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思辨 拓宽思维 ----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教研

m

<h1><b>  本次教研先是一三五年级的所有老师集中在影音教室,由王菊莲主任指导活动安排,并布置任务:1.关于教研的考勤工作;2.每组设置学习委员和宣传委员;3.40岁以下老师的古诗背诵;4.有关简讯的制作。</b></h1> <h1><b>  活动安排完成以后,各年级组分组到相应地点完成自己年级本次的教研活动。</b></h1> <h1><b> 教研活动开始先由马艳春、石春姬、马晓雪、潘瑞四位老师进行二单元的教学成果的案例分享。</b></h1><h1><b> 马艳春老师首先分享了她在进行第五课《守株待兔》教学过程当中的思辨过程,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激烈的讨论。马老师还分享了第六课《鹿角和鹿腿》在教学当中的一些亮点。</b></h1> <h1><b>  石春姬老师重点就第六课《陶罐和铁罐》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她抓住了体会人物的特点区分人不同点来进行思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共识。</b></h1> <h1><b>  马晓雪老师第七课《鹿角和鹿腿》教学当中采用的是直接揭示主题,进行拓展,拓展的内容是:你赞同哪种观点。并且将本课与《陶罐与铁罐》进行对比引出作者的写作手法。</b></h1> <h1><b>  潘瑞老师谈了她如何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以《陶罐与铁罐》为例,从“奚落”一词入手,引导孩子理解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是怎样奚落的,从而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并反思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繁琐点,以便以后的教学当中加以改正。</b></h1> <h1><b>  陈金涛老师对以上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足。</b></h1> <h1><b>  常爱娟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一、每一课都需要思辨点吗?二、如果每一课都需要加入思辨点,原本的教学目标能不能把握,会不会走偏?</b></h1> <h1><b>  王淑芬老师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是否每一课都需要问思辨?</b></h1> <h3>  王红花老师总结了以上老师的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思是教师的引导,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问思辨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并以《珍珠鸟》这一课为例讲了思辨要有思维、有价值。王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有时候我们会更多的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或者是与考试有关系的东西,而忽略隐含在文本深处的内容,忽略了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从《秦兵马俑》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有针对性的点出了问题设计、激活思维的方法。借助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引出思辨在文本的词句之间,开掘思维的深度。利用《守株待兔》一课,引出如何让学生把静止的文字读活,如何让学生把有限的文字读厚,如何让学生即读出“言外之意",又读出“言中之情”,进而进一步引发思辨在文本的空白处,拓展思维的广度。从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引出思辨在文本的各个角落。</h3><h1><br></h1> <h1><b>  本次教研的第三个内容是分组讨论第三单元的教学。</b></h1> <h3>  先由陈组长和王组长给大家适当的进行了分组,确定了合作的方式和内容。</h3><h1><b> 第一大组由马芳老师针对第九课《古诗三首》的教学及如何结合本单元主题和课后题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b></h1> <h1><b>  第二组由田萍老师阐述了10课《纸的发明》怎样借助课后题理清思路,并指出书上37、44页是再生纸的样子,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学习内容提出可以交给学生做一做再生纸。</b></h1> <h1><b>  刘莉老师针对思辨的过程,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思辨的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2.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取得了成功?3.要适当的给孩子们一些相应的资料。</b></h1> <h3>  第三大组的陈爱娟老师针对第11课《赵州桥》提出了,要结合教参的38页让孩子们了解桥的知识。并指出要抓“创举”这个词、抓课后题,然后结合新建的凤凰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h3><h1><b> 第四大组王淑芬老师谈了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怎么样引导学生体会把人物画的小儿详细,引出课文的主题。理解“名扬中外”,在课文中找出思辨点。结合单元的主题,从二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处进行展开,最后从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中体会什么是名扬中外。</b></h1> <h1><b> 王红花老师对本次的教研归纳总结,并具体讲明今后的教研的要求:1.进行分享的老师要带案例来,要制作课件;2.所有老师必须要提前写出单元计划;3.要求大家合理高效的利用教研时间。</b></h1><h1><b> 最后陈金涛老师进行了本次教研的小结,并布置了下一周的任务。</b></h1> <h3> 撰稿人:马芳</h3><h3> 2019年3月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