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镛书</h3> <h3>曾翔书</h3> <h3>王冬龄书</h3> <h3>王冬龄书</h3> <h3> </h3><h1><b> </b></h1><h3> </h3><h3> </h3><h3> 新野人 / 文</h3><h3> </h3><h1> 再过十年 、二十年 、五十年 、百年……</h1><h1> 当今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纸的,可能就是现在这些“丑书”书家了,历史有嘴是会说话的。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审美,他们深知艺术的魂魄是个性,艺术的生命力是思想,他们不满足“肯老祖宗”,仅仅躺在老祖宗的古碑帖上,以还原克隆古人为能事。相反,丑书家们往后看也向前走,他们各人一貌,谁人不是具有强烈的个人用笔习惯和结字特点? </h1><h1> </h1><h1> 一概以古人审美为能事,为审美标准,必然导致审美同化,这是艺术的大敌 。古人认识固然有其局限 ,但古人同时也告诫后人 :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当今展览体们同弊者众,展览体一般多以泥古、复制翻板古人为能事,为书法审美标准,孰不知这是书法入门的第一步;是书法的启蒙学步期,严格说还未跨入书法门厅。有古人有自己才是书法的第二步;有古人又区别古人,有自家强烈面貌,是书法的第三步;古人笔下没有的元素,有独创的点画结字特点,有独立的笔墨语言,区别于古人、今人,又符合自然艺术规律,是书法的第四步;也是书法的最高境界。</h1><h1> </h1><h1> “丑书 ”这个词,提法本质就错了,是个伪命词。书法人使用“丑书 ”一词,就让人莫名其妙,艺术观念上就错了。艺术只有雅和俗之别,有高下之分,没有美丑之别。因为美丑是相对的,是有前提条件的,美丑可以相互转化,美的也可转化为丑的,丑的也可以转化成美的。艺术不是1+1=2,艺术是1+1大于小于2, 才能令人联想回味,让人激动、欢乐、悲伤、启迪、受教……</h1><h1> </h1><h1> 王镛、石开、沃兴华、曾来德、王冬龄、白砥、曾翔、何应辉……“ 丑书 ”家们,基本已跨入书法的第三步,没有过硬的写传统“美书( 美术 )”字的能力 ?非也 。他们在和古人抗衡,在和自己的灵魂抗争,在和时代通俗审美抗争,他们不愿委屈书法之心,他们不愿与时代扭曲的,狭隘的书法审美为伍,这正是真正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胸怀 。时代言论,并未有打垮他们坚强的艺术思想 ,反之“丑书”家们,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思想,“丑书家”们已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他们个个写的都是自己的灵魂,抒的都是自己的真情。从共性写到个性,最终使自己的个性转化为后人的共性,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多么让人敬仰的艺术精神!没有广博的吸纳 、消化传统文化能力,也就没有当今丑书和丑书家这个称谓了。可断言,言丑书者基本是没悟书法之道的人。丑书这个伪命词,肯定要在书法史中消失。现在的展览体,严重阻碍着书法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其原因如下 :</h1><h1> </h1><h1> 一、展览体是借古人之鸡,生的是古人的蛋,今人之鸡和蛋全然不见 ,此乃瞎子戴眼镜——多两个框框 。二 、展览体基本没有情感,失去灵魂,丢失艺术的根本思想 。三 、展览体几乎是古人书体中都出现过的,只不过把古人的书法放大、重组,不如直接欣赏古人法帖,没有必要让今人放大古碑帖,进入展览,既误人也浪费财力人力。四 、展览体“低能儿”,且同质“ 腊像体 ”居多,因为都是近亲所生,观之越久,越令人生厌 。五 、展览体外在形式多套路化,多数在重复、复制,包括结字、用墨、用笔、章法等,多数人为设计安排,严重背离艺术的自然规律和艺术思想,艺术创作岂能复制 ?能重复的肯定不是艺术 。六 、展览体严格说只能算准创作,君不见,首届兰亭奖到六届兰亭奖( 中国书法最权威、最高奖 )的作品,几乎都应该划为准创作作品,首届到六届的兰亭奖作品,有几件作品能震撼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因为他们的作品,都还是古人作品的简单机械的仿制,只不过是把古人作品,稍作重组、合并,解构罢了 。摸着石头过河,为稳妥获奖、入展,可结果呢 ?自己和石头一块儿沉入河底,展览体们所缺失的是,正是“丑书”家们的创造创新的艺术胆量和气魄 。七 、展览体,既急功近利,又投机取巧,一切围绕展览、视觉冲击,为入展、获奖而写字,在书法思想根上就颠倒了。从这个意义说,展览体才是真正的丑书、俗书,误人也害己。八 、展览体唯一可取之处是,没有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于古碑帖,没有亦步亦趋,不管展览体怎么组合,不管如何变换古人的字形和章法,灵魂已经失去自我。可悲的是,当代书法大部分评委 就喜欢这中套路化、程式化的书写 ,悲乎!孰不知这种书写仅书法的初级阶段,艺术的终极关怀是要找回自己,是作者心灵思想,乃至生命状态的影射,是观自在 。九 、展览体该休矣!休得越快,对后世影响,对现代书法发展,对书法自信,文化自信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十 、展览体已经让有艺术良知者,有艺术开拓思想者十分厌恶,因为艺术拒绝平庸,艺术拒绝为技而技,技能穷而艺无穷,技穷怎办?千万莫说“ 技进乎道 ”,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 : “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 。不明理,不识器,苦练一生之技,终究是盲技,徒劳之技,何能乎道 ?</h1><h1> </h1><h1> 当今媒体资料空前发达快捷,可一日阅尽古之经典碑帖,展览体们已没有必要,打着复古的大旗,重复、重组、解构古人法帖,用心良苦的把古人的东西再放大,挂置于展厅。如此 展览,只能是集体相互感染、传染,捏一你来,塑一个我,最终丢失自我。</h1><h1> </h1><h1> 李白只所以不是杜甫,仅一两句诗话,你就能明白,哪句是李,哪句是杜,李 、杜分明 ;李清照,柳永,出句便可立辨李 、柳,何因 ?个性使然。梅兰芳一出声,岂能是李✘✘之辈所能比拟的!书法亦然。</h1><h1> </h1><h1> 在当代,中书协会员中高级写手( 毫无创作思想者 )可装几火车!然能清楚、清醒的认识艺术贵创造、难创新者有几人?书法人应给王镛、曾翔、曾来德、王冬龄、何应辉、沃兴华等同道的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喝彩,点赞 !当代书法人中,类似这样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今人书者,多数仍停留在书法的伪创作之初级阶段,至多算是传承先贤书技者。有独立艺术思想者、有独立笔墨语言者,有几何? </h1><h1> </h1><h1> 历史只会记录那些勇于探索,勇于创造,胆敢独造者;历史只会忘记那些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者;更会唾弃步他人后尘者 ,更要抛弃毫无艺术存在价值者;艺术不需要如奴才似的顺从和传承,而是需要如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胆略,书法更需要创造发展。</h1><h1> </h1><h1> 国家要创新,民族要创新,科技要创新,制度要创新,文化要创新,难道几千年的书法就不需要创新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以大海之胸怀,包容那些在书法道路上蹒跚的探索者,应该为他们的创造创新点赞 。</h1><h1> </h1><h1> 展览体们该醒了,技到山穷水尽处,不断惯性地重复古人和自己,是消耗生命,浪费资源,那时再问王羲之、颜真卿已经徒劳 ; 老米技不如颜,愤愤然,不骂鲁公,不骂张颠醉素,也就没有后来米家风;董香光不骂赵子昂,能有董其昌 ?林散之不服古碑帖,不与古人争一席之地,何有当代草圣之美名?书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史。</h1><h1> </h1><h1> 不扼制展览体,如此颠倒黑白的审美思想,必将严重阻碍书法的未来发展;不扼制展览体,就会禁锢书法人的艺术创造思想 。以史为鉴 —— 继往开来者生,不开者亡。如此,不是书法人自掘坟墓吗?展览体可休矣! </h1><h1> </h1><h1> 有书法展览会,自然有书法展览体,展览会越多,展览体就越泛滥 ,就是浪费展览体者的生命和国家资源 。唯一可行的是取消展览会,或大力削减各级书法展览 ,给书法人多点儿思考时间和空间 。“ 诺贝尔奖 ”如每年也评几次,或十几次,就失去了诺奖的含金量,更失去了诺奖的神圣和权威 。呜呼!中国式的书法展览会还得办,明白人都明白,糊涂人也清楚 —— 你好我好,大家好。展览体仍持续 ……</h1><h1> </h1><h1> 刘正成先生一语道破展览体的弊病 : “ 纯粹以技术手段模仿古人,而缺少了对其人文精神“心摹手追”的内秀,这样产生的作品就是“风干的木乃伊”,徒具形式而已,没有生命价值。同样一件作品,如果你把它孤立起来看,它就没有生命。但如果你以站在它背后的作者人格阅历作为丰满血肉加以注入,生命体征就会跃然纸上——不管这生命是高尚的,还是卑贱的 ”。</h1><h1> </h1><h1> 无巧不成书,本文完稿不到一周,中书协官网发布 :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示,霎时,被书法人转暴书法网络朋友圈 …… 但愿本届展览少些展览体,杜绝那些“ 风干木乃伊 ”之套路书作再走进展厅,多多鼓励有创造 、有创新思想者的作品,走进展厅,这才是书法生命 力本源所在 !中书协有志之士,和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人,应借本届国展契机,实实在在的,把中书协倡导的 : “ 坚持 “ 二为 ”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 ”的创作理念 和艺术指导思想 ,落实到本届国展中,陶铸到书法人的心中,不要仅仅停在文字形式条款中,让展览体成为历史,是时代的选择,抑制展览体再继续扼杀书法之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h1><h3><br></h3><h3><br></h3><h3> </h3><h3> 2019年3月13日,新野人,随笔于重庆【归一堂】 </h3><h3><br></h3> <h3>何应辉书</h3> <h3>何应辉书</h3> <h3>石开书</h3> <h3>石开书</h3> <h3>曾来德书</h3> <h3>曾来德书</h3> <h3>沃兴华书</h3> <h3>沃兴华书</h3> <h3>白砥书</h3> <h3>白砥书</h3> <h3>【归一堂】新野人蹈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