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书如其人。(原创,因为喜爱书法所以自抒己见。)

高峡出平湖86868

<h3>滚滚红尘挡不住岁月的匆匆……日月星辰的坦诚有时真让人无地自容,历史的长河时而凶涌膨湃时而波澜不惊……浩瀚宇宙芒芒人海……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里能够起到里程碑式的人物更是聊聊无几,但是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有这么三个人确实是名附其实的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着:言为心声,书如其人的人,他们用心血沾着墨写字,字里行间流淌着人性不可泯灭的传奇……同时传承着书者抒也的道理……</h3> <h3>《兰亭序》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计28行,全文共计324个字,王羲之47岁作,只可惜到了唐代原稿在他第七代孙智永和尚手里时被喜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利用能言善辩鬼计多端的辨才混进智永生活的寺院里给骗取出来,可恨的辨才利用智永和尚的善良得到国宝,随后不久智永和尚因痛失家传宝物遗憾离世……而国宝到了唐太宗手里就失传了,被做为随葬品永久的埋入了地下,可悲可叹!!!只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期待真正的国宝早见天日!也好让不明真相的智永和尚对他的祖上有个灵魂救赎的余地……</h3> <h3>自古书法大家学书与悟道都是相互连接的,每个书法大家留下的千古名篇作品都不是因为写字而名垂青史的。首先说位于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之称的《兰亭序》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友人聚会所作的一篇言志舒怀的雅集做的序。确切的说就是一篇抒情散文。因为在古代人们写字的主要工具就是毛笔,笔墨纸砚是文人生活的必需品。王羲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书法会名垂青史,只是在文中发发感慨希望后人再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会有同感!正是基于此时毫无做作抒情言志之文笔,加上他精湛的书法功底,一挥而就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此时的江南正是阳春三月,环境优雅,惠风和畅,文人雅聚,把酒当歌,提笔助兴,文思泉涌,翰墨淋漓……实在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盛宴,因为是文化盛宴又有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主厨‘’,能为后人留下这千古品味的视觉大餐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h3> <h3>《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共计25行,230个字,颜真卿50岁时书。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h3> <h3>《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作品源于历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乱,颜真卿的侄儿在这次战乱中为国捐躯,死的惨不忍睹,当颜真卿得知此事愤怒悲痛真是无以铭壮……伤感伤怀之情一言难尽……当无法平复内心不平之际,颜真卿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因为心情极度不平静,几乎是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下即兴之作,作品之中为了确切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词几度涂改,删减,圈圈点点,甚至墨都写成了枯笔还在写……这正是颜真卿最真实最强烈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侄儿年轻生命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离世最痛心疾首的压抑情感的宣泄……颜鲁公在没有刻意推敲言辞的时间下,随性即言,有感而发,因痛而做,至今读来仍让人愤怒难平同时看到字字带血,笔笔情浓……点墨之间尤如刀枪剑戟又仿佛是看到一个悲痛欲绝的半百之人尽乎歇斯底里的呐喊!!!《祭侄稿》之所以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之无愧。情感直抒胸臆无人能比!</h3> <h3>《寒食帖》纵18.9厘米,横34.2厘米,全文共计17行,共129个字。苏轼44岁时被贬黄州三年后所书五言诗二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h3> <h3>《寒食帖》天下第三大行书。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公元1082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三年后,因为是年正值当地雨季洪水成灾,当时苏轼生活困苦凄惨再加上苏轼自己几次被贬的经历有感而发,苏轼因乌台诗案显些丟了性命,死里逃生,劼后重生后的苏轼面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境地有感而发……综观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一系列成就——真可谓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确切的说苏轼从此就被苏东坡这个大名而取代了。《寒食帖》是苏东坡抒发自己凄凉压抑寂寞,郁闷不得志的悲愤心情,由于是真情实感,再加上苏东坡的笔墨一挥而就便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文和因书写诗文的而留下的书法佳作。历史上集诗人,豪放派词人,散文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于一身的人,也只有苏东坡敢担当此重任了!苏东坡不仅是地道的美食家同时他的《寒食帖》也是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大餐!</h3> <p>这三个人的书法之所以被视为国宝级的艺术真品,就是源于他们都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笔墨融入心血通过情感的宣泄淋漓尽致的释放出书法艺术的真谛!其实书法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和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美好敬意达成共识!书者抒也!书者人也!感恩自己有幸与书法结缘——让我的精神世界从不孤单……让我的灵魂经常品味文化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