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h3><h3> 醉人的三月,春阳春风春雨,还有牛洞坪人的勤劳,孕育了牛洞坪的艳丽与芳香,全村满园盛开的油菜花,一片金黄,迎风摇曳,波浪起伏,五颜六色,竞相比美,一幅活脱脱的闹春图,呈现给你。</h3><h3> </h3><h3> 一、巴东巧遇</h3><h3>我原本对牛洞坪没有任何印象,在历史的记忆和灵魂深处,“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出这样三个字。但缘于偶然的巧合,促成了我一睹牛洞坪芳容的机遇。</h3><h3>前年,清明节前夕,我与范建生老师,受原州作协杨秀武主席的委托,前去巴东县委宣传部和作协邓毅主席接洽,落实“精”,即“精准扶贫”报告文学集;“创”,即“六城同创”散文集的两部书的创作事宜。行至途中,从电话中得知,在武汉工作的外侄——梁剂刚,陪同他从巴东飞出去的金凤凰的妻子——王娟,已经回到巴东老家了,说是机会难得,请不来的客人,一定要抽出时间,改变日程,好好在巴东转一转,看一看,感受一下外侄媳妇家乡的美景。真心相邀,不好拒绝。</h3><h3>我与范老师办完公事,谢绝了巴东县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和邓毅主席的盛情,按照预约的接头地点,会合于巴东长江边。微微的江风,暖暖的春阳,浓浓的亲情,伴随我们漫步赏景,边走边叙,别有一番情趣。</h3><h3>夕阳西下,我与范老师在外侄媳妇和外侄的热情邀请和鼓动下,说是要去她三哥三嫂家,特备家宴款待。</h3><h3>晚宴很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烹炸煎炒,色香味形,外加浓浓的美酒,满桌子家宴,满心满意的热情,不难看出这位从牛洞坪走出来的三嫂子的精明能干,热情贤惠。</h3><h3>酒过三巡,宾主间的话渐渐多了起来,陌生、拘谨、客套,随即变得随和融洽,酒在杯中,话在酒里,一杯一杯又一杯,在酒与情的作用下,从开始寡言少语,到无话不说,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尤其是实名叫彭梅林,网名叫梅姐的三嫂子,那风风火火却显妩媚,大大咧咧又不失细致。热情大方,无拘无束,碰杯见底的豪爽,触动了范老师,于是,就开玩笑的说,你这个网名应该再加上野性两个字,叫野性梅姐,三嫂子当即拿起手机,打开网络,欣然照办了。</h3><h3>在野性梅姐的话闸子里,更多是牛洞坪,这是她的老家,养育她的故土。乡情母爱,儿时的童真与顽皮,让她动心动情,牵肠挂肚。她说,县里在这里刚搞了一个菜花节,人声鼎沸,载歌起舞,可热闹啦,中央电视台《长江两岸是我家》栏目组还来拍了专题片,详实的介绍了牛洞坪的土瓦屋,牛洞坪地道的菜籽油、牛洞坪的特产大米,牛洞坪革命活动遗址,牛洞坪的古老神奇的传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让我和范老师这两个文学和摄影爱好者心有所动,那去看看?这也是野性梅姐的潜台词。</h3><h3>这里还值得补充的是,当野性梅姐听到我要写写他的家乡,还缺乏素材时,她急忙丢下手上的事,回了短信,舅舅(跟我外侄这样称呼)我马上出发,去牛洞坪,找老人们进一步了解牛洞坪的故事,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h3><h3> </h3><h3> 二、驻颜相守</h3><h3>次日,起了一个大早,晨雾还未散去,旭日刚刚露出一点点笑脸,外侄夫妻二人驾着私家车,在野性梅姐的带领下,通过巴东长江大桥,向东瀼口牛洞坪方向驶去。</h3><h3>挂在山坡上的蛇形公路,蜿蜒曲折,透过车窗,鸟瞰长江,犹如一条飘逸的深绿色玉带,看不到尽头,巴东县城也突然变得小巧而精致。</h3><h3>爬坡翻梁,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便进入了这个神秘的村落——牛洞坪。</h3><h3>放眼望去,阳光从山那边透过淡淡的薄雾斜扫过来,普照原野、田园、农家,全村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金灿灿,金闪闪,花吐芬芳,绿放清香,弥漫开来,醉人心脾。</h3><h3>古朴的村落成流线型展开,层层梯田,如天境分割,形似月牙,鳞次栉比,连山带岭,连绵不断,镶嵌在花海中的农家的小院和错落有致的灌木和乔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还有溪水、清泉、塘堰,远山含黛,流水含情,风儿吹,鸟儿唱,柳条舞,花儿放,交织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山野田园诗画。</h3><h3>走进农家,由原土、原木、土瓦构成的土瓦屋,冬暖夏凉,透气隔音,简便经济,全村竟有500多栋。土瓦群落,原始古朴,成片成块,这在钢筋混泥土时代,并不多见,也许就是一道没有消失的风景。</h3><h3>室内沙发、电视音响、钢磨、洗衣机,无线网络、还有腊肉,古朴与现代的融合。</h3><h3>香喷喷的腊肉,正好吊起我们的食欲,我们请求农家,为我们每人煮一碗泡菜腊肉面,外加两个土鸡蛋,不知是这里的原汁原味,还是饥饿了的原故,连汤带面,囫囵吞枣,来不及细嚼慢咽,吃的汤水不剩。</h3><h3>牛洞坪人,除了还保留着土瓦屋之外,在生产方面也保留着祖传的耕种方式,春种秋藏,用牛耕田,冬种油菜,夏栽秧,原生态的菜籽油,原生态的优质大米,得益于这里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十足的阳光,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耕种方式。所产菜油和大米,清香可口,回味悠长,宜人身心。其米还被誉为中国的泰国米。</h3><h3>这倒使我想起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用除草剂除草,用农药杀虫,久而久之,草是除了,虫是灭了,但土地受伤了,植物和昆虫的多样性被破坏了。草和虫都灭绝了,人的生存危机还会遥远了吗?也许是杞人忧天。</h3><h3>古老而传统的牛洞坪,相对有些地方有些人而言,有原野中的宁静,浮躁中的踏实,欺诈中的诚信。</h3><h3>驻颜相守,守住的是乡村的淳朴和生态本色。</h3><h3> 此外,这里海拨最高处有一个龙会观,与秭归接壤,绝壁上生出三个怪异的大溶洞,洞内风声呼啸,有的清凉惬意;有的热浪袭人;有的寒风飕飕,当地人分别称为风、火、冰洞。 大自然的诡异,令人神往。</h3><h3> </h3><h3> 三、红色记忆</h3><h3>牛洞坪,除了生态本色,还是革命圣火燃烧的地方。 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湘鄂西,也将牛洞坪的革命圣火点燃。</h3><h3>那时牛洞坪人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生活在铁蹄蹂躏之下,水深火热中,家无隔夜粮,冷无御寒衣,时常还受地主、土匪、恶霸、棒老二的欺诈。对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大多数贫苦人家来说,革命的烈火早已开始在心中熊熊燃烧,巴不得红军早日到来。</h3><h3>同时,牛洞坪与巴东县城,相距不远,加之途径之地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外加盛产大米等缘故。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就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部分部队转战牛洞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记载,巴(东)(秭)归兴(山)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在14组对坡召开,红三军教二师司令部就设在16组水池岭。这里不仅留下了贺龙、关向应、段德昌、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深足迹,而且也孕育了巴东土生土长的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这样的革命英烈。</h3><h3>黄大鹏,号万仙,巴东人,生于1908年,1926年在湖北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领导鄂西巴东地区农民起义,组织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巴归兴革命根据地,并积极宣传发动武装群众与日伪反动派展开英勇的斗争。1931年4月4日,贺龙率红三军转战巴东时,留下十几名军事干部及一部分枪支,还有200多伤病员,并亲口对黄大鹏说,“要把巴归兴苏区建设好,可以牵制宜昌的敌人,对洪湖和湘鄂边苏区是一个很好的支持。”</h3><h3>时隔不久,驻防川东地区的“剿匪”总指挥刘湘,派王陵基率部追击红三军主力,进入巴归兴地区。黄大鹏不顾重病缠身,率队与敌迂回周旋,并连战告捷,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再次与敌战斗时,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并长眠于牛洞坪水池岭的青山丛中。 </h3><h3>这片由革命英烈用鲜血染过的热土,牛洞坪人倍加珍惜,并追寻着革命英烈崇尚正义、平等、向上的理想,辛勤耕耘,生生不息。</h3><h3> 四、古老传说</h3><h3>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山的崖根脚下有个洞,洞里穴居着一头神兽,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悄悄跑出洞外,猛吃稻田里的秧苗。久而久之,被一位外出夜归的老者发现,怎么会有一头似牛非牛的怪物,在深夜大摇大摆的吃自己稻田里的秧苗呢?那时人烟也少,豺狼虎豹又多,老者有些后怕,也就没敢声张,但奇怪的是,老者第二天一大早,手持锄头,来到稻田里观看,被怪兽吃过的秧苗还长得更好,老者很好奇,也很纳闷,于是,连续观察,夜夜如此,秧苗如此,老者就把这个秘密暂时埋到了心底。</h3><h3>秋收时节,是稻谷成熟和收割的季节,老者发现自己稻田里被怪兽吃过的秧苗,长出的稻米,不仅颗粒饱满,且香气四溢,老者很高兴,便请来街坊四邻,来自己家品尝新米,待到酒性正浓时,老者潜意识的,把怪兽吃秧苗的事说了出来……</h3><h3>又是一年秧苗拔节时,一帮男人耐不住性子,悄悄背着老者,打着火把,想一睹怪兽模样。没想到火把和众人的谈话声,惊动了怪兽,于是,一声怪叫,纵身一跃,一路向东飞奔而去,只见奔跑途中,脚落之处,泥水四溅,即刻变成了个个涌泉塘堰,72脚72个泉眼塘堰。然后跳入滚滚长江之中。</h3><h3>男人们带着惋惜,勉不了七嘴八舌,你看见了吗,怪兽头前一只独角,这不就是一头神化的犀牛么,你想,一般犀牛都白天出来吃草,吃了的草要好几天才能长起来,而这头神牛却在夜晚出来吃秧苗,它是怕惊动主人啊!而且吃了的秧苗还长得更好,米也更香更饱满,这也是在报答主人,给主人造福啊!</h3><h3>大家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后悔,千不该万不该惊动它呀!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h3><h3>人们为了怀念这头神牛,便以牛定名,因此,牛洞坪便由此而得名。</h3>