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长沙是块风水宝地,有些非长沙藉的名人都选择葬于长沙,如坪塘桐溪村曾国藩墓,跳马乡白竹村左宗棠墓,青山祠巷福王墓,长郡中学内的韩玄墓,石人冲的何绍基墓……岳麓山上黄兴墓(长沙县人)、蔡锷墓、蒋翎武墓以及山上多得数不清的其它名人墓。说长沙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一点不假。</h3><h3> 茶陵人谭仲麟也葬于长沙。</h3> <h3> 谭仲麟碑亭墓冢位于坪塘白泉村。</h3><h3> 在一片寬阔田野中,有一凸起的小山包,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碑亭立之于上。</h3> <h3> 谭仲麟(1822—1905),茶陵人,咸丰进土,曾任陕西布政使、陕甘、闽淅、四川、两广总督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在任陕甘总督时,为左宗棠施后勤供应粮草,为收复新疆立有功劳。</h3><h3> 卒谥“文勤”。</h3> <h3> 碑亭寬大稳重,呈六角形,六根花刚石柱撑起亭顶,檐角微翘,亭尖饰宝葫芦。</h3><h3> 亭内又立六根石柱,每两根石柱间再立四根稍小石柱,形成一个栏栅结构,石碑被保护在栏栅中。</h3><h3> 远观还有点西洋风味。</h3> <h3> 先人再怎么咎心蓄虑,也禁不住文革风暴,石柱被砸毁一根,石碑被砸断。</h3> <h3> 驮龟身首分离,碑体倒伏。</h3> <h3> 驮龟好像很委屈的样子。</h3> <h3> 生平碑文由晚清安化籍大书法家黄自元书写。</h3><h3> 曾国藩碑文、湘军著名将领《李朝斌传》也由其书写。他的一些拓片成了后来书法界临慕的范本,可见黄的书法根底和名气。</h3> <h3> 亭顶澡井,中间绘有龙、鱼,外两圈绘有如意、莲花、宝剑、笔、书、扇、笛、箫、宝葫芦等图案,最外圈绘有松、竹、梅、荷花等。</h3> <h3> 碑亭后面再走一段距离,就是谭仲麟墓,坐东朝西,墓冢以三合土夯筑,以前墓前立有华表、仲翁、石兽、祭台、香鼎等石构件,现在都己不存,墓地显得简单荒废。</h3> <h3> 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主碑刻文为“茶陵谭文勤公墓”。</h3> <h3> 碑竭顶双龙戏珠,礼葬规格很高,沒有皇上敕命,是不能用龙的。</h3> <h3> 龙和鹿(禄)石刻。</h3> <h3> 右副碑</h3><h3>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仲春日(1906)。</h3> <h3> 左副碑</h3><h3> 其中一子为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因系第三子且为庶出,再大的官排名也只能靠后。</h3><h3> 谭延闿(1880—1930)晚清进土出身,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h3><h3> 曾任湖南省督都、议长等职。</h3><h3> 1928年2月,任南京民国政府主席。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民国政府主席职位,让蒋军政大权集一身,自己做行政院院长。</h3> <h3> 谭延闿轶事:(摘自网络)</h3><h3> 进入民国后,湖南局势风云变幻,谭延闿几经沉浮,三次督湘三次下野。</h3><h3> 下野后,他认识到只有投奔孙中山才有前途,在孙中山危难之际,率湘军全力支持,与叛军陈炯明展开血战,从此获得孙中山好感和信任。先后任命他为广卅陆军大元帅府内政部长、建设部长等职。</h3><h3> 当孙中山得知他夫人己过世数年,便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他,宋家也很满意,此时的他进退两难,既怕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已曾发誓不再续弦。何况宋美龄貌美如花,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如果让她嫁给自己做继室,岂不委屈了。</h3><h3> 他左思右想,心生一计,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家,一进门就给宋老夫人叩头,拜她作干娘,接着又认宋美龄作干妹妹。宋老夫人突然得了这么一个干儿子,高兴之下不再提婚姻之事,宋美龄也深受感动,愈加敬佩他,最后孙中山也无话可说了。</h3><h3> 后来他把宋美龄这个干妹妹介绍给了蒋介石,成了蒋宋联姻的月老。</h3> <h3> 谭仲麟、谭延闿、谭泽闿父子三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以“茶陵三谭”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也颇有名气,尤以谭延闿书法为盛,享有“近代颜书大家”之誉。</h3> <h3> 广卅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谭延闿书。</h3> <h3> 南京中山陵“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为谭延闿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