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筹办展览是回顾自身过去某个阶段关于书法的思考与实践的结果,总结这段时间的收获和不足,收获体现在哪这方面,不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一阶段该如何调整。我想这是办展览对一个书家的意义所在。</h3><h3> 实质性的个展对我来说难度比较大,包括场地、时间和经费的投入。因为最近编辑简历的启发,我想到了用电子的形式办一次非正式的“展览”。我想同样可以取得一定的收获。于是有了接下来的回顾。</h3> <h3> 先从楷书说起吧!我认为楷书是近体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因为实用以及包含最主要的结体法则。书写楷书可以比较方便地进入到中国书法的美学世界中去,点画的精美,结构的端庄而富于变化。</h3><h3> 以上是我临摹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的两次习作。《麻姑仙坛记》用笔上弱化提按,结构上开张,重心低,适合写大字。</h3> <h3> 回顾一下楷书的创作经历,以上作品中前两件在用笔上更多有《麻姑仙坛记》的效果,结构上有较多追求险绝的处理。最后一件书《与朱元思书》用笔多一些尖细而显得更妍媚。</h3><div><h3>总结楷书的学习,不足是在取法方面,仅限于颜真卿,今后需要在其他风格包括魏碑楷书上多留意。</h3><h3><br></h3></div><h3></h3> <h3> 在篆书的学习上,我更喜欢小篆的优雅,也因为大篆显得神秘而心理上避开了它。关于小篆,最初由清代赵之谦的《许氏说文叙册》入手,进而转向他的《篆书铙歌册》。我喜欢赵之谦篆书的优雅,娴熟,临摹过程心里感受到自足、愉快。</h3> <h3> 在小篆的创作上,当然也是以赵之谦风格为主。以上作品中,第一幅和第二幅是第一阶段的感觉,节奏上接近赵之谦篆书,但是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细腻。</h3><h3> 后两幅则是以赵之谦篆书运笔的节奏加上枯笔的涩劲来书写的。在这种方式下,我更多地感受到大篆的质朴和书写性,收获了书写的自由和细腻。</h3><h3> 书写性是进入创作中很重要的感受机制,但是生动的、精彩的作品,需要在书写中用理性调节。</h3><h3><br></h3> <h3> 隶书的学习是我投入时间较多的一种字体,最初以《乙瑛碑》着手,感受成熟时期隶书的用笔,流畅而自足。</h3><h3> 我不满足于此,性格上更偏爱于摩崖如《西狭颂》的粗犷和开张,笔画也不乏动人的细节。所以在临摹中,对《西狭颂》的时间投入更多,包括形式、变调的各种尝试。</h3> <h3> 最后来说说草书吧!一如前面提到,性格中偏向于豪放、粗犷的模式。草书尤其是狂草,是最能体现运笔技术和表达自我的字体,进入狂草,人的状态是忘我的、随机的。</h3><h3> 在大草书的学习上,我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曾经为许多字或者一行字连续书写近千行。在创作上也有一点体会。但是因为分心过多,无法深入太多。</h3> <h3> 五种字体,当属行书是最薄弱的。情感上是肯定行书的美和价值,但是行书更多着眼于单字,往往有较多提按,心理上面又比较排斥对行书的临摹学习。</h3><h3> 可是,不进入怎么会知道其中的世界呢?我想还是会在某一刻开始行书的学习。</h3> <h3> 回顾完了自己近两年的学习经历,收获的确是比较多,可以告诉自己五种字体有四种已经可以创作到一定的水准了。我想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反思。</h3><h3> 在临摹与创作中,是否结合地很好,有没有带入太多个人的色彩。其次,一位比较成熟的书法家,在几种字体的书写中应该要保持某种一致性,关于这点我的思考还不够。最后,应该再次明确同时学习几种字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法和方便于创作,而不是为了某些才能的摆弄。</h3> <h3> 对今后的展望,还是希望自己能像上图所写——大观——一样,多思考,多阅读,勤练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