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h3><h3>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h3><h3>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h3> <h3>囚禁中的张学良</h3> <h3>张学良与蒋介石合影</h3> <h3>于凤至的悲剧:等爱50年,终究被辜负。</h3> <h3>中国的老派人讲究“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h3><h3>于凤至的父亲当年救过张作霖的命,张作霖感念于怀,一心图报。听说救命恩人的女儿正大仙容,知书达理,且属凤命,当会福禄深厚,恩泽绵长,于是殷殷求亲。</h3><h3>张作霖以为这是福报,没想到却断送了于凤至一生的幸福。</h3><h3>那年,于凤至18岁,嫁给张作霖最器重的儿子——张学良。</h3> <h3>1916年,张学良与于凤至的结婚照</h3><h3>她清逸端庄,贤良淑德。但凡见过她的人皆交口称赞。</h3><h3>爱新觉罗·溥杰曾惊艳于她的超凡脱俗之美,以雨后清荷誉之。</h3><h3>然,甲之蜜糖,乙之砒霜。</h3><h3>张学良并不爱她。这桩包办婚姻于他而言,只为遵从父命。</h3><h3></h3><h3>多年之后,他忆及当初仍心有不甘:“我太太比我大三岁,我们那时候都要订亲,我根本就不知道她什么样的,所以,我跟我太太就是不太和气的。我不喜欢我的太太,我们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我跟我太太说,你嫁错了人!”</h3> <h3>开始,他也是百般抵抗,最后是因为张作霖的一句话才让他接受了这门婚事: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h3><h3>当时的她并不知命运这只翻云覆雨手,为她悄然下的蛊。</h3><h3>她身为富商之女,但嫁到张家,却毫无千金大小姐的做派,不仅与公婆相处融洽,就连对待仆从,也从不疾言厉色,以至帅府上下的各色人等,都对她敬重有加。</h3><h3>张作霖脾气暴躁,发起火来一如狂飙,但只要于凤至轻言安慰,他的怒气便消减了大半。</h3><h3>张学良天生风流倜傥,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尤其是得到父亲的“特许”,更是流连欢场,乐此不疲。</h3><h3>有一年,她重病在身,危在旦夕。张家和于家商量,要张学良立即娶于凤至的侄女,以便日后照管他们的几个孩子。</h3><h3>张学良坚拒:“我太太她现在病得这么重,你们真的要我现在就娶她的侄女,那不是我这边结婚,那边催她死吗?那叫她心里多难过?”</h3><h3>后来,她奇迹般地康愈。因感其对自己的体恤,待他更加好过从前。这点温情犹如黑暗中摇曳的一点烛火,让她以为,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h3> <h3>1927年,张学良在天津蔡公馆的一场舞会上,与16岁的赵四小姐邂逅。</h3><h3>她有绮霞之貌,他英姿逸浮云。一见钟情的两个人从流光溢彩的舞场上的四目交接,直到现实中的难舍难分。</h3><h3>为了和张学良在一起,赵四毅然退婚,不惜和家庭决裂。私自从天津逃到沈阳,只为见他一面。</h3> <h3>他带着她登门,很坚决地对于凤至说:我要把她留下来。</h3><h3>她了解他的秉性,知他以往种种韵事,皆是过眼烟云,但这一次,她从二人的眼角眉梢看到的却是波光潋滟,春风正浓。</h3><h3>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h3><h3>但面对赵四的苦苦相求,她不由得为之动容。眼前这个为了爱抛家舍业的女孩子不也是另一个自己吗?她虽不及她的勇敢,但一样有蹈死不顾的痴狂。</h3><h3>她遂应承下来,同时也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孩子不能姓张,二不能进帅府,三不能给名分。</h3><h3>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赵四知难而退,没想到爱到如胶似漆的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便罔顾其他。</h3><h3>张学良将赵四安排进了自己的北陵别墅住下。</h3><h3>她的三个原则不但没有分开他们,反倒让他们爱得更加痴缠。无奈之下,于凤至在帅府旁边给赵四建了一栋小楼,让她搬过来住。</h3><h3>于凤至见赵四聪明伶俐,乖巧可人。于是对其渐生好感,二人遂以姐妹相称。</h3><h3>张学良一直称于凤至为“大姐”,遇有难事常与她商量,征求她的意见,特别是在苦闷忧悒时更被其妙语解颐。</h3> <h3>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在返回沈阳时被日军炸死。张学良当时身在华北,东北形势岌岌可危,日军可能趁机发起侵略,张家大权也可能旁落。于凤至力排众议,做出“秘不发丧”的决定,巧与日本特务周旋,声称大帅只受了点轻伤,使各方势力虽虎视眈眈,却不敢轻举妄动,协助张学良完成了东北军政大权的顺利移交。</h3><h3>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4月11日,于凤至随夫出访意大利,途中曾填词一首安慰沮丧中的丈夫:“问君此去何惆怅,蓄得青山树千丈。述衷肠,实难忘,永志塞外耻辱帐。慢动悲怆戕。青史无虚谎,黑白分明,笑对世人谤!”</h3><h3>这等豪气干云的气概,并不逊于须眉半分!</h3><h3>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时值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得知消息后,她立即给宋子文发去电报“学良不良,心急如焚”,恳请宋子文居中调停。随后,她由旧金山飞抵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拒不接见。于凤至只好请宋美龄及其母亲出面一起做蒋工作。</h3> <h3>宋美龄、孔祥熙在上海迎接她时,问她准备如何安排。于凤至说他有不测,我当陪同赴黄泉为伴。</h3><h3>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h3><h3>张学良先被判处十年徒刑,后被长期软禁。于凤至陪伴着张学良,一路辗转,由南京到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和沅陵,1940年又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h3> <h3>起初,张学良不时产生自杀的念头,于凤至力劝之:“西安事变的兵谏,是为国家存亡的革命行为。既然我们认为不仅无罪而且行为正确,今天受到非法的囚禁,那就要学文天祥等仁人志士为人才是,我们心有正义,历史会有裁判,怎么能丧失信心?”一番慨然有节的话,让张学良热泪纵横。<br></h3><h3>但在长达三年的不断迁徙,管束严苛,甚至刁难虐待的幽禁生活中,于凤至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着由人间堕入地狱的惊惶与痛楚。靡日不忧,身心受创,再加上环境恶劣,于凤至积郁成疾,不得不赴美求医。</h3><h3>戴笠致电赵四,问她可否接替于凤至来照顾张学良。赵四欣然应允。</h3><h3>于凤至赴美治病,哪知这一走,便是永别。半世流离,二人再未相见。</h3> <h3>于凤至得的是乳腺癌,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她在前美国驻北京公使詹森·肯尼迪和夫人莉娜帮助下,入住了著名的教会医院。她的病情当时已经很严重,但为了保持身材,采用了保守疗法,一年内历经三次手术,数闯鬼门关。</h3><h3>谁知道天意弄人,不久,癌细胞又开始转移,大夫再次提出切除乳房以保命的建议。</h3><h3>肯尼迪夫人莉娜也力劝她以生命为重。僵持几个月后,于凤至终妥协,无奈地,决绝地,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h3><h3>手术之后,是痛苦的化疗。那个时期,于凤至的头发几乎全部掉光,食不下咽,瘦得形销骨立。无数个疼痛得难以成眠的长夜,她泪湿衾枕。令她痛不欲生的不仅仅是来自身体的折磨,更有对张学良的无尽牵挂与思念。</h3><h3>有人说,太多的人是走不出思念的,都是用爬的。她呢?更是胼手胝足,日暮泅渡。</h3><h3>既然,生无可欢,死又何惧?只是,她要留住这具残躯,这条性命,为了她的孩子们,不成为茕茕孑立,无所依傍的孤儿,同时,更为了与他的重逢日。</h3><h3>张学良常年在狱中,她没有经济来源,病愈之后,几至一文不名。</h3> <h3>于凤至咬紧牙关,开始琢磨赚钱之道。那时,张学良是她信念和力量的源泉。</h3><h3>她想多赚些钱,回国后可以保她和张学良以度余年。可是,当他获得自由身的日子遥遥无期时,她又想,不能让他出狱后,怕已是白首之人却身无分文。</h3><h3>刚来美国时,朋友曾经带她去过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并告诉她,这是一个疯狂的地方,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可以一眨眼间成为穷光蛋。四处寻求生机时,于凤至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股票大厅,别人能凭着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我为什么不能?她没有瞻前顾后,身处绝境,只能放手一搏。她记起父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闺女要是做买卖,肯定是把好手”。</h3><h3>于是,她闯进华尔街股市。凭着超人的胆识,精准的眼光,和适可而止的智慧,在大起大落的股市里纵横捭阖。当股市每有盈余,她便购买房产用于出租,如此双管齐下,她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h3> <h3>其后,她在美国买了两处豪华别墅。一处是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生前住过的林泉别墅,另一处是伊丽莎白·泰勒的旧居,两处别墅毗邻。</h3><h3>她把两处别墅都按当年北京顺城王府内家里的居住式样装饰一新,她自己住一处,把另一处留给张学良。她对孙辈们说:我将所有的钱都用在买房子上,就是希望将来你们的祖父一旦有自由的时候,这别墅就可以作为他和赵绮霞两人共度晚年的地方。这也是我给他的最好礼物了。</h3><h3>此时的她,还在幻想着与丈夫重聚的那一天。</h3> <h3>1960年,在宋美龄的介绍下,张学良信了基督教。基督教不容三妻四妾这样的事。张学良进退维谷:要么放弃和于凤至的婚姻,要么放弃赵四。为了追随他,赵四和家里断绝关系,陪他度过了生命中沦为阶下囚的三十年。并且为了照顾他,失去了女儿。</h3><h3>于凤至呢,更是大众眼里的嘉德懿范。赵四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名分,被于凤至抱回帅府躬亲抚养,视同己出;当他深陷囹圄时,她四处奔走,舍命救夫。她为他牺牲太多,他不忍心让这个被他尊为“大姐”的人,在生命的暮年,沦为弃妇。</h3><h3>张学良歧路徘徊。不久,他们进行了一次通话,张学良透露了想要离婚的想法:我们是一直在一起的,无论如何不会分开。</h3><h3>陈珊妮有一首《来不及》:来不及送你一程,来不及问你什么算永恒,甚至来不及哭出声......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h3><h3>只因为“我爱你”这三个字,她是用一生来演绎。</h3> <h3>但爱到穷途,不放手又能如何?成全两个人的幸福,也是成就三个人的体面。于是,她同意签署离婚协议。</h3><h3>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在台北举办了结婚典礼。</h3><h3>那厢苦尽甘来,终成连理。这边,她生生掐灭了最后一丝希望。</h3><h3>纳兰容若在妻去世后写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h3><h3>断肠人写断肠句,伤心的人古今一同。</h3> <h3>于凤至有四个孩子,幼子10岁时因一场医疗事故而亡。老大在德国的空袭中导致精神失常,后因败血症去世,只活了37岁。次子1981年在美国由于车祸而撒手人寰。</h3><h3>晚年,她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每当暮色四合,夕阳沉坠时,她总会茫然地眺望远方。万里之遥,天涯海角。千帆过尽,不见离人。</h3><h3>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h3><h3>于凤至93岁在美国洛杉矶豪华别墅去世。</h3> <h3>在她的遗言中,特意交代:死后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张学良,尽管他们之间已经五十年未见,尽管,他们已经签署了离婚协议。</h3><h3>于凤至死时在墓碑上写的名字是张于凤至,她冠以夫姓,还在旁边留了一个空墓,希望张学良百年之后与之同穴。生而仳离,只愿死后相伴。</h3><h3>于凤至死后,张学良携赵四去她的墓前拜祭,听人讲起她生前情意,抚碑长叹: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h3><h3>赵四去世后,葬在夏威夷东海岸著名的神殿之谷纪念陵园。2001年10月,张学良溘然长逝,也埋葬于此。他们生前厮守,死后相依。</h3> <h3>唐代诗人李冶曾感喟:至近至远东西,至亲至疏夫妻。</h3><h3>最近是你,最远是你;最亲是你,最疏亦是你!</h3><h3>她倾其一生,只获得了他的敬,却始终没有得到他的爱。</h3><h3>你的咫尺之间,却是我的万水千山。</h3><h3>而这世上的悲凉莫过如此:徒手摘星,爱而不得。</h3><h3>佛家讲,“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但生而为人,谁又不是“我执”的囚徒?执于名利者为名利所困,执于感情者为感情所惑。能最终明心见性者,寥若晨星。</h3><h3>所以,我们都知道呵,烟花会谢,笙歌会停,留在这人间余韵袅袅的,都是他人爱的传奇......</h3> <h3>年轻的于凤至</h3> <h3>中年于凤至</h3> <h3>张学良与于凤至</h3> <h3></h3><h3>1930年,(左起) 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在南京合影。</h3> <h3>(左起) 张学良、宋霭龄、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h3> <h3>(左起) 、宋美龄、于凤至、宋霭龄。</h3> <h3>张学良、于凤至夫妇与长女张闾瑛在英国期间留影。</h3> <h3>于凤至(右一)与外国朋友</h3> <h3>张学良二夫人谷瑞玉</h3><h3>谷瑞玉,天津人。1904年2月出生于天津附近杨柳青一大户人家。在两次奉直战中她曾是张学良的第二位夫人。可惜的是,这一段姻缘最后以离异而告终。</h3><h3>初识津门堕爱河</h3><h3>谷氏乃经商世家,但是,到谷瑞玉出生时已呈没落之势。谷瑞玉的二姐嫁于东北军一位与张作霖共同起家发迹的将军齐某为妻,常有奉军一层人物与之往来,故少年谷瑞玉便对东北军将士颇有好感;三姐与张学良麾下的一位副官结成伉俪。正是由于她的两位姐姐与东北军上层人物有此特殊关系,所以,作为四妹的谷瑞玉从小就有机会接近少帅。</h3><h3>1922年4月第一次奉直战争爆发,当时谷瑞玉刚刚18岁。这年7月间,谷在出席二姐夫的家宴时,有幸与张学良结识。豆蔻年华的谷瑞玉那时正在天津租界一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里学习英语,而东三首讲武堂毕业的张学良此前也在拜师苦学英语。初次相遇,张学良为谷瑞玉标准纯正的英语而惊喜,两人在柔和的灯影下用英语交谈,三言两语便彼此沟通,意外的邂逅,使张、谷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h3><h3>良宵美酒光阴促。谷瑞玉自与少帅分手后,时时追思着在姐夫家那短暂的一面。张学良回到部队上也思谷心切,情思缱绻,可惜军机甚紧,无法相见。谷瑞玉的二姐深知其妹之心,几次向丈夫进言,终于促成了谷瑞玉与张学良的第二次见面。一年之后的冬天,时任东北航空处督办的张学良,因购进一批新式飞机前来天津与英国商人进行晤谈,由于二姐及姐夫的从中玉成,谷瑞玉充当了张学良与英国军火商人谈判的翻译。谷瑞玉纯正娴熟的英语功底与她在谈判桌上妥善的周旋,致使谈判成功,张学良在津门大排筵宴,以资庆贺。经过这次相处,彼此越加倾心。张学良对谷的好感溢于言表,谷瑞玉对少帅的爱慕也更深一层。</h3><h3>张学良深爱着花容月貌又有才学的谷瑞玉,处于矛盾的心境中。他对谷瑞玉有真诚之爱,却又不敢无视与于凤至已婚的既成事实。他与于凤至的感情笃深,又是严父张作霖确定的婚姻,所以,纵然心有所爱,也不敢轻作主张。正是由于有种种不可逾越的障碍,故而张学良在当时只能与谷瑞玉保持着良好的纯洁友谊,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婚姻。然而对少帅痴情已久的谷瑞玉却从此深深地痴恋上了风流倜傥的张学良,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河之中。</h3><h3>为报痴情赴前线</h3><h3>1924年9月,第二次奉直战烽火再起。历史的阴差阳错和战争的特殊环境促成了一对有情人的结合。当时,张学良统帅着东北军第三军,日夜坚守在山海关九门口前线,生活十分艰苦。正在战事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忽然收到了谷瑞玉从天津寄来的慰问信。信中谷瑞玉用她那优美流畅的英文,回忆了她与少帅的相识经过,流露出分手后对他的万分思念。这位天津少女对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少帅的关心和挂念令张学良十分感动。当谷瑞玉得知山海关九门口战事紧张后,坚持要到前线去探望少帅。姐夫担心枪林弹雨中随时都有生命之虞,坚决劝阻谷瑞玉冒险上前线。可是爱心如火,性格坚韧的谷瑞玉甘愿为她所爱之人赴汤蹈火,生死不惧。</h3><h3>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张学良万没有想到金枝玉叶般的谷瑞玉,居然敢于在战火硝烟的危险时刻前来阵前,被她的一片真诚感动了。他发现美丽的谷瑞玉不仅具有漂亮的外貌,还有一颗为了爱情不惧生死的真诚之心。在少帅看来,谷瑞玉敢于上前线之举,是任何姑娘都不能做到的。</h3><h3>谷瑞玉在奉直激战的前线陪伴着张学良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经过数日鏖战,终于迎来了东北军的最后胜利。</h3><h3>战事结束后,张学良因指挥奉军主力作战有方而被晋升陆军中将。当年秋天张学良前往天津休假,得以与谷瑞玉在津门重温旧情。这时,张学良面临的是如何将他和谷瑞玉在战火中的这段事实婚姻合法化的苦恼。</h3><h3>为了让张学良尽早地从爱情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谷瑞玉的二姐夫早已通过杨宇霆等人,将张学良与谷瑞玉在战地结合的情况,暗中向张作霖作以透露。张作霖对儿子与谷瑞玉的婚事表示默许,于是,1924年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遂在天津结婚。尽管有事实婚姻,可是张学良仍无法将谷瑞玉带回沈阳的大帅府。于凤至由于种种原因也对谷瑞玉难以接纳。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谷瑞玉一直住在天津。</h3><h3>1925年春节前,她随少帅返回沈阳,张学良在沈阳的经三路28号购买小楼一幢,作为谷瑞玉来沈阳时的住所,直至她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为止,谷瑞玉始终未能名正言顺地住进沈阳大南门张氏帅府。</h3><h3>北战南征俏巾帼</h3><h3>1925年5月,张学良奉命统帅东北军第三方面军前往长江下游地区开辟新的势力范围,谷瑞玉毅然随他前往,她说:“只要有你的地方就有我,就是天涯海角也敢随你去”。谷瑞玉随军到了南方以后不服水土,经常生病,有时甚至边吃边呕,夜间也难以入眠。尽管如此,她从来不肯在张学良的面前叫苦。当年8月,张学良统部返回秦皇岛,担负着筹组东北海军的重任。谷瑞玉也不辞劳苦地追随而至。那时,张学良时常为组建东北军的第一支海军忙得废寝忘食,谷瑞玉每天都要守候在灯前,直到少帅归来才吃饭。吃不惯海鲜的她也学会了吃海鲜,有时甚至因为吃海鲜而皮肤过敏,她难能可贵的毅力渐渐适应了环境,这一切都为张学良所敬佩。</h3><h3>1925年冬天郭松龄倒戈。张学良为了阻止他兴兵北上,曾经乘军舰赴葫芦岛。谷瑞玉也冒险随行,由于是冬天,加之张学良因倒戈之事连夜失眠,总参议杨宇霆鼓励张学良以吸食鸦片的办法来解除连日的疲劳。结果张学良不幸染上了鸦片瘾,谷瑞玉为此痛心疾首地哭泣过、自责过。她后来还因此遭到物议。这是她与少帅之间后来感情失和的内由之一。</h3><h3>1926年秋天,谷瑞玉因为在郭氏倒戈时支持张学良吸鸦片一事受到张氏家族内部的非议,所以她在张学良驻防天津时,曾企图劝说少帅戒烟,以挽回失误。她先请英国医生希斯协助戒烟,谁知吸毒容易戒毒难,经过几天几夜的折腾,结果以失败告终。谷瑞玉又错误地听信一位东北军将领的建议,在天津请来日本医生山田二郎协助戒毒,不料此举更加失误,山田为了从谷瑞玉手中得到一笔可观的医疗费,居然采用吗啡毒品来为张学良减轻戒毒的痛苦。结果鸦片烟毒虽然戒掉,却又染上了更为难戒的吗啡。谷瑞玉好心却没得到好的结果,致使一些人对她的误解更深。</h3><h3>是年冬季,谷瑞玉随少帅前往河南。初到河南的谷瑞玉经过数日的车马劳顿,加之因张学良戒毒一事遭受许多人的非议,心中存有积火,到河南不久即得了重病。张学良劝其回到天津医病,可是谷瑞玉担心少帅在临战时身边无人照料,毅然坚持留下。在河南她一边治病一边照料张学良的起居,直到战争结束为止。为了表彰谷瑞玉随军时所作的贡献,张学良在天津法租界为谷瑞玉买了一幢豪华的新宅。为了让谷瑞玉进京听戏方便,他在北京也为谷瑞玉购置房产和衣物,那一时期无疑是谷瑞玉与张学良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h3><h3>缘到尽时悔已迟</h3><h3>1928年2月,张学良升任第三方面军团总司令,驻防保定。</h3><h3>此时的谷瑞玉由于兴趣嗜好等发生变化,渐渐与张学良发生磨擦和误解,刻苦、温存与任劳任怨的好作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见了。由于战争的困扰及南征北战带来的烦躁使谷瑞玉变成了另一个人。她不时为小事无端发火,甚至与少帅发生口角争执,破坏了她在少帅心中良好的印象。到了1927年夏天,谷瑞玉开始与军马倥偬的张学良分地而居。从前新婚时谷瑞玉为求得能与张结合违心表现出来的诸多善良美好的品德,随着夫妻俩关系的确定而黯然失色。</h3><h3>很长一段时间,张学良驻守保定,而素有随军夫人美称的谷瑞玉独自居住津门,学会了跳舞、下酒巴、和戏,与人打麻将至深夜不散,还经常到北京一连数日听戏不归,有时借着张学良的名义请梅兰芳等京华名伶,到她借住的朋友私寓里唱堂会,因此影响了那些著名演员的票房收入。名伶们虽然也对谷玉瑞无休止的堂会心存不悦,可是他们顾及她是少帅的内眷,不得不违心前往。此事传到张学良耳中,十分恼火。张学良甚至下令日后她不能再以他的名义烦请京津名伶无端唱堂会戏,可是谷瑞玉却继续我行我素。</h3><h3>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时,谷瑞玉在天津居住。在秘不发丧期间,她未经许可,独自冒然返回沈阳。正是由于谷瑞玉的擅自行动,引起了日本关东军的注意。日本报纸上因此怀疑“秘不发丧”的真伪虚实,称“张学良的如夫人谷瑞玉由津返回奉,说明张作霖在皇姑屯必死无疑。否则一向与大帅府关系并不密切的如夫人是不会在张学良不在奉天情况下独自返回关东。”谷瑞玉的冒然行动,埋下了在政治上与少帅分道扬镳的祸根。</h3><h3>张学良主政东北后,谷瑞玉不甘住在沈阳经三路的小洋楼里。她不顾张的反对,几次争着想回大帅府,认为张今天所得地位与她当年随军征战不无关系。</h3><h3>由于夫妻间思想裂痕的加大与谷瑞玉越加明显的任性,使张学良逐渐认识到当年他与她结合带有着某种盲目性。</h3><h3>1928年冬天,张学良正秘密与南京代表进行“东北易帜”的谈判时,杨宇霆、常阴槐等旧军阀,曾想暗中破坏这一南北统一的大计。同时杨、常两人阴谋对张学良的政权取而代之。杨宇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收买谷瑞玉作内线,让姨太太与谷瑞玉打麻将、拉关系,最后达到与谷瑞玉互换兰谱拜姐妹的目的。张学良发觉杨氏动机可疑,曾加劝阻,然而谷瑞玉却我行我素。是年12月杨宇霆假借乃父祝寿为名,请谷瑞玉与少帅一道去杨宅赴宴。张学良随谷瑞玉前往后,险遭到一群日本浪人的暗算。幸亏于凤至夫人慧眼机敏,识破杨宇霆的图谋。此事发生后,张学良对谷瑞玉的误解更深,遂成反目之势。谷瑞玉一气之下愤然离沈返回天津独居。</h3><h3></h3><h3>1931年1月,张学良与谷瑞玉解除了婚姻关系。张学良在天津的英租界为谷瑞玉购买小楼房一幢,又给她10万元作为生活之资。</h3> <h3>张学良红颜知己蒋士云。</h3><h3>蒋士云,1912年出生在苏州商宦世家,祖父在无锡经商,父亲蒋履福是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一位外交官,蒋父早年曾在上海读书,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攻读,北大毕业后,曾任驻比利时公使馆随员、驻意大利代办。因蒋士云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之为“蒋四小姐”。她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在英国人办的学堂里学习英语。从小在苏州长大的她,很快就融入了北京的生活。蒋四小姐虽然出身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但她不为环境所囿,学习刻苦认真,让人深感难得。在京生活学习两年后,15岁的她,随父母返回了苏州。</h3><h3> 16岁时,作为驻外使节的千金小姐,蒋士云又随父母远下欧洲,并在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这在同辈女子中是极为鲜见的。</h3><h3> 1927年,蒋士云学成回国,开始周旋于中国上层政界。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上流社会,可说无人不晓蒋士云。她以她的艳丽容貌,更以她娴熟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让中国的上流社会和政界要员为之惊羡,成为了上世纪30年代,名动苏州和京城的交际名媛。当年的蒋四小姐,曾有照片刊登在苏州《大光明》报上。</h3><h3> 在蒋士云的人生中,最传奇的是当年她与有着民国“四大公子”美名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结识。蒋士云和张学良第一次见面,是在1927年夏天的北京,也就是蒋士云回国的当年。此时的张学良,已是东北军第三军团总司令。张学良很善于结交朋友,与中国驻外大使顾维钧的交往十分密切。张学良虽然驻防保定,但时常来到北京。而蒋士云的父亲蒋履福,正好从中国驻法国外事上卸任,回国述职,随同顾维钧一起来到北平。就这样,经顾维钧引荐,张学良得识蒋履福,同时也得以初识了同席的蒋履福女儿蒋士云。</h3><h3> 那时的少帅张学良,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身后有着一大堆美女追求者,虽然少帅听过百转千回的评弹和昆曲,也曾留恋甲天下的苏州园林,但当时并没把这位梳着两条辫子的年轻姑娘放在心上。可是蒋士云却牢牢记住了风流倜傥的张学良。三年之后,即1930年,张学良和蒋士云又见了面。那年冬天,张学良在南京与蒋介石会面后,带着夫人于凤至去了上海。在出席上海市长张群为他举行的招待宴上,再次和蒋士云邂逅,已出落得风姿绰约的蒋士云,这次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蒋士云不但和少帅频繁赴宴,而且又接连出席了张群和上海头面人物举行的几场舞会。张学良这时才发现,蒋士云不但长大了,而且又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这让他大为惊讶和欣赏,因为喜欢英语的张学良可以和蒋士云用英语互通情愫,两人谈得十分惬意。也许蒋士云就从那时起,在心底深深爱上了这个东北军人。当然,张学良心里也有这位小四妹的影子,可他返回沈阳后,就把那会讲两种外国话的苏州姑娘淡忘了。尽管他回沈后,不断收到蒋四小姐从上海寄来的书函与明信片,后来蒋士云还把不轻易示人的玉照也寄给他。暗慕张学良的蒋士云,相信他会理解她那种隐含不露的少女情愫。</h3><h3> 在第二年初,在蒋士云结束了巴黎的学业后,专程赶到北京,决定和张学良袒露心迹,想不计名分和张学良在一起。但结果到了北京,蒋士云非常失望,因为她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少帅身边又有了一个同样不计名分的赵一荻,而且还和少帅有了爱情结晶。蒋士云好歹也是苏州大家族的女儿,在于凤至之下也就算了,在赵一荻之下她却接受不了。失望之下,蒋士云离开了北京,远度重洋去了欧洲,一是为了忘掉张学良,二是要把自己心底的痛苦变成发愤读书的动力,开始了新的生活。</h3><h3> 等到1933年,蒋士云重回苏州时,她已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专家———贝祖诒的太太了。</h3><h3> 贝祖诒(1893—1982年),字淞荪,江苏吴县人,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历任中国银行界要职。贝祖诒在东吴大学毕业后,娶了庄氏的女儿为妻。庄氏出身名门,是一位笛子高手,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夫妇间十分恩爱。1913年他们添了个女儿,取名贝聿华。1917年又添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贝聿铭。1930年,庄氏因病去世,留下了年仅13岁的贝聿铭和弟弟贝聿昆、贝聿枞以及三个姐妹。</h3><h3> 中年丧妻,使得贝祖诒十分沮丧。他所在的银行为了让他早日从丧妻悲伤中解脱出来,决定派贝祖诒出访欧洲,借考察欧洲国家分行的工作情况而散心消愁。就在这次出访中,贝祖诒邂逅了蒋士云,两人情投意合。其实蒋士云与贝祖诒,早在上海和南京就见过面,此次相逢国外,又是同病相怜,所以蒋士云与贝祖诒交谈数日,两个沉寂的心灵,竟然碰撞出爱情的火花。</h3><h3> 蒋士云的父母熟知,贝家祖辈是苏州望族,尽管知道贝祖诒发妻已新丧,仍然不允同爱女的这门婚事,因为贝祖诒膝下毕竟已有6位子女,且年长蒋士云许多。可蒋士云是重感情、重信义的现代女子,毅然冲破家庭和世俗的阻力,决定嫁给贝祖诒做续弦夫人。并于1932年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h3><h3> 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了中央银行的总裁。当时的民国报纸有文载,说蒋士云有“帮夫运”,是她嫁给贝祖诒后,贝祖诒才坐上了银行总裁的高位。在贝祖诒一年的任期内,致力于外汇管理,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后为了对付通货膨胀,主张开放外汇,抛售黄金,因外汇枯竭引起黄金风潮,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倾轧,1947年2月宋子文和贝祖诒被迫下台。1973年贝祖诒就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退休后寓居纽约。</h3><h3> 蒋士云与贝祖诒育有一女。女儿成家后单独住开,只在每星期六回到曼哈顿花园街的住宅,与母亲共度周末。纽约曼哈顿花园街是有钱人的天下,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遗老遗少,多数都住在这里。蒋士云经常与孔祥熙宋蔼龄的长女孔令仪,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太太黄蕙兰等,在一起打麻将。1982年12月,丈夫贝祖诒因病去世后,采访蒋士云的记者如云,每次接受采访后她都会递给对方一张名片,上面除了“贝蒋士云”四字外再无其他内容,表达了她“此生都是贝家人,不会考虑再嫁事宜”的决心。</h3><h3> 难忘旧情续传奇</h3><h3>蒋士云传奇不在情史,而是她的一生,都在驾驭着自己的生活。</h3><h3> 1936年“西安事变”后,本着明哲保身的态度,许多世家都保持沉默,惟独已是贝夫人的她,积极参与到营救张学良的行动中。张学良被押至浙江奉化雪窦山囚禁,蒋士云通过贝祖诒与戴笠的交情,获准到雪窦山去探望张学良。张学良到了台湾以后,1979年春天,蒋士云还专程从美国飞到台北,在一家餐馆里宴请已届耄耋高龄的张学良,这两件事多年来鲜为人知。这说明她当时探望张学良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也说明蒋士云重情重义,作为张学良的朋友,她尽了该尽的友情与信义。</h3><h3> 由于蒋士云的身后是蒋、贝、张三大家族,身份的复杂与显赫,和蒋士云力排众议的举动,在当时掀起不小的波澜。所以张学良至死都念念不忘这位“士云贤妹”,并称她为“自己最喜欢的女人”。张学良的漫长人生中,身边的异性追求者当然不仅是于凤至和赵一荻。但张学良引为至友的,也只是蒋士云。</h3><h3> 1988年蒋经国去世,张学良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阴影中走出来。1991年3月10日,90岁的张学良带着夫人赵一荻离开台湾,飞赴美国旧金山。在旧金山玩了四天后,少帅就跟身边的亲友说:“我想一个人到纽约去会会朋友,而且还是个女朋友!”说到做到,张学良把身体欠佳的赵一荻留在旧金山,由女儿照顾,在孙儿、孙媳的陪伴下前往纽约,住进了贝太太的家中。这时的蒋士云一个人独居,张学良来到纽约后,在蒋士云家一住就是3个月。这3个月,是少帅软禁50年来最快活的90天,身边既没有国民党便衣监视,也没有夫人赵一荻,只有蒋士云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开心之余,张学良在纽约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张学良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蒋士云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蒋士云原来并无任何信仰,但后来竟信基督教。就因张学良在纽约时,每周她会陪张学良到教堂做礼拜听圣经。现在的她仍然会每周末前往华人教堂,虔诚倾听圣经。这正是:苏州名媛丽质姣,西学才女羡政要,心仪少帅邂逅多,失之交臂梦魂销。不因“代过”替蒋受,更识“国难”气节高,春风满面皆朋友,红颜知己有多少?</h3> <h3>晚年张学良一到美国就专程去探望蒋士云</h3> <h3>张学良红粉知己唐石霞。</h3><h3>唐怡莹,字石霞,他他拉氏,女画家。1904年生,为满洲镶红旗扎库木世族,曾祖裕泰公曾任湖广、甘陜总督达二十余年;祖父长唦曾任户部右侍郎;伯父志锐,出身翰林,为清末名臣,殉身伊犁将军任上;光绪帝的瑾妃和珍妃为其姑母;父亲志锜笔贴人事八品官,为维新派在宫内的密线,于戊戌政变后逃往上海。</h3><h3><br></h3><h3>唐石霞,这名字看似普通,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只要稍稍了解关于她的一麟半爪,便会立即会被她震倒。
唐怡莹,字石霞,满族,满清贵族出身,本姓他他拉氏,镶红旗扎库木世族。其曾祖父曾任湖广、甘陕总督,祖父曾任户部右侍郎,光绪皇帝的瑾妃和珍妃为其姑母。唐石霞的母亲姓爱新觉罗,出自皇族。
这样的身世,能诗会画,才艺出众,已是凤毛麟角了,偏还出落得花容月貌,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难怪她的姑母瑾妃在她20岁那年将她许配给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唐石霞1904年出生,20岁出嫁,即1924年,那年溥杰17岁。但溥、唐二人婚姻并不合满,二人婚后长时间处于分居状态。
唐石霞天生是个极不安分的才女美女,她凭借个人的出身、美貌、才华和聪明,在皇亲国戚、上流社会圈子里穿梭游弋,民国“四公子”中的两位公子张学良、卢小嘉都曾是她手中的牌。据说她嫁给溥杰后不久,便认识了张学良,张甚至差点娶她。有说张为了她曾预谋行刺溥杰,未遂。据张学良晚年的回忆,对唐的评价是“聪明极了,混蛋透了”。还说唐虽能诗会画,却都做不到上佳水准,她的诗与画都是有人改过的,故认为她太“假”,便舍弃了她。
另一位军阀之子卢小嘉(其父为浙江督军卢永祥)也和唐石霞相好。1931年,卢曾利用父亲的军权助她从溥仪、溥杰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王府将大量稀世珍宝连偷带抢地用卡车运出来。那时正值日本人打主意要溥杰娶日本妻子,出面制止了唐石霞的抢宝行动。日本人随后强迫唐石霞的弟弟替唐石霞在与溥杰的离婚书上签了字,溥杰与唐石霞终于离婚。这是哪一年?没有考证到。1937年4月,溥杰与日本女子结婚。
很奇怪,唐石霞这么一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风流人物,在和溥杰离婚后,于1945年去了香港,此后就再也没有关于她的任何消息。直到1987年,据说有人将在香港的唐石霞与溥杰再次连上了线,但也没有任何后续故事。唐石霞1904年出生,1987年时她已83岁了。如果现在还活着,也有110岁了,可能性比较小。
唐石霞到香港后生活怎样,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资料。但唐石霞的画却不时有见在社会上流传。她的画很漂亮,但是不是如张学良说的那样,是别人修改过的,不得而知。<br></h3> <h3>朱五。</h3><h3>"赵四风流朱五狂"诗中所言的朱五,乃当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铃的五女儿湄筠,是朱光沐的妻子。</h3><h3>这首诗是马君武先生于十一月二十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上的题为《哀沈阳》的两首“感时近作”,诗曰:</h3><h3>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h3><h3>马先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通才,但是这首诗写得未免有失公允。</h3><h3>马君武的〈哀沈阳〉开头就说:赵四风流朱五狂,把张学良骂成纨绔子弟,花花公子之流。但除了赵四风流,四字正确外,其余均非事实。赵四小姐赵一荻,先是张学良的红粉知己,后来张学良与元配于凤至离婚,赵一荻方成为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那么马君武所说的朱五又是谁呢?她就是朱启钤的五小姐朱湄筠。</h3> <h3>朱启钤是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他的一生颇富传奇性,早年从政,中岁为袁世凯策划帝制,被称为洪宪余孽而被通缉,后来获准特赦重返北京,又在政海中翻滚片刻,此后真的遯迹山林,潜修学问。胡适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五日的日记中说:在君(案:丁文江)邀我吃饭,请的客都是曾捐钱给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的人,有朱启钤、刘厚生、李士伟……等,共13人。这是我第一次见着朱启钤。此人自是一个能干的人;听他的话,竟不觉得他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他是近十年内的第一个能吏,勤于所事;现在他办中兴公司,每日按时到办公室,从不误事。交通系的重要分子,以天资的聪明论,自然要推叶恭绰;以办事的真才论,没有可以比朱启钤的。从北洋政要到著名学者,朱启钤见证了百年波诡云谲的历史。</h3> <h3>朱启钤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清朝末年曾有一段交往。所以朱张两家是两代世交。朱启钤的儿子朱海北就回忆说:一九二四年夏天,张学良来到北戴河。当时正在酝酿第二次直奉大战,张学良将军花费重金在法国购进水上飞机,由秦皇岛来北戴河海滨进行试飞。当时他自兼航空署督办,同来的有航空署副署长冯庸、原南苑航空学校教育长姚锡九、少校飞行驾驶员吴敬安、少校秘书朱光沐、飞行员衣里布(蒙族)、法籍教官布雷等人。张学良到海滨后立即来拜访先父,还热情邀请我们全家到海边观看飞行。我们如约去了,临时他又提出请我们乘坐他的飞机作空中游览。我四姐津筠勇敢地上了飞机。我刚登上舷梯,被母亲一把拉住,因为老人家觉得这是冒险的行动。午间,我父亲设便宴招待学良将军一行。</h3><h3><br></h3><h3>朱海北又说:张学良将军在天津有一座豪华的公馆,院子里建有网球场,楼上设有台球房,庭园宽敞,和我家的天津寓所是隔壁近邻。二次直奉大战,奉系取得胜利,天津又是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张学良经常驻节津门。每次他回到天津的公馆必邀请我哥哥、姐姐和另外几家门第相当的世交好友去打球跳舞。……张学良身边的得力僚属都是颇有才华而又倜傥风流、事业心很强的青年。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增进了感情,在张学良将军和冯庸的撮合下,我四姐津筠与吴敬安于一九二五年结了婚。后来五姐湄筠又嫁了朱光沐。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也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和她的哥哥赵燕生及其二姐,三姐与我们一起交往而相识的。赵四小姐的父亲赵庆华是我父亲的老部下、老朋友,先父任交通部总长时他在部任司长,后来叶恭绰任总长时,他又先后任津浦和沪宁铁路局局长,随后当过交通部次长。他有六男四女,一荻最幼。一荻的六哥燕生与我同学,她姐姐和我的姐姐也都是好友,一荻和我六妹洛筠同学。她不论在天津、北京、北戴河都属于上层社交活动的著名人物,我们都把一荻称为小妹。</h3><h3>由此观之,确实张学良和朱五朱湄筠是没有任何绯闻关系的。况且她于一九三0年就嫁张学良的机要秘书朱光沐。有论者认为马君武的〈哀沈阳〉诗,闹得沸沸扬扬后,朱五才嫁给朱光沐的,这绝非事实。据《朱启钤自撰年谱》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是年遣嫁五女湄筠于山阴朱氏。(案:朱启钤共有二子,十女)笔者更从1930年《北洋画报》440期,找到如下的报导:朱启钤之第五女公子前许配于张学良之机要秘书朱光沐君,现闻婚期已定于四月念二(二十二)日(国历)婚礼将在沈阳举行,张氏为之证婚,似已确定。因此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朱五已嫁为人妇一年有余了。而据《朱启钤自撰年谱》中说:九月十八夜日军陷沈阳,次子渤(案:朱海北)时方肄业讲武堂,间道驰赴山城镇,其妇孺依、五女湄筠家处危城中,遇人营救,乃得脱难。因此九一八之夜,朱五是在东北沈阳渡过惊险之夜的。根本不在北平,更何尝能和在北平的张学良翩翩起舞呢?</h3><h3>马君武的诗将张学良跟朱五扯到了一起,让他们俩都大呼冤枉。张学良晚年在接受唐德刚采访时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了,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她(朱五)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她的四姐还嫁给了我的一位副官。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她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开过一句玩笑!少帅一生风流,女朋友不少,对此也从不讳言,但偏偏被人把一个从未开过句玩笑的朱五小姐扯到一起,他是无法接受的。</h3> <h3>同样地,据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晚年回忆,他曾见过年已八十岁的朱五小姐,朱五告诉他一件妙事,说一次席间应酬,见到了马君武,于是端着酒杯过去敬酒:您是马博士马君武不是?我就是朱五。当时马博士的窘态,非语言笔墨所能形容,结果是不俟终席而遁去。亦可见马君武对此事的心虚。</h3><h3>倒是朱六朱洛筠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因此而认识。朱六晚年风趣地说,那年张学良去勘查葫芦岛后到海滨时,张的高级随员:胡若愚、张学铭、朱光沐、黄显声以及英籍顾问伊雅格等,就住在北戴河西院里。她那次才和张学铭相识。如果说朱家和张家有关系的话,应该说就是由她和张学铭的相识开始的。但直到一九三四年她才与张学铭在德国结婚,这时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已早修成正果了。她和她的童年同学、闺中密友的赵四小姐,更进一步变成妯娌的关系。</h3><h3>朱五与张学良原本的关系仅限于此了,然而三十年后,朱五再度登上历史舞台,却是充当了周恩来与张学良之间的信使。原来周恩来一向有心与被软禁在台湾的张学良联系,但苦无任何渠道,他最后找来张学铭商量对策,于是周恩来的十六字寄语连同张学铭、张学思的两封家书,交给在香港定居的朱湄筠,她专程前往台湾,将信交给了十妹朱浣筠(浣筠嫁蒋介石保健医官卢致德)。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朱浣筠将信夹在《圣经》里,在张学良、赵一荻经常礼拜的凯歌堂,巧妙地交给了他。</h3><h3>曾经是北洋名媛的朱湄筠,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晚年她随子女移居加拿大,一九九一年当张学良飞往美国夏威夷定居以后,八十五岁的朱湄筠才得以与张学良及赵一荻见面。六十年的斗转星移,三人在异国他乡重逢,白发苍然,回首往事,并不如烟!</h3> <h3>朱启钤与两位夫人及五个女儿合影,后右2朱五、右1朱四、左2朱三。</h3> <h3>张学良与埃达。</h3><h3>埃达·墨索里尼,生于1910年9月1日,卒于1995年4月9日):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女儿,1930年嫁给齐亚诺伯爵,生有3个孩子,但据说之前对张学良一见钟情。</h3> <h3>赵一荻(1912-2000),女,又名绮霞,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她与张学良将军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魄。赵四逝世的消息在美国华人中再次激起了感情的涟漪,人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及那段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h3> <h3>赵一荻,又名绮霞,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香港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而得名,因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故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国民政府将领张学良第二任妻子。1928年(一说1927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天津,私奔,赵跪求张妻于凤至接纳,并许诺终生不要名分。后住在于凤至出资修建的“金屋”以秘书身份伴张。</h3> <h3>赵四小姐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天津上学期间,她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秀的学生。其父赵庆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政府交通次长、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务。其母是个家境平平、贤慧而勤劳的妇女。 </h3><h3>赵四小姐天生丽质,且又聪明灵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作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之一的“少帅”张学良与来这里看热闹的赵四小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父亲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色铁青,并将其软禁起来。但在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赵四小姐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来到东北,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h3> <h3>年轻时的赵四小姐(左三)</h3> <h3>赵四小姐的老照片,很有气派,左三就是她。</h3> <h3>少妇赵四</h3> <h3>中年赵四</h3> <h3>彩照赵四小姐</h3> <h3>赵四与儿子的合影。</h3><h3>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轩然大波。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少帅府内也不平静,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给她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被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力主在少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让赵四小姐居住。两人还以姐妹相称,和睦相处。1929年赵四小姐为张学良生下了惟一的儿子。 </h3><h3>“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四小姐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为“红颜祸水”;长城抗战失利后,她帮助张学良痛下决心;1936年,张学良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其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共同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h3><h3>“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被送往香港的赵四小姐毅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张学良,陪伴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h3><h3>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中,赵四小姐一直是张学良生活上最大的支柱,他们之间的爱情愈发浓烈。1964年,于凤至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7月4日,即张学良64岁那年与51岁的赵一荻终于在台北市正式结为夫妻,从此赵四小姐才在两人同居36年之后获得了正式的名分。</h3> <h3>赵四小姐走过台湾幽禁地清泉桥</h3> <h3>张学良和赵一荻一段与世隔绝的山居岁月。这段岁月,他们有着落脚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却不是他们的家。他们可以自由呼吸这世界上的空气,但却不能自由放飞自己的心灵和身体。见证着这样艰难处境的,乃这样一个地名:井上温泉。 </h3><h3>时间回溯到1946年11月1日,此时已被蒋介石秘密关押在重庆松林坡公馆的张学良、赵一荻被告知,第二天动身,飞机已安排好了。他们被折腾得久了,此前,他们的囚禁地是贵州桐梓。只是他们没料到,这次一别,却是远离内地,永无归期。 </h3><h3>从日记记载中可以看出,张学良、赵一荻是在飞机落地后,才知道自己被送到了台湾,无奈忿懑之情,跃然纸上。下飞机,再经新竹,于11月3日下午1时左右,抵达井上温泉。 </h3><h3>张学良住在井上温泉的一栋平房里,该平房是日据时期由日本人设计建造的木板房。远离尘嚣,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周围散居着台湾山地居民,即现称为“高山族”同胞。不过,因有多年的迁徙生活,张学良能够很快适应这一变化。 </h3><h3>很快,台湾在1947年爆发的“2·28”事件,让张学良、赵一荻还没“平静”几天的山中生活,受到不小的“冲击”。这起由台北专卖缉私人员开枪打死烟贩所引发的事件,引爆岛内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最终波及全岛。而台湾的大部分地区仅靠警察维持,局面已经无法控制。从各种事态以及身边看管人员刘乙光的表现,张学良似乎从中嗅到了什么……毕竟行伍出身,张学良后来对人讲述这次经历时说过,一旦到了最坏结果,他准备抢枪…… </h3><h3>其实对张学良、赵一荻来说,他们真正最坏的结果,就是自由的丧失。张治中曾在1947年的10月,因了一次偶然机会见到张学良。为此,蒋介石还把刘乙光找去,态度严厉:“以后非经我批准,任何人不许去见张学良!”从1948年开始,对张学良的“管束”更加严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再无任何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音讯,也无人再敢未经批准前去探访。不过,宋美龄同时也将刘乙光召去,询问张学良的近况,要求对张、赵的生活给予更多关照。</h3> <h3>在1946年到1960年的温泉幽居岁月中,由于囚禁于井上温泉已被外界知晓,为“安全”故,在1949年2月初,张学良与赵一荻曾被紧急转移高雄,与外界隔绝。此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退守台湾……自此,海峡两岸形成对峙,来往断绝。在数十年间,张学良、赵一荻的音讯都如石沉大海。如今才得知,在高雄待了近一年之后,由刘乙光从台北带回的消息是:高雄要塞已成为“共军”空袭的目标——再次为“安全”起见,张学良、赵一荻定于1月27日返回井上温泉。 </h3><h3>因为有宋美龄的关照,刘乙光有时在“张副司令”面前像是少将“勤务兵”,充当信使或安排出游,解决出现的问题,闲来无事也陪“副司令”聊天解闷。但刘乙光执行蒋介石的“管束”命令时,他又会以职业看守的面孔出现,要求“副司令”必须这么做,去完成“上峰”指令。他不仅给张学良带回一本深蓝色的日记本,说是蒋“总统”亲手交来的,而且还传达蒋“总统”指示,说蒋“总统”命令张学良“写一篇西安事变同共产党勾结经过的事实。再三嘱咐要真实写来,并说此为历史上一重大事件”。——“西安事变”已经过去20年了!蒋介石仍没有忘掉这件事。而张学良“已数年从不再忆这个问题”,躺在床上,“前思后想,反复追思”,“真不知由何下笔”。另外,张学良的日记,从1957年始,也开始出现两个版本:一本是给自己写的,一本是给蒋介石写的。 </h3><h3>1958年,蒋介石终于答应安排时间见张学良。</h3><h3>11月23日下午5时左右,在大溪,张学良由蒋经国、刘乙光陪同进入“总统”行辕客厅,相见之下,敬礼之后,一同进入小书斋。“总统你老了!”“你头秃了。”寒暄过后,两人“相对小为沉默”。 </h3><h3>时间一晃,就是20多年。往事如烟,恩仇纠缠……当“西安事变”的两位主角再次见面时,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h3><h3>而另一位主角杨虎城将军,却于1949年10月,葬身在重庆松林坡公馆。杨将军一踏进馆内,身后就传来儿子拯中的惨叫声,等他急转身去,特务的利刃便扎进他的腹腔……在掩埋时,特务还在杨将军的脸上淋上镪水。 </h3><h3>这一幕,幽禁之中的张学良,很久以后方才得知。 </h3><h3><br></h3> <h3>赵四张学良等在打网球</h3> <h3>赵四小姐在养鸡</h3> <h3>赵四小姐在种地</h3> <h3>少帅夫妇的后半生里,两人皈依宗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曾用化名出席台北市多个基督教徒的聚会。1990年张学良结束幽居的生活而公开露面,最后选择在夏威夷定居,并且每个星期都准时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 </h3><h3>不论张学良在何处,赵一荻总是陪伴在他身边。赵一荻的身体状况比张学良要差得多。她曾患过红斑狼疮,有过骨折;长期抽烟,肺部出现癌变而动了一次大手术,切除了半边肺叶,之后一直呼吸困难,成为影响她晚年健康的主要因素。</h3><h3>2000年6月12日,赵一荻从床上摔下来,但并无大碍,但随后就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被送进夏威夷的一家医院,住进了加护病房。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获悉赵一荻病情转危之后,19日特地从加利福尼亚州赶到夏威夷侍奉老母亲。 </h3><h3>6月22日清晨,赵一荻还醒着,但她不能讲话,只能目视着每一位围在床边的亲友们。约在8时45分,老伴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床边,张学良伸手握住夫人的手,喊着自己私下对老伴的昵称,无限依恋。 </h3><h3>赵一荻看着张学良,无法开口说话。9时,医生拔掉了她的氧气管,并注射了镇静剂,赵四小姐昏昏而睡,张学良依然抓着妻子的右手不放。又过了两个多小时,中午11时11分,监视脉搏跳动的仪器显示她已离开人世。牧师带领亲友向上苍祷告。张学良此时还一直握着妻子的手,就这样又握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回到家中。</h3> <h3>百岁高龄的张学良对赵一荻的去世,显出难以言喻的哀痛。他沉默不语地坐在轮椅上,泪水缓缓地流下来。张学良曾说过,他这一生欠赵四小姐太多。</h3><h3>张学良曾有意回祖国大陆的想法一直未能成行,赵一荻的健康是主要考虑之一。上了年纪、疾病缠身的她始终耳聪目明,而张学良耳背眼花,但只要是老妻在耳旁讲话,他总能听得清清楚楚。赵一荻就是在生前的最后这段时光里,仍尽心竭力地亲自料理张学良的各种琐事。张学良百岁寿辰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h3><h3>许多人非常担心,已过百岁的张学良能否承受老年丧妻的沉重打击。与张学良夫妇熟识的台湾知名人士梁肃戎23日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难过。他认为赵一荻的死,对张学良会有影响。前年梁肃戎曾经到夏威夷探望张学良夫妇,当时赵一荻就一直戴着氧气罩,印象中赵一荻的身体状况就不好。</h3><h3>笃信基督教的张学良夫妇生前已在檀香山买下了一块墓地,准备合葬在这里。赵四小姐生前有许多书商与她接洽,希望她能够口述她自己与张学良的历史,但都遭到拒绝,而赵四小姐的去世,不能不把人们带回到那段永远让人难忘的历史。</h3><h3>赵四小姐的一生,是与张学良将军的军政生涯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共同经历了现代中国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他们同国共两党的许多高层人士都有过交往。</h3> <h3>张学思少将</h3> <h3>张学思(1916—1970),辽宁海城人。生于奉天(今沈阳)。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将军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原海军参谋长。 张学思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 <h3>张学思在革命战争年代</h3> <h3>1946年在东北某地,张学思与林一山(右一)、刘澜波、肖华、白坚、江华等合影。</h3> <h3>1951年,张学思与周恩来在大连海湾。</h3> <h3>1951年,张学思、周恩来、邓颖超在大连海湾。</h3> <h3>1956年,毛泽东与张学思握手。</h3> <h3>张学思(左)与张学良(中)等合影</h3> <h3>张学思与母亲和家人在一起</h3> <h3>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又称张大帅或者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早年做过土匪,后来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当时人称他为“东北王”。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今沈阳)途径皇姑屯火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h3> <h3>张作霖身着元帅服与五子学森(左)、六子学浚(右)合影。</h3> <h3>张学良、张学铭、张学曾、张学忠、张学思、张学霖、张学凌、张学英、张学铨七兄弟合影。</h3> <h3>张作霖的六个漂亮女儿张冠英(张首芳)、张怀英、张怀瞳、张怀卿、张怀曦、张怀敏合影。</h3> <h3>张作霖众多妻妾</h3> <h3>张作霖与原配夫人赵春桂合影。赵春桂老家海城人,相貌平常但心情温和,1896年嫁到张家,1912年病逝。</h3> <h3>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带着儿时张学良和日本领事夫人及孩子合影</h3> <h3>张作霖四夫人许澎晹,是张学思母亲。</h3> <h3>张作霖最宠爱的五夫人张寿懿</h3> <h3>张懿寿与六夫人马岳卿(右)晚年合影。</h3> <h3>张作霖的七姨太张牛敬惠</h3> <h3>张作霖儿子张学曾结婚照</h3> <h3>张作霖与儿女们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