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王土荣老师《教研学》一书,闲暇时也不时拿出来看看,字里行间,王老师的教研情怀给我极大的震撼。全书共分十二章,阐述了教研的学理基础,教研的产生、演进与学理分析,教研管理、学生学研、教师教研、学校教研、省市县乡教研、教研员教研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教材的教研与引领,世界教育大师感知与创新思考以及教研人生的理性批判与哲学思考等内容,解决了我心中长期的困惑——教研的理在哪里、源在哪儿、点在何处、路在何方等萦绕心中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更好”发展的教研理论体系,明了了教研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精品。<br><br> 教研理在哪里:以史为镜、“更好”发展<br><br> 教研学与教研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涵盖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研学的提出,牵扯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教育史和发展史、中外教育学心理学、中外优秀思想及科研成果,王土荣老师从中剥离出教研领域的主要成果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特有的教研理论体系,是研究教研现象和问题的一门科学,书中“归纳总结了人类教研史上教研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新中国60多年教研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和解决21世纪教育进步及科技发展条件下教研活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教研问题,包括教研员、教师及学生的发展,未来教育教学变得‘更好’的理论与实践范式,并揭示出一般的教研规律。”提出了教研学就是“更好”学,即研究使一切教育教学现状及教研者都可以“更好”的学问,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更好”。<br> <br> 教研源在哪儿:见事见人、走近真理<br><br> 《教研学》一书内容跨越时空,溯源寻真,考究出中国教研历史源远流长,教研史学厚重。古代管子的“以人为本”,孟子的“民为本”,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思考,比西方类似观点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费希特的“绝对自我”、黑格尔的“精神世界”等还要早。王老师任中小学语文教师16年、教研员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10年,从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研实践出发,深入探讨、哲理分析教研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从相关的文献史料和教育大家的编著,梳理剔选与教研有关的事实,发现如汉代皇帝常往太学省视、讲论经义或考察学生学业,就有现在教研员到学校教学视导的雏形,明清在汉唐宋的视学基础上发展变革的视导,特别是清末,以视学推动新学制实施,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指导,类似如今的教研,又如近代时期的国统区的学科教学研究会,解放区的辅导制、教研组等,“力求从教研史、教研统计分析和成果鉴定的角度,审视思考教研实践的产生及教研机构的历史演变,反思教研机构的功能定位、教研发展中产生的功能异化”,对古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研制度进行梳理、对教育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影响教研活动及教研制度变迁的因素予以理性分析和思考,探求教研的内在规律性、完善教研体制、把握教研特点、丰富教研理论、提高教研理论研究水平,使教研具有新的活力”。<br><br> 教研点在何处:以人为本、争取“更好”<br><br> 曾几何时,教研就如无家的孩子,找不到根,几多教研同行,发出“我是谁家的?”“我属于谁?”的呼声,新中国教研“我们中国的‘儿子’已经60多岁了,任劳任怨为国家教育发展耕耘了60多年,但没有正式的户口。”搞教研的人员虽属事业编制,却又隶属于行政领导之下,感觉是行政工作的救急队伍,有何急事就去干何事,而王老师集自己36年教学教研的实际,在书中“探讨、揭示教研的规律及教研者成长的规律,阐明各种教研及教研者发展的问题,建立教研学的理论体系及教研者发展的基础历程,并呈现一些实用高效的示例。”明确了“教研的核心内容是以教研的存在为前提,站在教研者的角度描述教研历程、总结教研经验、揭示教研问题,全面的认识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建立的背景、特点、历史贡献、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关键,完成教研新构想和实现教研的理性升华,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教研体制提供新的学理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为以教研者为本的教研方法论、教研发展史、教研理论哲学基础、教研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一个比较坚实的学理基础。”明白了教研工作就是“教研员怎样研得更好,教师怎样教得更好,学生如何学得更好”。<br><br> 教研路在何方:真性为学、真性为研<br><br> 《教研学》全书阐发了中国特色教研的哲学思考与普世价值,内容涵盖广,涉及面大,除学理基础、教研发展史外,还有与教研相关的教研机构与组织、教研者、世界教育大家个性化教研的比较与分析、自己教研人生的理性批判与哲学思考。同时在书中,王老师以一个老教研员的远见和睿智,指出了中国教研的发展变化和危机,那就是在大一统文化传统中逐步融入的人本、民主、自由、个性与科学等主流文化元素时,教研的权威逐步削弱,深层次探索教研路在何方、如何走,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书的最后一章,王老师对36年教育教学教研的工作人生的理性批判与哲理思考,给我们奉献了厚重的人生感悟、教研真谛——真性为学、真性为研,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包明德在给王土荣老师《见心成才——教育人生发展新论》一书作序中写道,王老师他有思想,有情怀,有追求,有教育历练,敢于担当。同时书中也指出,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人们自由活动空间加大的时代,要给教研者正确的人生导向与文化修养,积极继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新和构筑自己的教育体系。王土荣老师《教研学》后记中也说,愿在逐渐形成的教研文化的沐浴中,教研者“具有民族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思考、锐意的创新,同时使自己具有高尚的灵魂与厚重的人生。”这为我们教研人生指明了发展方向。<br> 《教研学》可以说倾尽了王土荣老师大半辈子的心血,参阅了大量的史料,阅读了海量的书籍,做了许多繁杂的数据统计与文字信息的梳理归类、总结提升,从个人教育教学教研经历到国家教研发展历程,再到世界教育的教研感知与创新思考,从区域到国域再到国际域层面对教育教学教学成果的比较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教研是举世无双、中国特有的教育精品,提出了中国教研的理论体系,完成了这部以教研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开创了教研学研究的先河,填补了中国教研学理论的空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