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公历2019年3月12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熙。我上午和战友去坳河村参加战友父亲吊唁活动,因为坐战友车和另外战友相约去村稍早了一点,有一点闲狭时间,我就急切的想看一下我曾经上高中时的户县六中学校,寻找我的记忆。</h3><h3> 我战友家在坳河村的中心街道坳一村。在我的印象中,六中也就在紧挨坳河村东北角,所以我就一直往村东口走,就应该能看到学校,可是出了村口还是未曾看见,不觉得有点纳闷,但我不甘心,又走到靠中心街道北边的街道村东口,一直走到了田野里才看到一道围墙,里边有很多树木,我才想到这肯定我上高中的学校啦。可走近一看,和我上学时的情形己面目全非了。</h3><h3> 原来学校大门向南开,东西有条马路,现在己堵死,全是一排村民的房屋。依稀看到是老旧的校舍和树木,但我还想近距离看看我曾就读的校园和教室。</h3><h3> 听说学校大门现在己面向北开着,于是我又开车绕到西宝路再往南进了学校,左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右边则是宽阔的运动场,正前方则是新盖的并不起眼的办公楼。绕过办公楼才看到昔日的校舍。我上高中的第二年是在农业班,虽然己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是找到了我曾就读的教室,它还是老样子,就是和人一样失去了光泽,但终归还是找到了,不免心里有些自慰。</h3><h3> 回想过去,我也曾奥恼过。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高中还学农业,难道我就是做庄稼的料?上高中时分专业班,那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时代和我们那代人开了个玩笑。不过我们当时谁又能乃何得了,只能随波逐流,顺其自然。</h3><h3> 现在的学校挂的是渭兴初级中学牌子,也没有几个班级,用的还是我们过去的教室,不太多的学生,显得有些萧条,比起我们上学那个时候差远了。</h3><h3> 记得我们上学时,七五级、七四级或七六级两个级的学生,充满校园。虽然那时很落后穿着大布衣服,少量学生买件衣服穿,都显得很洋气,但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很好,还有学校的房屋、东边的操场、最北边餐厅和菜地,都显得很辉煌和很有生机。</h3><h3> 那时离学校远一点村子的驻校生,女生为了安全有一个单独院子的宿舍;男生宿舍是通铺的木板床,大家挤在一起,冬天也不知道冷。晚上睡觉讲起故事来,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头头是道,一个赛过一个,有时侯很晚才能睡着。</h3><h3> 更有意思的是搭灶。六中的学生灶是户县学校办的最好的,因为有一个很认真很负责的好老师谭文宽管灶,虽然从家里只拿些面粉、糁子,交几块钱伙食费,学生都能吃上热热乎乎的可口饭菜。特别是记忆犹新的那一大碗热腾腾的方块汤面;玉米面和麦面混合做的厚厚发糕,很多学生都是用两根筷子插穿正方形的两块发糕拿在手上,女生或饭量小的就插一块,三五成群地蹲在操场上吃。特别是发糕很有特色,也很好吃,比我们后来在北京当兵时吃的窝窝头,感觉要好吃多了,直到现在都难以忘怀。</h3><h3> 那时学校的文体活动,也是轰轰烈烈,出了一些有名的人和事。在一次运动会上,田径赛跑道上个子不高的赵育春,像离弦上箭一样迅速的超过了很多人,其他同学可能已淡忘当时的景象,可在我的脑海里记忆深刻。还有彭老师组织部分同学晚上在户县剧院看节目,坐上坳河村那个崩崩车,虽然是初春,风大有些冷,但还是觉得很兴奋,令人难以忘记的。</h3><h3> 临毕业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写社会调查报告,我们就到坳三村村委会搜集资料数据,村中间有一个古老的大槐树,据说有几百岁了,是村上人的骄傲,村里人也非常爱护和景仰。过去经常欣赏的是古槐美景,现在敬慕是这里生生不息的人脉。</h3><h3>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高中时间,但很多有故事的人,很多有趣的事,由于本人笔拙,不能一一展现,只能留在永远的记忆里。</h3><h3> 岁月无情也有情。我们脸上已爬满皱纹,满头银发随风飘荡,失去的青春不再回来。但岁月又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高档小汽车、高铁、未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东西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还能享受和正在享受这样的美好生活,我们何乐而不为。</h3><h3> 青春的心永在。</h3><h3> 不断寻找那美好的记忆……</h3> <h3> 学校一角</h3> <h3>学校操场</h3> <h3>学校的树木</h3> <h3>我们班的教室</h3> <h3>现在的校园和学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