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来想为无人机找个地方投放,想到了以前当知青插队的地方南浦东乡水闸口。</h3><h3> 去那里很方便,从地铁洛溪站a口出来,后面就是公交车站,番13/17/25等好多车都到水闸口。</h3><h3> 下车后往来路看,都变成商业街了。</h3> <h3>前面白色小车那里就是水闸口。</h3> <h3> 这可不是当年的水闸,这电动闸门比以前那个高大得多,防洪水能力大大增强了。</h3> <h3> 原来旧的水闸在里边,水闸可以睡人的上盖拆除了,只剩下桥的功能。</h3> <h3> 顺旧水闸右边走过去,回头看,依稀能回忆当年水闸的雄姿。</h3> <h3> 这房子在水闸口当年七队社员彭添的房屋的位置,可能就是彭添的房子,不过他应该不在了。</h3> <h3> 彭添房旁边是条水沟,沟旁那斜树处是当年文戬兄的房子。</h3> <h3>这条水沟两旁彻筑好了排水井和管道,这条当年灌溉农田能行小艇的小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要被填埋。</h3> <h3>这乌篷船还保存着一点水乡的景色</h3> <h3> 往前走是当年的农中,现在是东乡龙舟训练基地。</h3> <h3>里面还泊着几条小龙舟。</h3> <h3> 从龙舟训练基地(农中)向闸门看去,几个排水管井已经建成了,不久这几个井就并入扩宽的涌边路里。</h3> <h3>这是农中后门,对着二村路口。</h3> <h3> 进村沿路遇到电信工人在施工。</h3> <h3> 这棵老树是当年东乡第五生产队的标志。附近是队部,码头,还有两户知青。</h3> <h3> 码头位置有了,那条涌呢?穿过房屋间狭窄的通道,终于看到了这条污水沟。难以想象,当年每天游泳的河涌变成这样子。沟对面是第四生产队,现在沟两边房屋的间距只有五米左右。</h3> <h3> 这是水沟通向水闸那头,排污管井已经建好,剩下就是填埋水沟了。</h3> <h3> 这是一张污水沟的全景照片。这污水沟改革开放前是一条重要的水涌,连接着东乡闸门至南浦墟闸门以及西乡三个大队,涌两岸居住着东乡4、5、6、7、8、9、10、20、21共九个生产队一千多口人。是这些人家生活用水,农田用水的来源以及水上运输通道。</h3><h3> 自然界里沧海变桑田的速度是缓慢的,以千百年来计算。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速度是不可想象的。这条当年的水涌,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在今年永远消失了,留下的只有记忆!</h3> <h3> 这间房子的位置应该属于五队吧,这房子的形式结构就是五十年前我们当知青插队时房屋普遍的样子,很可能就是从那时保留至今的房子。至于是谁家,五队或六队的知青或者记得。</h3> <h3> 这张照片拍于2010年10月,地点属于一村。那时二村那段涌已经发黑了,只有这一段,还多少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干净。</h3> <h3> 农村的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社会的进步。但在这过程中如果注意环境的保护,保留水乡优美的景色,岂不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