市直总支部党员合影</h3> <h3>最后市委会领导与大埔承思堂客家书院主人:吴彬、杨奇平伉俪合影</h3> <h3>“承思堂定位有四,一是挖掘客家文化。二是取材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品。三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开发衍生品、艺术品、文旅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四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艺术产品,以实地环境和互联网平台双管齐下的模式运营。”<h3> 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与持续推进的,不仅能将大埔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好,还能通过建设书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h3></h3> <h3>“承思堂定位有四,一是挖掘客家文化。二是取材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品。三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开发衍生品、艺术品、文旅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四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艺术产品,以实地环境和互联网平台双管齐下的模式运营。”<h3></h3><h3> 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与持续推进的,不仅能将大埔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好,还能通过建设书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h3></h3> <h3><h3>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与持续推进的,不仅能将大埔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好,还能通过建设书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形式,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