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滹沱河定襄段,近年来生态恢复工程见成效,湿地大面积恢复,成迁徙之鸟休息之地。</h3><h3>几日前闻友在河床湿地发现大鸨,三日寻找终觅得。</h3><h3><br></h3> <h3>大鸨鸟完全过着地上生活,所以又叫“地鵏”。这个名字还是地道的,但古人错认为大鸨都是雌鸟,靠与其他鸟类配种,才能繁衍后代,竟把地鵏说成是“万鸟之妻”,硬把比作人间老妓女的鸨字加到它的头上,因它体形很大,故称它为“大鸨”。这是极不公正的,其实大鸨雄鸟的体重约6千克,雌鸟仅3千克,相关一倍,另外雄鸟喉部有胡须,雌鸟没有,所以雌雄是很容易从外表鉴别的。这种由于误会造成的千古冤案真是冤枉了大鸨</h3> <h3>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毫米。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h3> <h3>大鸨性耐寒、异常机警,极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br></h3> <h3>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h3> <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h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h3><h3>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h3><h3>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h3> <h3>鸨名来自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于是人们就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