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做最好的自己,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h3><h3>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h3><h3><br></h3> <h3> 3月8日上午,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林亚川导师组迎来了第五期研训活动,本次研训的主题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做最好的老师”阅读分享会</span>。在分享会上,组员们的“走心悦读”不仅向大家分享了一学期以来阅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的心得与感悟,还制作了精美的阅读分享PPT,使得本次分享更直观、更形象,也更有成效。</h3> <h3> 让我们一起走进林亚川导师组骨干教师们的悦读感悟,去感受她们带来的文化大餐、精神食粮……</h3> <h3> 关于习作,李镇西老师说“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为老师,不应提倡虚假矫情的文风,而应鼓励学生记录生活最真实的美好。</h3><h3> ——东泗乡西岭小学 康艺玲 </h3><h3> 《阅读与写作——放飞心灵自由》</h3><h3><br></h3><h3></h3><h3></h3><h3> 李镇西说:“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保持着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孩子的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你的爱。 </h3><h3> ——实验小学 袁艺红</h3><h3><br></h3><h3></h3><h3>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h3><h3> ——石码中心小学 方丽彬</h3><h3><br></h3><h3></h3><h3> 通过交流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使大家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h3><h3> ——石码中心小学 陈亚芬</h3><h3></h3><h3> </h3><h3>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的确,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是沁人心牌的快感,是醍灌项的觉悟,是甘露洒心的畅快。《做最好的老师》就是这样充满智意、四滥留香的好书。李老师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他用爱回报爱,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法自然而无痕,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h3><h3> ——石码中心小学 郑巧萍</h3><h3><br></h3><h3>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童心是师爱之源。李镇西老师在《最好的老师》里用他30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如何爱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中向“最好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h3><h3> ——石码中心小学 洪淑娟</h3><h3><br></h3><h3>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李镇西老师告诉班主任们要学会在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自我解放”。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首先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己“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克服缺点,进而形成师生合作共同建设班集体,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h3><h3> ——石码第二中心小学 康佩珊</h3><h3><br></h3> <h3> 林亚川导师肯定了骨干教师们的积极性,他也跟组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好的教育原本就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夫!是一项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投入爱心、专心、细心、耐心、慧心、身心……总之,用心,才能做最好的老师。</h3><h3> 林老师从李镇西老师书中的事例中感受到了——我们的教育容不得一点点疏忽,因此我们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学习他从实践出发,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思考。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批判与思考,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老师!</h3><h3> 最后,林亚川老师分享了今天校长会上的四句话与骨干教师们共勉:</h3><h3> 1、要有等不起的危机感。</h3><h3> 2、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h3><h3> 3、要有慢不得的使命感。</h3><h3> 4、要有停不下的紧迫感。</h3><h3><br></h3><h3>撰稿:康佩珊</h3><h3>审核:林亚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